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更新日期:2025-08-28 14:13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作计划作文应注意事项的文章:
"作计划作文:精心构思,步步为营"
计划作文,顾名思义,就是要求我们围绕一个中心议题或目标,有条理、有逻辑地阐述我们的计划、步骤或方案。它不仅是思维能力的体现,更是未来行动的蓝图。一篇好的计划作文,能够清晰地展现我们的思考深度、逻辑性和可行性。那么,在动笔之前和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一、 精心选择,明确中心议题"
计划作文首先要明确“计划什么”。这个议题应该是具体、明确的,而不是模糊不清或过于宽泛的。选择一个自己熟悉、感兴趣且有话可说的议题,是计划作文成功的基础。在确定议题后,要进一步明确计划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希望通过这个计划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只有中心明确,后续的构思和安排才有方向。
"二、 深入思考,制定可行步骤"
计划的核心在于“如何做”。这一部分是作文的主体,需要展现周密的思考和清晰的步骤安排。 "逻辑性:" 步骤之间应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要么是时间顺序,要么是逻辑递进,要么是并列关系。确保每一步都是实现目标的必要环节,或者是有助于目标实现的辅助环节。 "具体性:" 避免使用空泛的词语,要用具体、可操作的行动来代替。例如,
2月22日,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文件提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广东应如何牢牢守住两条底线,扎实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省内外专家围绕一号文件的有关内容,纷纷为广东建言献策。
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
作为粮食生产的基础和保障,耕地与基本农田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继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之后,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并提出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
“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的提出,背后有什么考量?对此,广东农村研究院副院长万忠认为,耕地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要保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没有一定量的耕地是不能保证的。“要保证我们的口粮安全,一定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行党政同责更能利于实现这个目标。”万忠说。
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广东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2021年全省粮食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全省粮食总产量1279.9万吨,达近9年最高水平。尽管如此,作为人口第一大省,又是粮食主销区,广东的粮食自给率并不高。
广东应采取哪些措施,切实稳定和提高粮食自给率?华南师范大学“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所长胡靖结合其在粮食安全领域多年的研究成果——“生态与发展粮食安全大数据库”,建议啃下两个“硬骨头”:一是各级财政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切实保障粮农收入水平和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行;二是要下大力气解决农田细碎化经营带来的高成本问题,让粮食生产真正能够获得规模收益。“如此一来,作为全国最大主销区的广东,就可以为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如何让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种粮有钱赚、不吃亏,提高种粮的综合效益?对此,万忠认为,除了提升粮食价格之外,关键还是要形成粮食种植规模,“我们测算过,起码要达到50到100亩的规模,才能让种粮农户获得社会的平均收入,他才有种粮的积极性”。
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重点帮扶县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面临不少困难。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
广东结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占全国总数的1/4,如何加大对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广东省减贫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开云认为,要从原来的总体上靠短期大量资源投入的方式,更多地转到依靠政策制度和市场力量来推动,“这样脱贫地区的发展才可持续,才能真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在这方面,广东在推进东西部协作过程中,积极推广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经验做法,支持与协作地区共建“一县一园”乡村振兴产业园。
在张开云看来,广东推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经验做法,对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起到了积极作用,“它不仅能促进帮扶地的资源禀赋有效转化为产业,从而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还能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为帮扶地农户增收致富”。
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党委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加强乡镇、村集中换届后领导班子建设,全面开展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
“基层党组织是党治国理政在基层最重要的一个抓手。”暨南大学侨乡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教授刘义强认为,做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能够培养出一批“领头雁”,建设一批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人才队伍,就能够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近年来,广东各地在乡村治理领域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形成了一大批可复制推广且各具特色的乡村善治“广东经验”,如佛山市南海区将“组织建在网格上、党员融入群众中”,惠州市首创“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村一辅警”模式,清远市建立乡村新闻官制度等。
“这些都是以基层治理创新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好做法,应该对这些典型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提升。”刘义强建议,经过提炼出来的一些乡村治理方面的经验做法,可以供全省各地进行交流,在交流基础上,各地可以自主地选择朝某个方面进一步探索,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呈现乡村治理百花齐放的局面。
南方日报记者 黄进
出品:广东乡村振兴智库
(南方日报)
看看新闻Knews
2021-05-20 12:00
今天的中国,众多处于国际前列的高新技术井喷式发展。其中,许多与早在30多年前制定的“863计划”密切相关。这个计划是怎样诞生的?它为中国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科技蓝图?
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发表电视讲话,公布了震惊世界的“战略防御倡议”,也就是著名的“星球大战计划”。苏联和东欧迅速制定“科技进步综合纲要”与之针锋相对;西欧17国联合签订“尤里卡计划”;日本提出了“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新技术的浪潮冲击着整个世界。
此时的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对很多人来说,高科技还只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模糊概念。是立即投入大量资金,跟进科技发展浪潮;还是先全力发展好经济,在科技发展方面采取“拿来主义”,各方争论不下。
1985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加快技术成果向生产能力的转化的步伐,激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1986年2月的一个夜晚,无线电电子学家陈芳允来到中科院宿舍楼,敲开了光学家王大珩的家门。这两位为共和国科技前途而焦虑的“两弹一星”元勋,彻夜长谈。他们达成一个共识:中国必须尽快提出自己的高科技发展计划。
于是,他们与核物理学家王淦昌、航天技术及自动控制专家杨嘉墀一起,联名起草了一份《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四位科学家建议,中国要从现在抓起,用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术的发展进程,而不能等到十年、十五年经济实力相当好时再说,否则就会贻误时机,真正的新技术是引进不来的。
1986年3月3日,这份建议书被递交到了邓小平的案头。早在1978年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邓小平,显然再一次被建议书中提到的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所触动。仅仅过了两天,他就亲自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随后的半年里,国务院先后召开七次会议,组织两百多位专家反复探讨、论证。1986年11月18日,这份面向21世纪的中国战略性高科技发展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正式发布。由于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对建议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这个宏伟的计划简称“863计划”。
“863计划”从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实际需要出发,选择生物、航天、信息、先进防御、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等七个领域15个主题项目,作为我国发展高科技的重点。1996年又新增了海洋技术领域。
在整个计划的讨论过程中,经费无疑是最关键又最敏感的问题。因为高科技就意味着高投资,但考虑到当时国内的经济条件,王淦昌提出:“能省就省,一年能给两个亿就行。”他们怎么也没想到的是,邓小平和中央最后竟批了100亿的专款,相当于当年全国财政总支出的二十分之一!
这样的决断和投入,开启了新中国科技腾飞的征程。
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揭开了我国高能物理研究的新篇章;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国外长达几十年的技术封锁;中国参与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序任务,在基因研究领域站到世界最前沿;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的创新实践,引领了全球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方向。
邓小平提出的“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也成为了“863计划”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科技成果的大量转化,使高科技如同阳光、空气和水,渗透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邓小平:“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这么一个国家,必须在高科技领域里边,有一席之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先后实施了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973计划……
“863计划”的实施,为中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