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3招搞定《从一到无穷大 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8 13:26

3招搞定《从一到无穷大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从一到无穷大》(One, Two, Three... Infinity)的读后感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表达得当:
1. "明确核心主题与目标读者:" "主题:" 《从一到无穷大》是乔治·伽莫夫撰写的一部科普著作,旨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科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科学思维方式,特别是物理学和宇宙学。你的读后感应围绕这本书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展开。 "目标读者:" 通常假设读者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但可能对科学知识了解不多。因此,语言应尽量清晰、生动,避免过多晦涩的科学术语,或对必要的术语进行解释。
2. "深入理解并准确概括内容:" "关键概念:" 回顾书中介绍的核心科学概念,例如宇宙的起源(大爆炸理论)、原子结构、量子力学的基本思想、相对论、概率论、数学基础等。 "写作风格:" 注意作者伽莫夫独特的写作风格——幽默、风趣、富有想象力,以及他如何将复杂的概念拟人化或用生动的故事来解释。这是本书的魅力所在,也是你读后感可以重点突出的地方。 "结构脉络:" 简要梳理书籍的叙述结构,从基础的数学、物理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更

复数外传 | 第四届数学文化征文

本文为“2022年第四届数学文化征文活动


复数外传

作者 : 管彤

作品编号:038


曾经,我上过一节不太一样的数学课。那是一节和复数有关的课,课题名字到现在我都记得,叫复数外传。


复数的产生并不像整数,无理数等数一样。大部分数都是在生活中或是在数学证明中出现的,但复数却完全是在解方程的实践过程中解出来的。老师花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跟我们讲了一段从卡当开始到费拉里的数学历史,讲述了从一元一次方程到一元四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出现。具体内容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但我记得老师当时经常会提到一个词,那就是“伟大背后的黑暗”。关于这段数学史的发展,它所创造出的成就是伟大的,但是这些数学家之间的纠葛也的确很黑暗。


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关于塔塔利亚和卡当的。塔塔利亚天资聪颖,但他患有口吃。他发现了三次方程的解法,在与弗里奥的比赛中,他又成功发现了一般三次方程的解法。但他并没有急着发表,他有更加伟大的计划。但在此时,他遇到了卡当,他仿佛看到了第二个自己,这让他没有顾忌的将自己的秘诀告诉了卡当。没想到的是,卡当转头就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从此名声大振。他在1545年发表的《重要的艺术》一书中,公布了一元三次方程的一般解法,被后人称之为“卡当公式”。


虽说卡当这件事做的不太光彩,但不可否认的是,卡当是第一个把负数的平方根写到公式中的数学家,并且在讨论是否可能把10分成两部分,使它们的乘积等于40时,他把答案写成



但事实上,他自己对这个答案也感到费解。他认为负数的平方根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这个算式也是没有意义的。他将这类数称之为“诡辩量”。


与卡当同时代的数学家邦贝利在利用卡当公式求解一元三次方程时,得到了另一种三次方程根的表达式,在这个表达式中,包含着负数的平方根。邦贝利很快认识到,这类数既不能看做正数,也不能看做负数。他认为这种根像是人造的,而并非是真实的。


随后,他对这类数的运算法则进行了讨论,建立了虚数的运算法则,值得一提的是,他得到了虚数单位的平方为-1的结论。


又经过了100多年,笛卡尔将这类数命名为虚数,也就是“想象中的数”。从此,虚数才流传开来。


到了18世纪,欧拉用词语“imaginary”的首字母“”来表示虚数单位,并规定“”。1748年,欧拉首次在发表了对复数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欧拉公式:


欧拉用这个公式处理了大量数学问题,像运用实数一般有效地运用复数,使数学家们对复数产生了一定的信心。这时,已经有许多数学家在广泛的使用复数,但数学界仍对复数的意义不甚了解。


由于复数与传统数学的概念相差巨大,人们并未完全承认虚数的存在。真正使人们认识到复数的,是维塞尔,阿尔冈,高斯等人对复数的几何表示。


德国数学家阿甘得在1806年公布了复数的图象表示法,即所有实数能用一条数轴表示,同样,复数也能用一个平面上的点来表示。在直角坐标系中,横轴上取对应实数a的点A,纵轴上取对应实数b的点B,并过这两点引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它们的交点C就表示复数 。像这样,由各点都对应复数的平面叫做“复平面”,后来又称“阿甘得平面”。高斯在1831年,用实数组 代表复数 ,并建立了复数的某些运算,使得复数的某些运算也象实数一样地“代数化”。他又在1832年第一次提出了“复数”这个名词,还将表示平面上同一点的两种不同方法——直角坐标法和极坐标法加以综合。统一于表示同一复数的代数式和三角式两种形式中,并把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扩展为平面上的点与复数一一对应。高斯不仅把复数看作平面上的点,而且还看作是一种向量,并利用复数与向量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阐述了复数的几何加法与乘法(见图1)。至此,复数理论才比较完整和系统地建立起来了。



经过许多数学家长期不懈的努力,深刻探讨并发展了复数理论,才使得在数学领域游荡了200年的幽灵——虚数揭去了神秘的面纱,显现出它的本来面目,原来虚数不“虚”。虚数成为了数系大家庭中一员,从而实数集才扩充到了复数集。


正是这种被看作是空洞的符号游戏的复数,却完全服从算术上的所有规律,并能完美地表达平面上的点,是一种把平面上的图形之间的复杂关系变成数的语言的很理想的工具,且很奇妙地推出了种种真实的结果。


复数的接受过程艰难曲折,人们敢于打破陈规思维创造出虚数,探索出一片数学史上的一片新天地。这种伟大转折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入了解。


已发文章>>

001 阅读《数学的故事》有感

002 我想和数学谈场恋爱

003 数学“化错”中的美

004 让数学思考成为数学课堂的主旋律

005 卢梭的“错”?

006 数学教学案例《找次品》

007 基于优化学生数学思维的高效课堂创建——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一课为例

008 从特殊到一般,引导数学思维

009 数学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研究

010 sin 震荡函数的图像分析

011 四阶幻方的“太极图”性质

012 无理数的定义和实数理论的建立

013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数学文化

014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学科的合作学习方式探究

015 中学数学德育渗透的方法与路径

016 《数学的力量》读后感

017 基于数学文化的单元统整教学设计——以“圆的认识与面积”教学为例

018 有助于数的理解的数字圈环

019 以折叠为例,探究生长型数学教学模式

020 我从事数学科普写作的经验与启示

021 在阅读中滋长智慧——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022 学习数学史 做数学的使者

023 开数学文化之窗 启数学文化魅力——阅读《美丽的数学》有感

024 “文学独白”——数学教学因你而精彩

025 如何用多面体三等分正方体

026 HPM视角下《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027 被误解的“勾股定理”

028 好玩的数学

029 帮小青蛙设计一个井

030 万物的基础——数学——读《从一到无穷大》有感

031 读《孙子算经》鸡兔同笼问题有感

032 HPM视角下高中数学多样化作业的设计

033 攀越高峰的领路人——数学文化

034 我的好兄弟:数学

035 细嗅数学文化之香

036 藤蔓的喜悦


数学文化与我 | 第四届数学文化征文

本文为“2022年第四届数学文化征文活动


数学文化与我

作者 : 惠新婷

作品编号:040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与每个人都密不可分。从高大上的大数据分析到老百姓琐碎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时时处处都充斥着数学的身影。进入中学,数学的难度逐步加深,高中阶段显得愈加困难。

但,数学虐我千百遍,我待数学如初恋。即便有时我会哭、会崩溃、会一筹莫展,但我对数学的热情却一如从前。为什么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有趣的数学文化。别以为数学就是几个冷冰冰的数据,它是有特定的文化的。正是这些数学文化,让数学学起来显得有意思起来。正是这些数学文化,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探索。

至今,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正弦定理”这一课。老师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正弦”这一概念,给我们讲了“正弦”这一词的来源。首先,三角学起源于天文学,由古希腊天文学家希帕恰斯提出“三角形在圆中边对应角”这一概念;而后托勒密继承了希帕恰斯的工作,发现这一关系式,而阿里亚哈塔首次用定义了正弦,也是正弦“sin”的词源。一个在我们今天看来极为简单的概念,竟然需要几代人,用这么多时间来计算推演,才能出现在世人面前,我当时的心里是无比震撼的!


虽然老师没有往下讲,但我仍对正弦的来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家后,我又去查了正弦的历史。原来,正弦最早是用同径法来证明的,这是由阿拉伯数学家、天文学家纳绥尔丁提出的。如图1,由△ABD∽△BEF,有,由△ADC∽△GHC,得到,两个等式相乘得。这就是正弦定理的来源。原来它并不是一个冰冷生硬的公式,而是由代数学家们推导出来的!因此,我对这一章的印象十分深刻。也正是因为数学文化,我对数学更加投入、热爱。


图1 纳绥尔丁同径法

数学文化也同样让我的学习增添了许多乐趣。在我刚刚接触数学时,我对数学的态度是可有可无的,遇到困难时甚至是排斥的。那时候我就觉得这只是一门普通的学科,充满了数字、图形和公式,干巴巴的,一点也没有意思。当我接触到数学文化之后,我对数学的看法就改变了。我认为最有意思的数学文化应该就是《九章算术》了,它是中国古代一部数学巨著,里面内容是各代人增补修订后的成果,系统地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它里面的例子都十分有趣,例如将古代文化“依垣”和现代“圆锥”相结合,既培养了我们的数学兴趣,又对我们了解中国文化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认为最好玩的莫过于阳马与鳖臑了,这是《九章算术·商功》中的知识。鳖臑听上去很有意思,与“别闹”同音,但实际上就是指三角椎体,阳马就是角梁。这种将数学与文言文结合在一起的题目,使数学更加丰富多彩,又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难道有人会不喜欢这样有趣的数学吗?

数学丰富了高中的学习,数学文化培养了我的学习兴趣,它为我的生活平添了几分色彩。毫不夸张地说,数学是我生活中最好的老师。我相信,我会继续热爱数学,也热爱因为数学而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


已发文章>>

001 阅读《数学的故事》有感

002 我想和数学谈场恋爱

003 数学“化错”中的美

004 让数学思考成为数学课堂的主旋律

005 卢梭的“错”?

006 数学教学案例《找次品》

007 基于优化学生数学思维的高效课堂创建——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一课为例

008 从特殊到一般,引导数学思维

009 数学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研究

010 sin 震荡函数的图像分析

011 四阶幻方的“太极图”性质

012 无理数的定义和实数理论的建立

013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数学文化

014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学科的合作学习方式探究

015 中学数学德育渗透的方法与路径

016 《数学的力量》读后感

017 基于数学文化的单元统整教学设计——以“圆的认识与面积”教学为例

018 有助于数的理解的数字圈环

019 以折叠为例,探究生长型数学教学模式

020 我从事数学科普写作的经验与启示

021 在阅读中滋长智慧——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022 学习数学史 做数学的使者

023 开数学文化之窗 启数学文化魅力——阅读《美丽的数学》有感

024 “文学独白”——数学教学因你而精彩

025 如何用多面体三等分正方体

026 HPM视角下《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027 被误解的“勾股定理”

028 好玩的数学

029 帮小青蛙设计一个井

030 万物的基础——数学——读《从一到无穷大》有感

031 读《孙子算经》鸡兔同笼问题有感

032 HPM视角下高中数学多样化作业的设计

033 攀越高峰的领路人——数学文化

034 我的好兄弟:数学

035 细嗅数学文化之香

036 藤蔓的喜悦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为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