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父亲200字作文》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8 14:11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父亲的200字作文范文,并附上写作注意事项:
"范文:"
我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他话不多,但总用行动表达爱。每天清晨,他总是第一个起床为我准备早餐;放学回家,总能看到他在灯下忙碌的身影。他不高大,却是我心中最坚实的依靠。他教会我诚实、勤劳和勇敢。虽然他很少说“我爱你”,但那些默默的付出,已深深烙印在我心中。父亲的爱,是沉默而深沉的,是我一生宝贵的财富。
---
"写作注意事项(尤其针对200字作文):"
1. "中心明确:" 确定要写父亲哪个方面的特点或对你哪方面的影响(如:勤劳、坚强、爱、教诲等),围绕这个中心展开。
2. "内容具体:" 不要只空泛地赞美,要结合具体的小事来体现父亲的品质。例如,写他如何照顾你,如何教你做某件事,或者某个让你印象深刻的眼神、动作。
3. "语言简洁:" 200字很短,用词要精练,避免冗长和重复。句子要清晰,表达要直接。
4. "结构清晰:" 可以简单按“总-分”或“分-总”的结构来写。开头点明对父亲的感情或主要特点,中间用1-2个具体事例说明,结尾稍作总结或
我的父亲
- 说到父亲两个字 都道是父爱如山 父爱沉重而伟大 一辈子任劳任怨 就好似一个工具人一样 不知疲倦的劳作 只为儿女家庭
-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总是无所不能得 因为在我刚一岁多的时候 我母亲就因为家里穷而选择离家出走 从小跟着奶奶还有父亲一起生活 小时候的事情也大多都遗忘了 现在也已经记忆模糊了 唯一记得的也就是我是在奶奶的背上长大的 直到结婚以后 父亲因为年纪大了 不能工作 只能依靠养老保险还有低保生活了 作为女儿我却不能帮助他 因为我也是自顾不暇了 有很多外债 但是有一次父亲给我打电话说问我有没有200块钱 我说有 因为以前都是父亲帮我 给我钱 不管是结婚前还是结婚后 现在他问我要钱 虽然我也困难 但是还是给他们送去了1000 给他得时候 他握在手里 双手局促 脸上是尴尬羞愧的笑容 其实当时心里挺不好受得 不知道怎么形容 唉 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工作挣钱可以给父亲吧
我的父亲
撰稿人:史秀荣一、穷苦人家的男孩我的父亲聪明、能干,还有经济头脑。他身材魁梧,高大英俊,在我们那偏僻的农村,显得格外出众。1922年,父亲出生在离县城二十多公里的小村。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奶奶生了大伯、父亲和小姑。严重的营养不良影响了奶奶的身体,父亲和大伯相差十二岁。大伯为人老实,拼命干活也没能改变家里的穷困。收成不好,粮食总是不够吃。父亲十三岁就出去给地主做长工,挣点粮食补贴家用。从那以后,一家人总算能吃上高粱、玉米,勉强填饱肚子。大伯成家后,娶了远处一个更穷的村里的女人。大娘从小苦惯了,很会算计,一点亏都不肯吃。她一进门,见父亲和小姑还小,挣不了工分,爷爷体弱,奶奶是小脚,也干不了重活,觉得这个家太拖累,没过几天就闹着分家。那时候没解放,农村时兴一大家子一起过,分家是丢脸的事。奶奶好强、要面子,对大娘的做法非常生气,劝了又劝,可大娘铁了心不想被拖累。大伯性子软,最后还是依了她。他们分出去单过,留下更难的这个家。那年,父亲才十二岁。二、家中的男子汉父亲天资聪颖。体弱多病的爷爷和好强的奶奶原本对他寄予厚望,曾咬牙供他读了一年私塾。父亲聪明要强,尤其算盘打得好,全村数一数二。外村人也常请他帮忙算账。可因为大伯分家,家里实在供不起了,父亲只能辍学。那一年的读书时光,成了他这辈子唯一的学堂记忆。失学后,父亲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家。他很快学会了耕地、种田、制肥、养牲口。聪明勤快又能吃苦,他很快成了庄稼好手,这让奶奶心里又燃起了希望。三、穷则思变光靠种地,还是脱不了贫。父亲开始试着做点小买卖。旧社会的农村,再穷,过年也得请几张年画——财神、灶神、龙王、门神……一到腊月,父亲就进城批点年画和其他年货,走街串巷地卖。他不怕冷,不怕人白眼,嘴甜会说话,价格也实惠,乡亲们都愿意买他的东西。靠他辛苦挣来的钱,除夕那天,一家人终于能吃上带肉馅的饺子。父亲凭着聪明和勤劳,不但养活了爷爷奶奶和小姑,后来也成了家,养大了我们几个孩子。他不满足于只卖年货,有一次,他带上同村一个合得来的吴姓兄弟,去更远的地方闯荡。我们村盛产棉花,但缺油。三百多公里外的洛阳缺棉花,却能买到油。父亲和吴兄弟就每人挑两百多斤棉花,步行三天三夜到洛阳。卖掉棉花,再买成香油挑回来。这一趟赚的钱,能顶种地半年。利润虽好,但苦不是一般人能吃的。一走半个月,路上还不太平,常有强盗出没,可能人财两空。父亲靠聪明和警觉,一直没出事。村里除了他俩,再没人敢做这个买卖。四、油坊里的热火朝天赚了钱,父亲没乱花,而是投进去,自己开了间油坊,再不用跑洛阳挑油了。油坊在村西头,父亲吃住都在那儿。奶奶当家,家里有事需要商量,就派口齿最伶俐的我去送信。一到油坊,我就不想走。那里气氛热烈,人人干劲十足。汉子们各司其职,有的拿铁锹在大锅里翻炒棉籽,有的推磨,有的抡锤砸棉籽取油。砸油最费力,号子声、锤声响成一片。香油从铁砧孔中流出,满屋生香。即使寒冬,他们也赤膊干活,汗流浃背。我冻得发抖,问:“你们咋不穿衣服,不冷吗?”他们笑答:“穿着火龙衣呢,只怕热,不怕冷!”“火龙衣在哪儿?我也要穿!”“火龙衣就在劳动里,你一干活,它就上身了,你就冒汗啦。”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后来的人生中,我一次次验证:只要肯干,就不怕冷。油坊伙食不错,常吃稠小米粥就咸菜。我有时能分到一碗。粥很香,但咸菜特别咸。我问:“菜这么咸,不能少放点盐吗?”他们说:“妮子,盐劲、醋力、油长膘。吃咸才有劲,吃油才长肉。”这话也影响了我一生。即便现在提倡低盐,我还是口味偏重。五、开粉坊的美好时光父亲聪明,不知什么时候又学会了做粉条,跟人合伙开了粉坊。他手艺极好,十里八乡都有名。每年入秋,他就去买绿豆、高粱,泡发后上磨推粉。家里的小毛驴是拉磨的主力。驴一圈圈转,磨口就流出稠稠的粉浆。过滤沉淀后,就成了粉面。漏粉条是技术活,水温、粉浆稠度都有讲究,还得臂力好。这时候就是父亲大显身手的时候。他搅好粉浆,倒入大漏勺,粉条顺孔入锅,煮熟捞出,挂上架子。不一会儿,架上就挂满了晶莹的粉条。晾硬后,母亲和妇女们收下来捆好,拿去卖。粉渣喂猪,年底肥猪卖出,加上粉坊收入,能过个丰年。父亲也做粉皮,方法类似,只是漏勺换成了平底箩。粉皮晾在锅排上,阴干后上架。漏粉条的日子是我最快乐的回忆。大人们有说有笑地忙活,孩子们围着粉条架嬉戏,看一架架粉条像瀑布一样,心里乐开了花。我们捡掉在地上的碎粉条,有时能捡一大把。晚上,娘洗净粉条,和玉米面、菜煮一锅稠饭,偶尔滴几滴油,一家人吃得满头大汗,香极了。那幸福的味道,至今难忘。因为粉坊,我们偶尔能吃上凉粉和浆饭。尤其是浆饭,成了我魂牵梦绕的美食。娘从粉坊提回粉浆,摘点青菜,放些黄豆、小米,出锅撒葱花,一锅酸香扑鼻的浆饭就好了。在那个常饿肚子的年代,能喝上一碗热腾腾的浆饭,是童年最温暖的记忆。如今大鱼大肉也不觉香,可每次回老家,我总要找饭馆吃碗浆饭。说是解馋,其实更是想念父亲,和那段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六、丢失的花布衫父亲还开过染坊。听说,一位有名的外地师傅看中父亲聪明厚道,把绝活都传给了他。父亲青出于蓝,染技比师傅还好。染坊就在我家院里。别人用铁锅,父亲用新式的锡照锅,引来全村人看稀奇。父亲还改进了工艺。以前烧水要拉风箱,他装了高烟囱,利用吸风,省了人力。这让乡亲们又一次开了眼。父亲很有组织能力,在他染坊干活的人总是高高兴兴,院里笑声不断。一位大娘特别爱说笑。有一次,不知谁说了什么,大家都笑了,父亲也跟着笑。大娘一本正经地说:“掌柜的,你别笑,你媳妇不会站着尿。”众人笑得前仰后合。在那吃不饱穿不暖的年月,父亲和他们却整天乐呵呵的。愉快的氛围里,父亲染出的布也格外漂亮。不仅能染纯色布,还能染花布。乡亲们送来白布,父亲按他们的要求染出各种花样:龙凤、牡丹、菊花,姑娘喜欢小碎花。她们穿上父亲染的花衣,美得像现在穿名牌一样自豪。我七岁那年,娘用父亲染的花布给我做了件衫子,紫底白花,我爱不释手,平时舍不得穿。一次,娘让我和十一岁的大姐去二十多里外的姥姥家送布,我才穿上那件衫子。路远,我们走走歇歇。在一个村休息时,我出汗怕弄脏衫子,就脱下来放在石头上。起身时,只记得背布,忘了衫子。走了几个村才想起来,我急得大哭,可再也找不回来了。我一踏哭到姥姥家,连饭都不吃。舅舅哄我:“别哭,明天我给你买件一样的。”我信了,才不哭。第二天要回家,我不走,等舅舅买衣裳。可那时农村哪能买到成衣?那只是舅舅善意的谎言。那件丢失的花布衫,成了我童年永远的遗憾。直到现在,我有时还会梦到它在哪儿。七、家中的顶梁柱解放前,八路军来到我们村。父亲那时十五岁,见八路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就参了军。在部队喂牲口、赶车、运粮、送伤员,干了不少工作。但后来爷爷病了,奶奶捎信来,父亲只好回家照料。等爷爷好了,部队已走远,这成了父亲一生的遗憾。解放初,生活仍很困难。爷爷兄弟三个,两个无子,觉得活着没奔头,不想劳动,只想卖房卖地过日子。父亲兄弟俩,地本来不多,不想让人买走,就省吃俭用,想办法把房和地买到了自家手里。夏天农活重,本该吃好些,但为省钱,我们把值钱的小麦全卖了,买便宜的高粱当主食。一天三顿高粱糊糊,很少吃面条。我们几个孩子都盼着走亲戚或来客人,因为那样就能吃点好的。奶奶很会当家。一来客人,她就拿出攒了很久的白面,擀成细细的面条。但面条不直接下锅,先煮小米、萝卜丝和青菜,熟后捞起再下面。面熟后炝点葱花油,满屋飘香。面条盛给客人后,菜再回锅,我们孩子们就能吃上一顿香饭。那葱花油的香味,久久不散。吃高粱面的日子持续到冬天。天冷了,连高粱也吃不起,改吃萝卜。萝卜吃完,就吃干萝卜缨、红薯叶、谷糠。日子难熬。等家里能吃的都吃光,春天也就来了,我们能摘野菜、树叶吃。起初觉得比糠好吃,但天天吃也不行。那年春天,树叶快被吃光时,我和大姐因严重营养不良,全身浮肿。那是饿出来的浮肿病。我们肿得眼睛只剩一条缝,手脚像猪蹄,渗着黄水。我们躺在床上,觉得活不长了,从窗缝看麻雀飞,心想:麻雀为啥饿不死?娘平时胆小善良,小脚体弱,家里事都是奶奶做主。这次见我们饿成这样,她像变了个人,发疯似的把家翻个底朝天,找出点粮食,全留给我们吃。奶奶看了,也没说什么。我们在床上躺了几个月,竟慢慢好了,只是脸上留下深褐疤,记录着那个饥饿的年代。我十五岁那年,娘生小妹。那时仍缺粮。奶奶拿出攒的五斤小米给娘坐月子,我们依旧吃糠咽菜。两个弟弟一个六岁、一个三岁,看见娘吃小米粥,眼巴巴围着。娘吃不下去,常把自己碗里的分给他们。吃完,两个弟弟抢锅铲和勺子,把上面粘的米粒舔得干干净净。娘看见就掉泪,尽量多分给他们。因为营养不良,娘生完小妹路都走不动,落下一身病,一生体弱。记得有一年冬天,腊月二十七,我生日。那时已办人民公社,食堂缺粮,大家又以菜当饭。有一天,食堂分的是每人一把盐水煮的干萝卜缨。我一看就哭了。奶奶最疼我,也没办法,说:“二孙女,去姥姥家找你娘吧,那儿肯定有吃的,好歹让我乖孙女过个饱生日。”娘几天前怕饿坏弟弟,带他们去了条件稍好的姥姥家。那年我十二岁,姥姥家离我家二十多里。二十里路,对十二岁营养不良、像七八岁一样瘦小的我来说,远如西天取经。我怕一个人走远路,但饿得受不了,还是决定去。一早就出发,走了两三个钟头,到皇普屯村实在走不动了,坐在村口枯木桩上休息。井边几个大娘在洗胡萝卜,萝卜红亮诱人,大概是准备过年包饺子。她们见我可怜,围过来问。知道原因后,心疼得流泪。一位大娘拿出三个洗好的萝卜给我。那时谁也不宽裕,三个萝卜就是一天口粮,可她硬塞给我。我饿极了,顾不上客气,三两口吃了一个。还想吃,但忍住了,路还远,得留两个备着。我把萝卜揣进怀里,继续赶路。冬天田野光秃秃的,麦苗被雪压着。太阳明晃晃,我不觉冷,反而走得冒汗。每次解扣散热,碰到胡萝卜,都咽口水,但坚决不吃。走啊走,脚麻了,头昏了,不断敲头保持清醒。当终于看到熟悉的村庄和大榆树时,我一下瘫坐在地,心里石头落了地。掏出怀里焐热的萝卜,心想:这根给弟弟们分着吃,另一根……我实在饿得扛不住,留不住了。下午三点多,我迈进姥姥家门,一见弟弟,兴奋地掏出剩下的萝卜给他们。姥姥舅舅听了来历,都红着眼圈夸我懂事,把吃的全端来。有剩饭,还有两个红薯粉掺白面的馒头,我一口气吃了两个馒头两碗饭,不知那么小的肚子怎么装下的。两天后,娘必须回家过年。临走,舅舅表哥们给我们装了两大袋红薯、馍馍和胡萝卜,还找了顺路马车。我们满载而归,不仅自家过了个富裕年,邻居也沾了光,都没饿着。八、父母爱情在那个年代,男女结合靠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不谈什么爱情,远不似如今的年轻人,先恋爱后结婚。我的父母在婚前素未谋面,可我却深信,他们在一起生活之后,生出了深厚的爱情,并且相濡以沫,感情至深。母亲出嫁前,那个时代的女孩儿不兴讲究美丑。姑娘家们都裹在宽大破旧的衣衫里,低声细气地说话,几乎足不出户,一双小脚被缠得紧紧的,看上去模样都差不多。若是谁家姑娘没缠足、嗓门大,或是穿着扎眼,便会无人问津,难以出嫁。我母亲生得小巧玲珑,眉清目秀,性情又温婉贤淑,按现在的眼光看,是个标致的人儿。可即便如此,她也只是低眉顺眼地听从父母安排,远嫁给了家境贫寒的父亲。婚后的头几年,母亲的日子十分艰难。她本是家中老幺,上有四哥四姐,因性子柔顺,模样乖巧,自小备受宠爱,从不需干活,有好吃的也总先紧着她。这般娇养大的女儿,谁知竟嫁得那么远,且偏偏遇上了一位极其强势严厉的婆婆。祖父早逝,一大家子全靠祖母一人支撑,这便养成了她说一不二、精明强干的性子。母亲过门后,祖母嫌她“没本事”、“不能干”,动辄斥责。母亲便掂着一双小脚,从早到晚地忙活那总也干不完的活儿,尽量少吃饭、少说话,可仍换不来婆婆的认可。万幸的是,父亲是心疼母亲的。虽不敢在祖母发作时当面顶撞,却常趁祖母不在时,温言安慰,并帮她分担活计。这在当时,实属难得。我们村里,哪个女人不吃苦?又有哪个不挨丈夫打骂?父亲那时是村干部,长得高大威武,在村里很有威信。能被这样的丈夫疼爱,一辈子没挨过打骂,母亲是独一个。每当母亲在家实在熬不下去,便会忍着钻心的脚痛,掂着小脚走上整整一天回娘家,每次都发誓再不回那个穷家,再不见那个婆婆。可住不上几天,心里终究放不下父亲,便又“好了伤疤忘了疼”,再次忍着剧痛,一步步走回有父亲在的那个家。一辈子没挨过丈夫打骂,这在那时极为罕见,母亲虽苦,却也是个幸福的女人。解放后,穷苦人翻了身,家里分了房和地。父亲能干,先后被选为村长、副乡长。他协助上级工作组搞土改,又带头办起了供销社。那时村民穷,不理解供销社的好处,父亲就挨家挨户做工作,磨破了嘴皮子。大家最终你出一毛、我拿几分,凑钱把供销社办了起来。在此之前,村里人根本吃不上盐,只能从盐碱地里刮土,回家泡水沉淀出点盐碱沫子将就。供销社一开,盐、煤油(洋油)、香烟(洋烟)、火柴(洋火)、洋布这些物件儿都能买到了,大伙儿尝到甜头,对父亲也更加信服。后来上级号召成立互助组,几户人家并一块儿,互帮互助干农活。有些群众想不通,不愿加入,父亲就率先动员自家婶子、大娘等亲戚,组成互助组。我们组干活时有说有笑,效率也高。观望的人见这光景,便纷纷加入。尤其麦收时节,几个组暗中较劲,一头牛拉不动的,几家牛齐上阵,干劲和效率一下就提上来了,大家都夸互助组好、党的政策好。互助组稳定后,父亲又有了新盘算。干劲虽足,但兜里没钱。他打听得知我们那儿的土地适合种棉花,只是旁人胆小,怕卖不掉又耽误粮食。又是父亲担起责任,率先在组里地里种上棉花。第一年就喜获丰收,卖了大钱。父亲带人用这钱添置了新式农具——水车和洋犁。浇地不再用桶一桶地从井里拔,用人或牲口推着水车,水就哗哗流进地里;牲口轻松拉着洋犁,地耕得又深又匀。这下大家心服口服,第二年纷纷种棉卖钱换农具,全村的生产力迈了一大步。1958年,全国沉浸在大跃进的热潮里。也就在这一年,苏联突然撤走了所有援助专家,国内建设一时陷入困顿。但伟大领袖毛主席号召中国人民自强不息,不靠外援建设国家。我印象最深的是成立了人民公社,全国上下开始大炼钢铁。父亲带着几万人马,在汤阴县西边靠近太行山的地方建起了钢铁厂。住的条件极其简陋,是那种用四根木头支起来的“庵子”,地上铺满稻草,一侧睡男,一侧睡女,中间留条过道就算分界。厂房靠山坡,吃水得去三里地外挑。即便如此艰苦,人们的干劲却空前高涨,边干边喊口号:“小高炉遍地开花,全国人民跨上骏马,六亿人民一条心哪,人民公社是我家!”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父亲因能力强,善于凝聚人心,于1959年被上级调任另一个大型钢厂当厂长。正值事业一片光明之际,我的爷爷奶奶却先后重病卧床。忠孝难两全,父亲只得辞去热爱的事业,回家侍奉双亲。几个月后,爷奶相继离世,待父亲处理完后事,早已失去了返回原岗位的机会。1960年,整风运动展开,父亲在这场运动中受尽磨难。他性格刚毅果敢,往日工作中因大公无私、不讲情面,得罪过一些人。运动一来,这些人便借机诬告,说父亲曾侵占他人房屋。工作组未深入调查,便将父亲早先用自己血汗钱买下的房子没收,连我们一直居住的一座老宅也充了公。父亲被关进学习班改造。家里如同天塌,本就柔弱善良的母亲终日以泪洗面,我们几个年幼的孩子吓得在家哭作一团,出门也躲着人。一家人就这样艰难熬着那段不公的岁月。万幸的是,组织不久便查清了问题,为父亲恢复了名誉,房产也归还了我们,日子才渐渐重回正轨。大姐很懂事,为帮父母干农活,一天学也没上过。大妹学习很好,但因小妹刚出生,她只读了两年便辍学回家照看孩子。我排行老二,父亲偏爱我,觉得我聪明好学,起初还指望我能读书成才。我当时的理想是上完初中考卫校当医生,可后来家里实在供不起,我念完小学也只得回家种地。1961年,农村实行包干到户,每人分了三分地。父亲领着全家没日没夜地在田里忙活,汗水换来了丰收。秋后,除了上交公粮,家里破天荒有了余粮,终于能吃上饱饭了。长年操劳、营养不良的母亲,身体也一天天好转。温饱解决了,但经济依然拮据,两个上学的弟弟常因凑不齐学费哭泣。这时,性格柔弱的母亲却显出刚强来。她把家里的白面省下蒸成馒头,掂着小脚,偷偷跑到八里外的集市去卖。有一次,她和大娘刚放下馍篮,一个无赖拿起馒头就吃。母亲问他要钱,他不但不给,还朝馍上吐口水,扬言要打人,吓得母亲和大娘不轻。为了儿子能读书,母亲当年全然顾不得来回几十里路的艰辛、小脚钻心的疼痛和无赖欺侮的风险,一心扑在这小买卖上,直到为两个弟弟挣够了学费。后来,上级号召搞副业,父亲又积极行动起来,带领村里一些胆大、生活无着的人外出揽工搞建筑。几个农闲下来,大家都挣了些钱,不少原本穷得娶不起媳妇的光棍也成了家。这下,一些当初怕风险、条件尚可的人眼红嫉妒起来。文革开始后,他们当上造反派头头,便以此为借口,将父亲打成“走资本主义路线的黑包工头”,关进学习班,逼他一遍遍写检查、交代思想动机,还要他退赔所谓的“赃款”。父亲对党忠诚,当时挣的钱除了分给同去的穷乡亲,其余全数交给了大队,哪还有钱剩下?这些人便没收了我家房子,分给下乡知青住,还逼我们借钱退赔。父亲关牛棚的日子,我们几个小的天天去送饭。看守不让见,我们只能从窗户把饭递进去,趁机说上两句话。父亲始终坚强,说的全是鼓励我们的话,要我们相信党。他的话,成了我们那时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后来父亲虽被放回,但房子一直未归还,直到文革结束,父亲平反,房产才物归原主。我们的房子,被外人一住就是八年。九、我的两个弟弟大弟
大弟在艰苦条件下一直坚持读到高中。高一那年,村里急缺老师,他便辍学回村当了民办教师。他工作勤奋踏实,所教学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因村里不团结,嫉恨父亲的那些人便去公社告黑状,说大弟体罚学生,要求撤销其教师资格。我们得知后,赶紧去教育局说明情况。所谓“体罚”,不过是让一名没带凳子的学生站在教室后面听课,以免影响他人。教育局查明真相后,未处分大弟。经此一事,大弟教学更加兢兢业业,处事也更为周全谨慎,一生都奉献给了热爱的教育事业。如今他已从小学校长岗位上退休,一双儿女亦继承衣钵,师范毕业后走上了教师岗位。二弟
二弟于1978年在其二姐夫的帮助下,从老家远赴千里之外的石炭井,成为一名矿工,此后便在那里娶妻生子,扎根于大西北。退休后,他也闲不住,与勤劳聪慧的弟媳开了家烫菜馆,生意红火。两个儿子均已成才立业,家庭幸福和睦。十、母亲与父亲的晚年母亲身体素来羸弱,还未及好好享受生活,便于1987年病逝,享年68岁。母亲走后,我们几个子女都争着接父亲来赡养,但一生刚强的父亲谁家也没去,依旧独自侍弄那几亩地。农闲时,便给村里当“物资交易员”(即外地商贩来村做生意,由父亲联系买主,这全因他在村里威望高,大家信得过),或是找几位老友打打牌,倒也逍遥自在。直至父亲日渐年迈,身体大不如前,在二弟一再要求下,他才前往宁夏石炭井的二弟家生活。当时二弟孩子都小,弟媳没有工作,家境并不宽裕,但两口子下定决心要好好孝敬吃尽苦头的父亲。弟媳每天清早给父亲冲鸡蛋水,准备营养早餐,时常买肉改善伙食。劳作一生的父亲闲不住,自己跑到建筑工地找活儿,竟真寻得一份看场的差事。住了一段时日,父亲听说老家要重新分地,心里始终放不下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土地,十分执拗地又回了老家。尽管大弟一再请父亲同住,但生性要强的父亲仍坚持独居老屋。大弟无奈,只得依从。那时孙子孙女均已长大,虽父亲独居,但懂事的孩子们常来挑水、洗衣、问寒问暖,父亲的晚年倒也幸福知足。年迈的父亲最终未能抵过岁月的侵蚀,82岁那年,他一病不起。我们兄妹要送他去医院,他坚决不肯,说自己活到80多岁已是有福之人,不愿白白花费儿女数万元钱受折腾。弥留之际,父亲依旧展现着刚强的个性,再难受也强忍不吭一声,不愿儿女为他难过担心,就这般悄然离世……父亲走完了坎坷而不屈的一生,未留遗憾,也未留下物质遗产,但他那坚强不屈、百折不挠、清廉刚正的形象,已深深烙印在我们心中。他的精神不仅影响着我们兄妹,也影响着下一代,乃至子孙后代。后人们会在父辈的口口相传中,永远铭记并效仿祖父的坚强与正直。2010年10月12日初稿
2025年8月20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