欢迎来到98聘
更新日期:2025-07-11 19:4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节葬思想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节葬思想。节葬思想是指对丧葬仪式进行简化,减少浪费,体现对生命尊重和环保意识的观念。
2. 研究背景:了解节葬思想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可以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文献、新闻报道等资料,对节葬思想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可以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安排:
a. 引言:简要介绍节葬思想的背景和意义,引出文章主题。
b. 正文:
i. 节葬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阐述节葬思想的起源,以及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过程。
ii. 节葬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节葬思想的核心观点,如简葬、薄葬、环保等。
iii. 节葬思想的现实意义:探讨节葬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如节约资源、减轻家庭负担、弘扬传统美德等。
iv. 节葬思想的实施现状:分析我国在节葬思想方面的实施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c. 结论:总结全文,强调节葬思想的重要性,并提出建议和展望。
4. 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要准确、流畅、生动。注意以下几点:
a.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避免
《节葬》:节约丧葬用度
《节葬》为上、中、下三篇,共13章;其中《节葬上》(缺),《节葬中》(缺),《节葬下》13章。《节葬下》前半段论述,厚葬有五不利:一是浪费大量资财,不可以富家;二是久丧损害健康,不可以众民;三是国贫必乱,道德沦丧,不利于治刑政;四是不可以禁大国之攻小国;五是不可干求鬼神之福。下半段驳斥厚葬者两种言论:一是以尧舜禹皆薄葬驳斥厚葬为“圣王之法”;二是引“越东之国、啖人之国、仪渠之国”的奇异葬俗,说明丧葬乃“便其习,义其俗”的产物,不在厚薄,也并非不可改变。“节葬”,力图改变贵族阶层的奢侈浪费现象。“节葬”在墨子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兼爱”、“节用”、“天志”、“明鬼”等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墨子“节葬”强调人在丧葬礼仪上的平等,并认为丧葬礼需“以哀为本”,而不能有任何伪饰的行为,其中也体现了墨子对死亡和孝道的独特看法。所以“节葬”在当时以及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股主张薄葬的溪流,绵延不断,矫正着主流社会的陋习,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节葬》篇的要旨是:
一、主张丧葬人人平等
墨子没有遵循儒家那套繁刻丧礼等级,要求当权统治者和平民百姓一律平等,即一视同仁地以按照“葬埋之法”行事:
“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死则既以葬矣,生者必无久哭。”(《节葬下》)
棺木三寸厚,足以让尸体在里面腐烂就行;衣衾三件,足以掩盖可怕的尸形就行。及至下葬,下面不掘到泉水深处,上面不使腐臭散发,坟地宽广三尺,就够了。死者既已埋葬,生人不当久哭,而应赶快就业,人人各尽所能,用以交相得利。这就是圣王的法则。墨子主张人人平等的丧葬制度,是墨子“兼爱”思想的表现。
二、坚决反对“厚葬久丧”
“厚葬久丧”毁坏钱财,浪费物力,损害人力:
“王公大人有丧者,曰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存乎匹夫贱人死者,殆竭家室;存乎诸侯死者,虚车府,然后金玉珠玑比乎身,纶组节约,车马藏乎圹,又必多为屋幕、鼎鼓、几梃、壶滥,戈剑、羽旄、齿革,寝而埋之。满意。若送从,曰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节葬下》)
“今唯无以厚葬久丧者为政:君死,丧之三年;父母死,丧之三年;妻与后子死者,五皆丧之三年。然后伯父、叔父、兄弟、孽子其;族人五月;姑姊甥舅皆有月数,则毁瘠必有制矣。使面目陷■,颜色黧黑,耳目不聪明,手足不劲强,不可用也。又曰上士操丧也,必扶而能起,杖而能行,以此共三年。若法若言,行若道,苟其饥约又若此矣;是故百姓冬不仞(仞:为“忍”字之假借字。)寒,夏不仞暑,作疾病死者,不可胜计也。此其为败男女之交多矣。以此求众,譬犹使人负剑而求其寿也。众之说无可得焉。”(《节葬下》)
第一段是说,“厚葬”毁坏、浪费财务的情况。第二段是说,“久丧”的坏处。为了驳斥“厚葬久丧”符合仁义和孝道的言论,墨子对“厚葬久丧”的严重危害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剖析。综合起来,约有以下四点:
1.“厚葬久丧”把很多财富埋在坟墓里,必然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从而加重人们的负担,最终容易导致国家和人民的贫困。
2.“厚葬久丧”不能增加人口。特别对“人殉”,深恶痛绝,墨子认为农业社会人是第一资源,如果以这种做法增加人口,就好像使人伏身剑刃而寻求长寿,人口增多的说法根本不可能实现。
3.“厚葬久丧”会引起刑法政治混乱,进而导致天下大乱。
4.“厚葬久丧”不能禁止大国攻打小国。
既然厚葬久丧并非古圣王之道,又不利于国有或天下万民。那么当时厚葬久丧为什么会如此盛行呢?墨子认为,这是风俗习惯所致。有此风俗习惯,在当事人看来,似乎是天经地义,但别人见后便会觉得骇人听闻了。他列举三例:越东之国的“宜弟”、“鬼妻”,楚国南部炎人国父母死先除尸体上的腐肉,后再葬埋尸骨,秦西面的仪渠国的“登遐”的恶俗。指出这是属于未开化的风俗习惯,野蛮而不合理,其流行只是由于“便其习而义其俗”的结果。
三、倾力主张“节葬短丧”
“节葬”是“节用”思想的延续,具体表现在丧葬规模、陪葬品、丧期三个方面。前述墨子的“葬埋之法”,对棺的厚度、陪葬衣物的多少,和掘地的深浅都提出了明确的标准。这就是最好的说明,墨子还说到:
“死者既以葬矣,生者必无久哭,而疾而从事,人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此圣王之法也。”(《节葬下》)
死者既已埋葬,生人不当久哭,而应赶快就业,人人各尽所能,用以交相得利。这就是圣王的法则。墨子在和公孟辩论时,提出了“三日之丧”。墨子诙谐的说公孟:
“子以三年之丧非三日之丧,是犹裸谓撅者不恭也。”(《公孟》)
意思是:你用三年的丧期攻击三日的丧期,就好象没有穿衣服的人说掀衣露体的人不恭敬一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墨子一方面极力为别人打算,尽是节约丧葬费用,以增加衣食之财,达到“富贫”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替公共设想,希望“节葬”能够为政于国家或服务于天下。
[1]孙诒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1986.
[2]蒋振远.墨子箴言九十条.滕州.山东滕州市墨子中学校本教材.1995.
[3]蒋振远.墨子寓言故事选.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8.
[4]蒋振远.墨子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滕州.第四届墨学国际研讨会.1999.
[5]蒋振远.墨子教育思想解读.吉林.《东疆学刊》.2006年第一期.
[7]蒋振远.墨子教育新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9.
[8]蒋振远.蒋振远读墨子.滕州.待出版.2016.
[9]蒋振远.二十一世纪的育人要略.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2.
[10]蒋振远.新课程下适时施教的艺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
[11]李绍昆.墨子:伟大的教育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12]任继愈 李广星.墨子大全.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3]孙中原.《墨子•经上》和《经说上》的逻辑.毕节学院.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年第1期.
[14]孙中原.《墨子•经下》和《经说下》的逻辑. 毕节学院.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年第2期.
[15]邵长婕.墨子研究论丛(十).济南.齐鲁书社.2013.
[16]邵长婕.墨子研究论丛(十一).济南.齐鲁书社.2016.
[17]孙中原.墨子大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16.
[18]邵长婕.墨子研究论丛(十二).济南.齐鲁书社.2017.
[19]墨子研究中心编.科圣墨子.济南.齐鲁书社.2017.
执有命者不仁 战国墨子对天命论的一种批判。孔子自言“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又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说“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同上),孔子弟子子夏则以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针对儒家的天命论,《墨子·非命》中一再指出“有命”之说乃暴人之道。因为“有强执‘有命’以说议曰:‘寿夭贫富,安危治乱,固有天命,不可损益。穷达赏罚,幸否有极。人之知力不能为焉。’群吏信之则怠于分职,庶人信之则怠于从事。吏不治则乱,农事缓则贫。贫且乱政之本,而儒者以为道教,是贼天下之人者也”(《墨子·非儒下》)。参见“强力非命”。
节葬 战国墨家主张。墨家倡节葬,力反儒家厚葬久丧,认为“(儒)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这将使“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且“非圣王之道”。《墨子》中还有《节葬》篇,专倡节葬。
节身诲民 战国墨家观点。《墨子·辞过》:“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王者与所有在上者若得节制一己身之欲,不求奢华,表率“节用”,教诲万民,则天下治而财用足。因为“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同上)。孔子也曾认为治国要“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并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墨子则“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墨子·鲁问》),较之儒者更为简朴。这也反映出儒墨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三表 亦称“三法”。春秋战国之际墨子提出的“立言”或判定言论是非的三条标准。《墨子·非命上》:“言必有三表。”三表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要以历史上的经验为依据;“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要以人们的直接经验为根据;“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还要付之于政治实践,看其是否符合国家、民众的利益。表明墨子的朴素唯物主义的经验论,是墨家逻辑学说的认识论基础。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