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更新日期:2025-08-28 14:1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神舟十号思想汇报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一、明确主题和目的:"
"主题:" 你的作文要围绕神舟十号展开,表达你对这次航天壮举的观后感、学习心得以及未来的展望。 "目的:" 你希望通过这篇作文达到什么目的?是表达对航天精神的敬佩?是激励自己努力学习?还是号召大家关注航天事业?明确目的有助于你更好地组织文章结构。
"二、深入了解神舟十号:"
"基本信息:" 神舟十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继神舟七号、神舟八号之后发射的第三艘载人飞船,了解其发射时间、任务、乘组成员等基本信息。 "重要事件:" 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航天员进行太空授课等都是重要事件,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 "航天精神:" 神舟十号的成功体现了中国航天人的精神,包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等,要深刻理解并表达出来。
"三、选择合适的写作角度:"
"个人感受:" 你可以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观看神舟十号发射过程的感受,以及这次事件对你的触动。 "学习心得:" 你可以分析神舟十号成功的原因,学习航天人的优秀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环球时报-环球网 报道 记者 樊巍 通讯员 占康 王继佳 】 2023年7月31日下午,在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返回57天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举行乘组与记者见面会,3名航天员精神抖擞、神采奕奕亮相北京航天城,正式与公众见面。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科学制定恢复计划方案,乘组飞行正常返回后恢复期主要分为隔离恢复阶段、疗养恢复阶段、恢复观察阶段三个阶段实施。截止目前,乘组已完成前两个阶段工作。从整体来看,航天员身心状态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已全面转入恢复观察阶段。待完成任务返回后恢复健康评估总结后,3名航天员将转入正常训练工作。
见面会上,乘组就驻留空间站阶段和返回后的相关情况答记者问。作为执行出舱任务次数最多的乘组,指令长费俊龙表示,神舟十五号任务与自己执行神舟六号任务首次飞天时相比,从技术层面讲,工况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繁重,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安排更加密集,“4次出舱是我们乘组的亮点,也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亮点,它是今天的记录,更是明天的起点,我们相信后续的乘组会创造更多更大的记录!”费俊龙称。
航天员邓清明坚守25年的奋斗历程令广大民众为之感动。25年的坚持,邓清明时刻准备,等待祖国挑选。而25也是一个令他倍感幸福的数字。神舟十五号乘组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出来,抵达报告出征地点,正好走了25米。25年的坚守,25米的征途,鞭策并鼓励他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厚望重托,坚决圆满完成任务。谈及自己圆梦的感想时,邓清明表示,“2023年11月29日,在中国梦提出10周年之际,我们奉命出征,乘坐神舟十五号飞船出征太空。中国梦带来航天梦,航天梦助力中国梦。中国梦、航天梦、我的梦,同心筑梦、并肩追梦、携手圆梦。正是一个个梦想的叠加,描绘出新时代最为壮阔的图景,也激励着我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追梦。圆梦不是奋斗的终点,更是一个新的起点,面对新的征程,我将紧紧拥抱这个美好的新时代,始终保持本色、坚持奋斗,认真做好任务总结,迅速投入新的训练,为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首次执行飞天任务的航天员张陆在太空拍摄了大量精美的照片,其中很多都是关于祖国和家乡。在一次次在舷窗边眺望祖国、眺望家乡、眺望那汪洞庭湖中,他感慨万千: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每个人的心里,家乡都是深深牵挂。家国情怀,是刻在骨子里的情怀,是对“家乡”的深厚眷念,更是对“国家”的绝对忠诚。
在分享自己太空之旅的感想时,张陆表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出舱。“在第一次出舱之前,我一直都是通过舷窗观察外面的世界,舷窗很小,让我总是看不全。打开舱门,第一次出舱,当面对无边无际的太空时,我思绪万千,深深地理解了自然之神奇,宇宙之浩瀚。”
两次飞上太空并担任指令长的费俊龙有了新的体会,他认为两次任务虽然有所不同,但是,永远不变的是他们为祖国出征太空的初心使命,永不停歇的备战训练,逐梦九天的赤胆忠心。不管何时飞天,不管几次飞天,他们都时刻准备,再次飞天!
神舟十五号乘组被网友称为“圆梦乘组”。对于梦想,邓清明深有感触:“中国梦、航天梦、我的梦,同心筑梦、并肩追梦、携手圆梦。正是一个个梦想的叠加,描绘出新时代最为壮阔的图景。”
两次“太空会师”成为中国载人航天的高光时刻和历史瞬间。张陆深情回顾了两次团聚的温暖细节,并感慨:“神舟十四号乘组传递给我们的这份关爱,我们也传递给了神舟十六号乘组。这份浓浓的情谊,是生死相托的相互信任,也是航天精神的接续传承。”
近期,我国载人登月初步方案已经公布,计划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开展科学探索。对于登月任务,指令长费俊龙充满期待。费俊龙表示,“我们深知肩上的使命责任,从没有将年龄作为压力,我们坚信,有科学系统的训练,有地面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的鼎力支持,有我们乘组的团结一心,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事实也证明,我们有能力、有责任,完成好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实现载人登月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我跟你一样,也十分期待这一天的来临。我们全体航天员都将为这一新目标不懈奋斗,永远做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的奋斗者、攀登者,珍惜崇高荣誉,迈向更远深空,在新征程上再立新功!”
作者:王晖(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在当代纪实文学创作中,有关中国航天事业的书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纪实文学叙事的一个传统。崔吉俊的《天路飞舟》(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年11月出版,列入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为这样一个传统增添了新的亮色。
这部50万言的作品,全景叙写的是中国载人航天“神舟一号”至“神舟十号”发射的全过程,从一个特殊角度展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余年的高速发展历程,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提供鲜活的形象诠释。
在我有限的视域当中,一般航天题材报告文学的创作者基本为专业作家。这部作品的作者崔吉俊则完全是个例外。他的职业并非作家,而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航天人,担任过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夸父一号”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参与组织、指挥“神舟一号”至“神舟十号”发射任务的全过程。这部作品是其亲身所见所闻所感所记,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载人航天发射亲历记”。
《天路飞舟》对于载人航天飞船发射过程的叙述简洁生动,细节场面描述真实。作品较为详实地叙写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航天事业及飞船发射系统工程的关心支持,重点塑造参与载人航天发射工程的科技人员,特别是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景海鹏、翟志刚、刘洋和王亚平等诸多令人耳熟能详的航天员形象。这是当代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英雄谱系。作品对几个标志中国航天科技水平的关键性飞船发射予以重点描绘,譬如载人首飞的“神舟五号”、双人多天的“神舟六号”、出舱漫步的“神舟七号”、天宫对接的“神舟八号”、太空授课的“神舟十号”等,使人真切感受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上升态势和坚实步伐。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航天人“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巨大压力和挑战”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正如作者写道:“如果说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的发射是向喜马拉雅山艰难攀登,那么,‘神舟五号’发射就是向极顶的最后冲刺。”作品秉承非虚构书写的基本原则,既抒写由“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发射的卓越成就,也不避讳再现每一次发射过程中所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意外。譬如,第二章“‘神舟二号’:历经坎坷,天路警钟”写到因一个操作差错差一点使飞船发射任务毁于一旦的故事,第三章描述“神舟三号”发射过程的“大退大进”等。这么写并不是为哗众取宠或博人眼球,而是力图表现包括发射场域在内所有航天人肩负使命、攻坚克难的精神境界,表现“不见风雨,难见彩虹”的必胜信念,表现爱国敬业、无私奉献的情怀与担当。
在《天路飞舟》中,作者的身份决定着作品的亲历性和深度感。一方面,这种亲历性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外在任务式采访和田野调查,而是20余年融入其中的日常生活和生命体验。因此,作品的真实性、现实性、情感性和现场感或许将超越同类题材的非虚构创作,这也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书中故事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事件,应该是百分之百真实;即使是书中人物的对话也都尽量保留原汁原味,未加修饰,是从我的笔记本中摘录出来的,读者不必费心思揣摩其中的真伪。”作者深谙非虚构创作规范,既体现出作者写作理念的纯正,也在最大程度赋予作品作为载人航天发射“信史”的文献性价值。而这一价值的凸显,给予《天路飞舟》更为鲜明的个性与文本魅力。另一方面,与亲历性相关联的是作品的深度感。这源于作者对载人航天发射全过程的熟悉与熟知,以及由此生发的文化反思与思辨。譬如,作者认为“发射任务结果圆满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产品质量,而过程圆满则更多靠的是发射场的组织和实施。”这实际上告诉我们,发射是否“圆满”,取决于诸多条件,并非为单一要素所决定。在总结神舟飞船“十全十美”时,作者特别提出铸就载人航天精神、打造航天文化的命题,将此归结为“创新并逐渐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最新载人航天发射技术”“创新并丰富了载人航天发射质量文化”“创新并升华了团结协作文化”等多个富于深度的新思考。这既是从特定视角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历史回眸和现实聚焦,更是对其未来发展的前瞻性预测。深度感使作品并没有仅仅止步于人物和事件的过程性描述,而是能够穿透历史时空的风云际会,发掘出深潜其中的现代民族国家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文明交流互鉴、文化互动交融等深刻内涵。
聚焦神舟飞船的发射过程,是《天路飞舟》的特别之处。但作品并未囿于“发射”过程的描述,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导弹、“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和发射,20世纪90年代初制订的“三步走”载人航天工程国家战略计划等也有再现,其意在于以飞船“发射”为叙述重心,展现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更为宽广的背景和恢宏的语境,以及来路、现状与未来。为演绎这一纵横捭阖、波澜壮阔的航天伟业,《天路飞舟》以质朴的专业话语与灵动的文学话语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描述众多的人物和事件,定位准确而叙写生动、激情洋溢又冷峻理性,呈现出别样的风采。譬如,在描述“神舟五号”准时点火起飞时,作品写道:“大漠上响起山呼海啸般的轰鸣,火箭迎着满天霞光,载着首飞航天员杨利伟,扶摇直上九霄。抬头仰望,留在湛蓝天空中的飞行轨迹恰似一个草书汉字‘龙’。‘中国龙’直冲云天。”这是严谨的写实,也是浪漫的写意。类似这样的描述在作品里还有很多,既是对作品非虚构性的定格,更是以文学之美构筑文本的审美价值,使之意味深长。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