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更新日期:2025-07-11 18: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演讲观后感的高中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要写的演讲观后感的主题。可以是演讲者的演讲技巧、演讲内容、演讲效果等方面。确定主题有助于使文章更有针对性。
2. 突出重点:在作文中,要突出演讲中的亮点和值得学习的地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演讲者的语言表达:演讲者的语言是否流畅、生动、富有感染力。 - 演讲内容:演讲的主题是否鲜明、观点是否独特、论证是否有力。 - 演讲技巧:演讲者的肢体语言、眼神交流、互动环节等是否运用得当。
3. 结合自身实际:在写作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受,谈谈对演讲的感悟和体会。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
4.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演讲观后感,需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以下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演讲的背景、演讲者及演讲主题。 - 主体:详细描述演讲的亮点和值得学习的地方,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感悟。 -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演讲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5.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 语句通顺,避免出现语病。 - 用词准确,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词汇。 - 适当运用
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的开学典礼上校长陈永平与同学们畅谈《流浪地球》并总结了三个启示让听者动容,让我们来听听陈永平校长发言全文:
各位同学,新年好!
首先,祝各位同学在新年里漂漂亮亮、顺顺利利、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和和美美,当然最重要的是学业天天向上,特别祝福我们高三的同学梦想成真。
每年开学典礼总要与同学们聊一个话题,今年聊什么?前两天我用心想了想,还是聊聊这个春节一部电影热片——《流浪地球》。这是大刘的文本,郭帆的作品。
《流浪地球》探讨了哲学界经典话题“我们往哪里去”?这个问题抓住了观众的心,拨动了人类内心深处最弱的弦。
其实,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也应当追问一下自己“我往哪里去”。
我今天不讲哲学,我也讲不清楚。我想自己从观看《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后的思考里,谈谈我对各位同学在新的一年里,当然更多是在今后的人生路上的一些建议。
我今天想谈三个观点:与家国同心、与情感同在、与信念同行。
不抛弃、不放弃:与家国同心
据说《流浪地球》在北美和世界其他各地上演,外国朋友的评价是,中国人真浪漫,真有想象力,会带着地球去流浪。的确,我个人也特别喜欢《流浪地球》这个片名,“流浪”这两个字确实有诗意。在一个被动灾难面前有了人的主观的选择,它是高于生活、是艺术的东西,也是这部电影的一种气质。
《流浪地球》写出了人对地球的珍爱和不舍,在灾难面前,我们不能放弃,不能放弃对地球的情感,我觉得这也是这部电影特别打动我的地方。
与此同时,我想这部影片还告诉我们中华文化为什么可以绵延五千年。抵御外敌用长城,贯通水系用运河,中国人一直靠自己的努力去跟大自然抗争。当毁灭来临时,美国人想的是建造诺亚方舟逃离地球,而我们中国人选择带着地球去流浪。
地球从开始流浪到安全要多久呢?要2500年。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气魄和胆识,像美国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可能不会这样去想,也不敢想,而中华民族五千年,我们就会想到用2500年来实现地球从太阳系抵达恒星新家园,2500年的流浪,靠的就是中华文化的底气,靠自己的双手付出汗水以及心血来表达这种不服输和永远相信希望的精神。
原著者大刘给导演郭帆和《流浪地球》的评价是:
《流浪地球》有着历史片般的厚重感。这是一部建立在中国文化背景上的科幻电影。它很好诠释了我们中国人对家园、对土地的情感。这部电影作为中国第一部硬科幻作品,充满着中国人独有的人文追求,从“家庭”延展到“家国”再到“家园”,同时又在影片中开拓出了中国式的亲情关系和根植中国人心的“恋土”情怀。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也许在很多领域,标准和前沿乃至话语都掌握在先发达起来的西方人、西方文化手里。以至于很长时间内,我们以为好的东西就是他们所树立的那个样子。但是现在我想告诉同学们,我们中国的年轻人一定要有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因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里有情义、有情结、有情怀。
从《流浪地球》的热播和好评来看,现在我们的价值观念也正日益成为世界的主流。譬如影片中最终的任务虽然说是由中国人提出并且来实施和完成,但是整个《流浪地球》计划是全人类群策群力的结果,也是这个片子的主旨。
为了让地球和人类生存下去,实现这样一个共同目标,全人类团结在一起,共同奋战与抗争。影片用艺术手段表达出“和而不同”的理念,有着非常积极正面的主流价值观的引领。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我们当代中国人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学们,我们现在在上海的校园里读书,将来你们也许,不,是一定,会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作为老师,我希望你们能够永远记得自己是上海人、是中国人,记着你们脚下的这片黄浦江浇灌的土地,记着你们的黄皮肤黑眼珠,记着你们的家园和家国。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要与家庭、家园、家国同心,永远不抛弃、不放弃。
有厚度、有温度:与情感同在
同学们,今天我们处于怎样的一个时代?在线化、自动化、数据化已经让人工智能超越我们的想象。一些对于人类来说“特别理性”的能力,比如现代性所推崇的形式化、概念化的知性能力,或对明确的因果关系、利害关系的把握和计算的能力等,已经是人工智能可以相对轻易地拥有的低级能力;而与之相比,人类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直观性、意向性的辨识、思维和感受能力,对人工智能来说却是相当困难的,直到最近才在某些方面达到了人类的平均水平。
我一直以为,理性与情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同一片空间中,过度压缩任何一方都是危险的。
我印象深刻是,《流浪地球》电影里空间站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莫斯”在地球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以理性的方式选择了逃逸。而吴京扮演的中国航天员却烧掉了人工智能硬件,手动驾驶着空间站去点燃木星。以至于人工智能机器人“莫斯”对吴京说,“让人类完全服从理智,真是一种奢求”。
这说明,情感恰恰是人类区别于冰冷机器的地方,在理性和科技的成就背后,在灾难面前,让人的生命充满厚度的正是人的亲情爱情和友情。越是在工具理性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更要发掘我们人类生命的厚度和温度。
所以,我希望我们的学校教育能够把你们培养成兼具理性和情感的人。希望你们在高中及今后大学的学习生活中,不仅要钻研精深的科学知识,更要滋养自己的人文情怀。这样的人文情怀就是我们要有大爱:要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社会、爱国家、爱我们人类所创造的这个世界。就像《流浪地球》展现的并不是高昂的民族主义情感,而是一个逆转性的国际大营救。
从个人到救援队,从组织到国家,当每个国家的人都开始放下个我,去投身拯救地球的行动之中之时,人类得救了。《流浪地球》的结局是超越性的。将情怀落在了民族主义让位于国际主义之上,将视野放在了全人类的自我拯救之中,将所有的表达都展现在了人类的大爱之间。
有句犹太格言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在想,上帝的笑或许并不是为了嘲弄我们人类思维的肤浅和局限性,而是对人类的情感、智慧、意志和成长的会心一笑。希望你们能够做一个不仅会思考的人,更要成为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人。
能选择、能担当:与信念同行
因为《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的热映,最近在网上还看到不少幕后的花絮花边。我今天想提及的不是吴京免费打工,毅然资助的故事。而是导演郭帆拍这部片子时所遭遇的挑战、质疑和艰难的故事。
据说由于中国优质科幻片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缺席”的状态,当传出“中国科幻第一人”刘慈欣的作品将由本土导演执导的消息时,粉丝们都大呼“不要中国人拍!不要中国人拍!不要中国人拍!”但面对这样刺耳的质疑,郭帆还真不信这一套。他说“因为喜欢,很多事情都变得没有道理。”
但要真正打造出能媲美好莱坞大片的“中国制造”科幻电影谈何容易,既没有成熟的工业体系、也没有珠玉在前,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郭帆在拍摄《流浪地球》时也曾坦言:中国的科幻电影没有前人铺路,一切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甚至要凭空创造出很多以前不存在的部门。这个执拗的山东硬汉,光是剧本就写了一年两个月。
且剧本完成之后,郭帆又带领他的团队用了7个月时间,请4位中科院科学家协助他们为《流浪地球》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世界观。
3000张概念设计图、10000件道具制作、100000延展平米实景搭建,都是这个“疯子导演”为实践这一科幻梦做的最大努力。把这个“梦”造好,执着的郭帆最终精雕细琢了四年的时间,而这一时间跨度可以产出9.6部《小时代》,赚到快钱或许可以绕地球一圈。
同学们,你们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我希望你们能选择、能担当。希望你们从郭帆“因为喜欢,很多事情都变得没有道理”中受到鼓励,希望你们能毫无道理去选择喜欢某个学科、某专业,甚至某个异性。
作为老师,我还想附加赠送你们两句励志的话,希望你们“选择正确而非容易的路”、希望你们“在自己选择的路上负重前行”。就像郭帆和他的团队用《流浪地球》开创了中国科幻电影的硬核时代。也许多少年后,我们都要仰望这部电影。我更看重这部电影更大的价值,是它选择知难而上,不怕暴露自己的不足,但是努力解决最重要的问题。
它选择硬磕技术,所以收获了可信的视觉细节;它选择坚守类型,所以保住了剧情的持续动力;它选择直面崇高,所以才能站上行业最高的竞技场。
同学们,今后当你走上事业的奋斗之路时,老师希望你们能以担当的情怀去选择当开路者。也许开路者是艰辛的、孤独的,但承担重任、迎接挑战、开创一个时代的感觉,会让人兴奋,更会让人体会到生命的真谛和真正的价值。
最后,我想以大刘在原著中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演讲:
“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
同学们,让我们在这个美好的新时代里做一个有信念、有希望的人!
作者: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校长陈永平
编辑:张鹏
做家务、感恩、做选择……这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小事,却是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关键。
为人父母,一定要学会“管小事”。
——虎妈
作者 | 可乐妈
最近,辽宁省盘锦市前教育局局长魏书生的演讲火了。
作为教育局局长,他不谈考试、不提分数、不问升学率,却在演讲中掷地有声地说:“教育就是要管小事。”
听完以后,我才明白,正是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能飞多远。
父母事业再成功,也弥补不了孩子教育的失败。
想要培养出优秀阳光、人格健全的好孩子,我们一定要紧跟魏局长,管好孩子这几件 “小事”。
从小做家务魏书生演讲里提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家务。
“本人当局长。
从明天开始大家回去落实:
全盘锦市的孩子回家都要做家务劳动。有时间多做,没时间少做,但不能停下来。一分钟也要做,做半个小时那就更好。”
但生活中,很多父母却不愿意让孩子做家务。
一方面是怕孩子磕着、碰着、累着,另一方面则是认为,家务是大人的事情,孩子只用好好学习就够了。
可实际上,做不做家务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
“神童”魏永康,13岁考上重点大学,成为湖南年龄最小的本科生。
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
可到了20岁那年,魏永康却被学校退学了。
原因就是没有自理能力。
虽然已经成年,可是他依旧像个孩子一样,不能适应学校独立的科研模式,也没办法照顾好自己的生活。
而这一切的源头,竟然都是因为家务——
魏永康的母亲认为读书才是最要紧的事情,在家务上大包大揽,直到高中还要一口一口喂儿子吃饭。
这位母亲大概怎么也想不到,所有自己替孩子走过的路,日后都会变成孩子爬不出的坑。
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说:
“我的成功得益于母亲从小的家务教育。
很难想象那些只会念书,连煎蛋、煮蛋都不会的孩子,会懂得怎么做实验。”
朱棣文,出生于“美国史上最牛华人家族”。
这一家出过12位博士,3代教授。
他的两个兄弟,一个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一个是知名律师所的律师,而他自己不光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还曾担任美国能源部长。
很多人好奇朱妈妈的育儿秘籍,但实际上,朱妈妈只做了一件事——
从小教孩子做饭。
对朱家三兄弟而言,包馄饨就是他们的家务启蒙。
通过家务,朱棣文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养成了专注的好习惯。
而这些能力和习惯对他日后的科学研究都大有裨益。
不仅如此,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还表明,干家务和不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为1:10。
孩子就像一把刀,只有不断地打磨他,才会绽放出原本的锋芒。
做家务的能力,关于孩子一生的成才和幸福,是伴随孩子一生的隐形财富。
学会感恩父母送儿子上大学的时候,魏书生目睹了这样一幕:
校园里,年轻的儿子两手空空、趾高气昂地踏着大步向前走,可身后上了年纪的父亲,却扛着沉重的行李,正在负重前行。
而这,不过是千千万万不懂得感恩父母的孩子的缩影。
今年10月,武汉地铁站内。
一位两只手各拎着一个大号行李箱,身后还背了一个大书包的妈妈,被一旁两手空空的女儿推搡、脚踹。
而起因,只是由于妈妈坐错了车。
而在魏书生家里,这样的画面却一次都没有出现过——
他和儿子一起出门,如果有一个包,那一定是儿子抢着背;
如果两个包,那儿子就一手挎一个。
有一回,一共有三个包,本以为这次儿子要向自己求助了,可谁知儿子身后背一个,左右手各拎一个,依旧没让魏书生动手。
看着儿子的背影,魏书生感觉很欣慰:
“我就在后面空着手,欣赏着孩子的成熟,也是品尝自己的教育成果。”
但实际上,从来没有什么天生懂事的孩子,只有舍得用孩子的父母。
儿子三四岁的时候,魏书生就要儿子帮自己洗脚。一开始,儿子不理解,问他:“爸爸,你自己不会洗吗?”
魏书生便“哄”儿子:
“爸爸哪儿有你洗得好啊,你那小手揉着真有一套!”
同样是少年,有的孩子对父母的辛苦和付出无动于衷,而有的孩子却早早明白了父母的不容易,感恩父母,心疼父母。
《特别狠心特别爱》一书中,这样写道:
“中国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不忍心让他们从小体验生活的艰辛,也不懂在适当时机向他们索要,因此最终导致子女们一辈子艰难,一辈子朝他们索要!”
全天下的父母都要明白一点:
每个人只有先学会感恩父母,未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学生、好员工、好伴侣,否则,一辈子都是一匹喂不熟的狼。
把选择权还给孩子作为父亲,曾经有人批评魏书生“不太负责任”,因为他好像“什么都不管”。
儿子上高中,学文科还是学理科,他不管;
儿子高中毕业,考什么学校,念什么专业,他不管;
儿子研究生毕业,做什么工作,他还是不管。
殊不知,尊重孩子做选择的权力,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英国伦敦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
儿童时期被父母过度限制、干涉的人,长大后往往独立性较差,依赖性较强,幸福指数相对偏低。
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加里的自传体小说改编成的电影《童年的许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罗曼一出生,母亲就为儿子制定了人生目标:
当大作家、军官、法国大使。
为此,母亲送他去学习礼仪、射击、舞蹈等一系列贵族运动,用最昂贵的松鼠尾巴给他做大衣,却偷偷隐瞒了自己的病情。
母亲牺牲了自己的一切,甚至失去了自我,只为让儿子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期待。
可这样的爱,对孩子而言真的太沉重了。
多年后,罗曼虽然如母亲所愿成为了上校、作家、外交官,但他的内心却很痛苦。
这一生,他从来没有一时半刻是为了自己而活。
当母亲猝然长逝后,罗曼感觉人生失去了意义。
最终,这个两度获得龚古尔奖的天才作家选择了饮弹自杀。
何其可悲。
父母剪去了孩子的翅膀,又怎么能指望他飞翔。
心理学家克莱尔说过: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里分离。”
每一个孩子天生就有一种生命潜能,他们会依靠这种潜能,自发成长,活出真正的自己。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选择权。
龙应台说过这样一句话:
“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
在孩子最依赖你的十年里,用心教养,提供依靠。一旦孩子长到青春期,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影响了。”
所有人都有权利生孩子,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被称为合格的爸妈。
孩子不懂事,但是父母不能不明事理。
别忘了,教育就是要在孩子生命初期,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舍得用孩子,并敢于放手。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成为一个有担当、懂感恩,独立且自信的孩子。
事业失败了还可以重来,钱财散尽了还可以再挣,可唯有子女教育这件事上,全天下的父母都只有一次机会。
教育出一个好孩子,才是为人父母一生最重要的事情。
*本文系男孩派原创,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200万精英家长都已关注我们。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请关注我们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