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如何写《《飞》的读书笔记》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8 12:48

如何写《《飞》的读书笔记》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飞》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你的笔记既有深度又能体现你的阅读思考:
1. "明确“《飞》”的具体指代:" "最重要的一点!" “《飞》”可以指很多不同的作品,比如: "伊莎贝尔·阿连德的《飞越大西洋》 (Fly Over the Atlantic)":这是一本关于移民、身份认同、家庭和爱的小说。 "莱昂纳尔·达雷尔的《飞往马尼拉》 (Fly to Manila) 或其他以“飞”为主题的作品"。 "可能指某个特定的诗歌、散文集或文章"。 "甚至可能指某个特定的绘本或儿童读物"。 "请务必先确定你阅读的是哪一本《飞》或哪个具体的作品。" 如果是课程作业或特定要求,请以要求为准。如果是自己选读的,请确保在笔记中清晰指出。
2. "仔细阅读并做好基础记录:" "通读全文:" 不要跳读,理解故事情节、人物、主题和写作风格。 "做标记:" 在书上(如果是自己的书)或笔记本上划出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段落、描写、对话、象征等。 "记录基本信息:" 作者、出版年份、作品

叶圣陶对朱自清《飞》的文章赏析

读《飞》①

叶圣陶

读一篇文章,首先要弄清楚它说的什么。真正弄清楚了,它说得有理,你才可以赞同;它说得有趣,你才可以欣赏;它说得无理,你才可以批驳;它说得无味,你才可以厌弃。

真正弄清楚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事。第一,自然要理解词句。词句是社会间“约定俗成”的东西。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感情就只靠词句。遵守约定俗成的规范来运用词句,是作者的本分;遵守约定俗成的规范来理解词句,是读者的本分。对于某一个词,某一种句式,社会间是这样理解的,你因为不熟习,却那样理解了,这就是错误。对于一篇文章,必须完全没有这种错误,才算通体理解了它的词句。

其次,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不那样说,那是不在文章里说明的;可是读者必须问个明白。明白了,才可以摸清作者思想的途径,辨明作者发言吐语的格调,对文章作进一步的理解。要做这一层功夫,凭借的仍然是摊在面前的那篇文章;但是,单从词句的字面去理解它还嫌不够,必须依据自己和旁人说话想心思的经验,从词句的背面去理解它。换句话说,理解了词句所表明的意思还嫌不够,要进一步理解它为什么这么表明;含蓄在话里的意思和情趣,都要把它体会出来。

现在举个例子,借用朱自清先生的一篇《飞》,按前面说的读法读它。


我从昆明到重庆是飞的。人们总羡慕海阔天空,以为一片茫茫,无边无界,必然大有可观。因此以为坐海船坐飞机是“不亦快哉!”,其实也未必然。晕船晕机之苦且不谈,就是不晕的人或不晕的时候,所见虽大,也未必可观。海洋上见的往往只是一片汪洋,水,水,水。当然有浪,但是浪小了无可看,大了无法看——那时得躲进舱里去。船上看浪,远不如岸上,更不如高处。海洋里看浪,也不如江湖里。海洋里只是水,只是浪,显不出那大气力。江湖里有的是遮遮碍碍的,山哪,城哪,什么的,倒容易见出一股劲儿。“江间波浪兼天涌”,为的是巫峡勒住了江水;“波撼岳阳城”,得有那岳阳城,并且得在那岳阳城楼上看。

不错,海洋里可以看日出和日落,但是得有运气。日出和日落全靠云霞烘托才有意思。不然,一轮呆呆的日头简直是个大傻瓜!云霞烘托虽也常有,但往往淡淡的,懒懒的,那还是没意思。得浓,得变,一眨眼一个花样,层出不穷,才有看头。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平生只见过两回美丽的落日,都在陆上,不在水里。水里看见的,日出也罢,日落也罢,只是些傻瓜而已。这种奇观若是有意为之,大概白费气力居多。有一次大家在衡山上看日出,起了个大清早等着。出来了,出来了,有些人跳着嚷着。那时一丝云彩没有,日光直射,教人睁不开眼,不知那些人看到了些什么,那么跳跳嚷嚷的。许是在自己催眠吧。自然,海洋上也有美丽的日落和日出,见于记载的也有。但是得有运气,而有运气的并不多。

赞叹海的文学,描摹海的艺术,创作者似乎是在船里的少,在岸上的多。海太大太单调,真正伟大的作家也许可以单刀直入,一般离了岸却掉不出枪花来,像变戏法的离开道具一样。这些文学和艺术引起未曾航海的人许多幻想,也给予已经航海的人许多失望。天空跟海一样,也大也单调。日月星的,云霞的文学和艺术似乎不少,都是下之视上,说到整个儿天空的却不多。星空,夜空还见点儿,昼空除了“青天” “明蓝的晴天”或“阴沉沉的天”一类词儿之外,好像再没有什么说的。但是初次坐飞机的人虽无多少文学艺术的背景帮助他的想象,却总还有那“长空任鸟飞”的想象,加上别人的经验,上之视下,似乎不只是苍苍而已,也有那翻腾的云海,也有那平铺的锦绣。这就够揣摩的。

但是坐过飞机的人觉得也不过如此。云海飘飘拂拂的弥漫了上下四方,的确奇。可是高山上就可以看见;那可以是云海外看云海,似乎比飞机上云海中看云海还清切些。苏东坡说得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飞机上看云,有时却只像一堆堆破碎的石头。虽也算得天上人间,可是我们还是愿看流云和停云,不愿看那死云,那荒原上的乱石堆。至于锦绣平铺,大概是有的,我却还未眼见。我只见那“亚洲第一大水扬子江”可怜得像条臭水沟似的。城市像地图模型,房屋像儿童玩具,也多少给人滑稽感。自己倒并不觉得怎样藐小,却只不明白自己是什么玩意儿。假如在海船里有时会觉得自己是傻子,在飞机上有时便会觉得自己是丑角吧。然而飞机快是真的,两点半钟,到重庆了,这倒真是个“不亦快哉!”


全篇是一番议论。议论根据经验,没有经验而乱发议论,那就是胡说。经验告诉作者,海上和天空太大,太单调,未必可观。全篇就说明这一层意思。话是从飞行说起的,末了也归结到飞行,当然天空是主,海上是宾。不过前半谈海上,却与后半谈天空,用了同样的劲儿。其意以为说明海上未必可观的部分,也可以教人推见天空未必可观。

细说起来,话很琐碎,而且没有条贯。为方便起见,现在按节次来说,每一节又按语句的先后,有可说就说,没有可说就跳过。

“不亦快哉!”就字面看,可以理解,但是,若把它的来历弄清楚了,理解更多。清初金圣叹(人瑞)有戏曲《西厢记》的评本,对于曲文说白下了评语之外,又在每出的前面,加上一些“读后感”似的随笔。在崔老夫人拷问红娘那一出的前面,他因红娘对答老夫人的话非常痛快,连带叙及他与他的朋友王斲②山的闲谈。他们两人曾经谈及人间种种痛快事,一一记录下来,末了一句都作“不亦快哉!”。这里就是引用这个“不亦快哉!”所以加上了引号。知道了这一层,可知说“不亦快哉!”犹如说“人间痛快事”。但是,直说“人间痛快事”,言外没有余味,说“不亦快哉!”可以联想到金圣叹创用此语的经过,意味就多了。

“晕船晕机之苦且不谈”一语,含蓄两层意思:一层是晕船晕机当然并非“不亦快哉!”二层是晕船晕机的时候,即使有可观也观不成。这两层容易想见,所以撇开不细说。下接“就是不晕的人或不晕的时候”,“不晕的人”指向来不患晕病的人,“不晕的时候”指有此毛病的人适逢不发作的时候,这两种人是可以畅观的。把这两种人分开来说,话极精密。

“水,水,水。”说了三个“水”。其实是可以说无数的——“一片汪洋”之中,除了“水”还有什么呢?因为“三”是习惯说的多数,说了三个,就等于说了无数个了。现在有一种说话方法,如说某人贪爱钱财,“他心爱的,第一个是钱,第二个是钱,第三个还是钱”;如说奋斗的重要,“目前我们的目标,第一个是奋斗,第二个是奋斗,第三个还是奋斗”。为什么不第四个第五个一直说下去呢?也因为三是习惯说的多数,说到第三个也就够了。若问说到“往往只是一片汪洋”为止,下面不说“水,水,水”,可以不可以?当然可以。加说“水,水,水”有什么作用?比较单说“一片汪洋”来得具体,好像指着海面的这里那里在告诉人家似的。

以上说到海上只见水,所以没有什么可观。但是人家或许要问:海上不是有浪吗?问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了浪该可观了。“当然有浪”一语就是这么来的,把通常可以领会的一句问话略去了。以下就说明有浪也未必可观。同样的道理,第二节开头的“不错,海洋里可以看日出和日落”,也是一句通常可以领会的问话(海上不是可以看日出和日落吗?)的。

“大了无法看”之下用个破折号,加上“那时得躲进舱里去”一语,一是说明为什么“无法看”,二呢,带出一种幽默的语趣。躲进舱里去了,还看什么呢?

“船上看浪”的“船上”是就一般说,不分海洋里,江湖里。下一句的“海洋里有浪”也就一般说,不分船上,岸上,高处,“不如江湖里”是总之不如。以下说明为什么海洋里看浪不如江湖里看浪。

“江间波浪兼天涌”是唐朝杜甫《秋兴八首》第一首中的句子。这首诗作于夔府(四川奉节)。夔府以下,大江就入三峡(瞿唐峡,巫峡,西陵峡)了。兼天,同于说连天。为什么会“兼天涌”?为的有巫峡(照应上一句中的“山哪”一语)。这是岸上看浪的例子。“波撼岳阳城”是唐朝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的句子。撼是推动,摇动。并不是真的推动,摇动,是说洞庭湖波气势壮大,好像把岳阳城推动,摇动似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为的作者自己在岳阳城楼上(照应上一句中的“城哪”一语)。这是高处看浪的例子。

现在说到第二节了。第二节第一句的上半句,前面已经说过,这里只说下半句。下半句提出了“得有运气”,以下却说“云霞烘托”的话,好像把运气抛开了。其实不然。要说明为什么“得有运气”,必须说明日出和日落怎样才有看头,否则有运气没运气没有凭准,作者认为要有“云霞烘托”才有看头,所以接说“云霞烘托”的话。以下根据自己的经验,说美丽的落日只见过两回,都在陆上。“海洋上也有美丽的日落和日出”,但是从未见过。于是在第二节的末了归结到运气,说“有运气的并不多”。有运气的不多,不就是可观的景色很少吗?

“一轮呆呆的日头”是说全无云霞烘托;下一句中“淡淡的,懒懒的”是说烘托得不够;再下一句才是作者想望中的云霞烘托:话有层次。“得浓”针对“淡淡的”,“得变”针对“懒懒的”。“一眨眼一个花样,层出不穷”,说明“变”的情形;“浓”字容易明白,“变”字或许教人起疑问,所以要加说明。“一眨眼一个花样”也可以说成“顷刻变化”,但是太抽象了,不及“一眨眼一个花样”可以引起具体的印象。

“可遇而不可求”是文言的习语,“遇”字表示偶尔遇见的意思,“求”字表示硬要寻求的意思。若改说“偶尔可以遇见,可不能硬要寻求”,当然也成话,但是太啰嗦了,不及径用“可遇而不可求”的习语来得爽快利落。凡是用习语,都假定读者能够完全理解那习语的意义的。在这个假定之下,用习语比自己造话来说,实在经济得多,可以用少量的话表达多量的意义。

“有意为之”也是文言的习语,死讲是“有意去做它”,讲不通,“奇观”怎么能“做”呢?但“有意为之”本来是空灵的,换句话说,是不能这样死讲的。硬要说漂亮话,可以说“有意为之”;装风雅,卖渊博,可以说“有意为之”;临到什么地点,逢到什么节令,一定要应个景儿作什么什么胜事,也可以说“有意为之”。总之,“有意为之”是“自然得之”的反面,恰与“可遇不可求”的“求”字相当。作者在这里用“有意为之”的习语,揣测起来,就为它有这样的作用。改说“这种奇观若是硬要见到”,固然可以,然而比较质直;改说“这种奇观若是去求它”,也可以勉强,然而不很流利。

“有一次大家在衡山上看日出”是“有意为之”“白费气力”的例子。

“出来了”重复地说,传出“有些人跳着嚷着”的神情。

“自然,海洋上也有美丽的日落和日出”,语气是连接“水里看见的……只是些傻瓜而已”的,从“这种奇观”到“在自己催眠吧”几句,是加插进去的一层意思。“海洋上也有”的“有”是理论上有。“见于记载的也有”,人家看见过写下文字来了,是从事实上证明它有。

现在说到第三节了。以上一直在说可观无可观,为什么到这儿提起关于海的文学艺术来呢?想一想就容易。创作者动手制作文学艺术,必然由于那对象可观,值得赞叹描摹;假如那对象无可观,就连创作的动机都鼓不起来,哪儿来什么文学艺术?

“在船里的少,在岸上的多。”现在一般人说起来,往往在第二语的开头加上个“而”字,表示两语是相反的。其实这个“而”字是文言的残留,干净的口语里用不着。

“单刀直人”是比喻的说法,意思就是不需要依傍什么,借助什么,径自赞叹描摹那太大太单调的海。如果就照这样说,当然很明白,可是话没有什么韵味了。现在,上面说“真正伟大的作家”,下面说“单刀直入,教人想见那真正伟大的作家仿佛一员英勇无敌的大将似的,任你敌阵怎样坚强难攻,在他却毫无所谓。

“掉枪花”和“像变戏法的离开道具”也是比喻的说法,上一个是隐比,下一个是明比。“掉枪花”的意思是施展技巧,“掉不出枪花来”就是没法施展技巧。“岸”犹如变戏法的“道具”,变戏法离开了道具就变不成,一般人离开了岸作不成赞叹海描摹海的文学艺术。

“这些文学和艺术”承上文而来,是离不了岸的文学和艺术。为什么“引起未曾航海的人许多幻想”?因为其中的赞叹描摹,使未曾航海的人觉得海上必然大有可观。为什么“给予已经航海的人许多失望”?因为航海的时候只见到太大太单调的海(离开了岸了),那些文学艺术里所赞叹所描摹的奇观往往见不到。

从“天空跟海一样”起,话才转到了天空。连锁的关键在“大”和“单调”上。以下仍旧就文学和艺术说,那是承接上文的。

“都是下之视上”是说那些文学和艺术都是从下面看上面,不是在天空里说“整个儿天空”。从下面看上面就有所依傍,有所借助,不是“单刀直入”。

“下之视上”和后面的“上之视下”显然是文言的句式,不是习语,可是有来历。晋朝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末尾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话,作者“×之视×”就从那儿模仿来的。熟习了“后之视今”“今之视昔”的,听见“下之视上”“上之视下”,自然会理解作“从下面看上面”“从上面看下面”,而且觉得比说“从下面看上面”“从上面看下面”来得简捷有韵致。

“星空”,有星可以依傍,可以借助;“夜空”,有夜色可以依傍,可以借助;至于“昼空”,只有“整个儿天空”,却没有什么可以依傍,可以借助的了,只有一些平淡无奇的词可说。可见文学艺术对于“整个儿天空”“单刀直入”的困难,纯写天空的文学艺术所以不多见,也就在此。

以上的话,无非要说明文学艺术不能引起初次坐飞机的人许多幻想(因为纯写天空的文学艺术实在不多)。但是人能像鸟一般在空中飞行,在初次坐飞机的人总觉得是快事:这是就人情推度而可知的。作者引用了唐朝僧人玄览的诗句“长空任鸟飞”,比说“像鸟一般在空中飞行”意义丰富,而且具有语趣。一个“任”字,把自由自在,来去无牵挂的意义都包含在内了。“‘长空任鸟飞’的想象”,话多么利落;若是说成“‘像鸟一般在空中飞行’的想象”,虽不是不成话,到底太笨拙了。

以上一直就可观无可观说话,“‘长空任鸟飞’的想象”,却不属于可观的范围,所以只能算是连带提及。以下“别人的经验”才回到可观的范围。“别人”是什么人?就是有过飞行经验的人。没有坐过飞机的人听有过飞行经验的人述说他们的经验,然后自己想象,觉得“上之视下,似乎不只是苍苍而已,也有那翻腾的云海,也有那平铺的锦绣”。用个“似乎”,见得那些可观(翻腾的云海,平铺的锦绣)是没有坐过飞机的人想象中的可观。

“平铺的锦绣”系指田地。田地里种着作物,从高处下望,形式好似图案,色彩错综复杂,宛如大幅锦绣。

“揣摩”是凭想象来揣摩“上之视下”的可观。读到这儿,应该知道作者有个没有说出来的意念,就是:没有坐过飞机的人往往从揣摩引起许多幻想。

现在说到第四节了。这里的“坐过飞机的人”好像泛指坐过飞机的人,其实是说作者自己以及那些没有见到什么奇观的人。

苏东坡咏庐山的诗是一首七绝,前面两句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借用苏东坡的诗句,表达出云海中看云海难以认清云海的真面目的意思。

注意“有时”两字,这表明这句话里不再说云海了。“天上人间”,用的南唐李煜词中的成语,可是意义并不与原词尽同;这里是说天上人间有别,人间看云谁都看惯了,天上看云却是难得的经验。“流云”,历来文辞里习用的。“停云”是不流动的云,陶渊明有一篇四言诗,题目叫《停云》。“流云”“停云”都得在地上(也就是人间)看。

“亚洲第一大水扬子江”是歌词。大约在四十年前,我国已经开办新式学校了,有人制作一些歌曲,作为唱歌的教材。当时有个很流行的歌叫做《扬子江》,从下游往上溯,歌咏长江的景物,共有八九首。第一首的第一行便是“长,长,长,亚洲第一大水扬子江”。这里若说“长江”,那只是句寻常的话;现在说“亚洲第一大水”,何等的壮大,下面却说“像条臭水沟”,何等的不足道:两相对照,就显出下文所说的“滑稽感”来了。下一句中说“也多少给人滑稽感”,从一个“也”字,可知长江像条臭水沟,作者是认为有滑稽感的。

“自己倒并不觉得怎样藐小”,因为自己在飞机里,飞机里不比寻常居住的房间大。“却只不明白自己是什么玩意儿”,因为眼前的景物都有了比方了(长江像臭水沟,城市像地图模型,房屋像儿童玩具),对于自己却不能离开了自己看自己,没法比方。“玩意儿”是从“地图模型”和“儿童玩具”来的。

隔绝了世界的一切,在又大又单调的海面上航行,干什么呢?“傻子”的称谓是这样来的。“丑角”的称谓是从上面所说的“滑稽感”来的。眼前的景物都有了滑稽感,便觉得自己是演滑稽戏的“丑角”了。

文章开头说“不亦快哉!”这儿照应前文,仍用“不亦快哉!”结束。“不亦快哉!”原是说痛快,这儿却把“快”字认作快慢的快,字面不改,意义转变,话有机趣。而飞行只有快速的“快”,没有痛快的“快”,这层意思也就含蓄在里头了。


①选自《中学生》1947年3月1日185期。

②(斲)念zhuó,同“斫”。

奋飞,书写海天砺翅的“中国答案”

来源:学习军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孙飞 刘任丰 钱晓虎 魏兵

深秋渤海,辽宁舰破浪前行。

当舰载机进入进近航线,“刀尖上的舞者”要在短短数十秒内完成上百个动作。4道拦阻索横跨宽阔的甲板,如同一个个等待登临的“绝顶”。

敢为天下先、敢啃硬骨头,在成千上万次的探索与实践中,中国海军舰载机飞行教官合力书写出一份舰载机飞行人才培养的“中国答案”——

生死相依 追求卓越

“绑上同一根登山绳,即便拉着、推着,甚至托举着也要一起翻越那座高峰”

“耳边‘砰’的一声,巨大的气流瞬间就灌了进来,把我死死‘顶’在座椅上,飞机剧烈抖动……”

那一刻,是飞行教官梁李彬第一次遭遇特情,难免紧张。“可我必须迅速冷静下来,机舱内还有学员。这个时候,我慌了他就会更慌……”

那一天,梁李彬正带领学员曲坤在山谷间展开低空飞行训练。一个转弯过后,鸟群突然出现在战机上方。他们紧急调整飞机姿态进行避让,一只落单的鸟还是迎面撞上了战机。“砰”的一声响,座舱盖被撞出巨大的缺口,近80%的面积受损。

梁李彬连续大声向塔台指挥员报告。然而,气流声盖过了通话声,他只能通过僚机飞行员的手势接收指挥员的指令。

“我和曲坤努力向前躬身,尽量减小气流阻力……”带杆、收油门、减速,一系列操作一气呵成。

此时,高度只有160米,机翼下方就是居民区,四周则是高低起伏的山峰。

塔台指挥果断、僚机紧紧相随、学员配合默契,梁李彬一边保持飞机状态,一边不断向外观察,完成近百次零失误操纵,最终成功着陆。

“当时,我非常担心曲坤会忍不住进行弹射。他要是弹射了,我也会跟着被弹出去……”回想当时,梁李彬最欣慰的是,学员与教官间托付生命的信任。

“驾驶舰载机的标准格外严苛,可以说是飞行事业的‘珠穆朗玛峰’。我们和学员就是绑上同一根登山绳,即便拉着、推着,甚至托举着也要一起翻越那座高峰。”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司令员孙宝嵩深有感触地说,“为了航母事业,我们不能轻易放弃任何一个人。”

培养舰载机飞行员,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新的体系、新的领域、新的战场……在飞行教官们面前,有太多的“空”要填,有太多的“路”要走。

只有把困难踩在脚下、把生死置之度外,呕心沥血、甘为人梯,才能托举起“刀尖上的舞者”逐梦海天的天梯。

一个午夜,自诩掌握“快速入睡法”的飞行教官艾群失眠了。一闭上眼睛,一名学员在落向“黑区”时推杆加油门犹豫不决的样子,就像一根刺“扎进”艾群的脑海。

因为腰伤,这名学员的改装进度落后于同批次学员,对舰载飞行的理解也有所欠缺。艾群专门为他绘制了改装路线图,让他的成长逐步进入“快车道”。可这次,他又遇到了新难题。

艾群猛然坐起,决定去找他问清楚缘由。

“战机攻角一大,就总想把杆位保持住,不敢推出去。”找到问题根源,艾群跑回宿舍拿出飞机模型,边模拟、边解释,直到这名学员认真地点了点头,艾群才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

受老教官们的影响,年轻飞行教官张宇亮常常会熬夜观看学员的飞行视频,分析飞行曲线,飞行结束后还会拉着他们一对一辅导,复盘每一个架次。讲评室、宿舍、餐厅、退场车……都能看见张宇亮为学员讲评的身影。

“宁可自己累点,也不能漏掉一个关键点。”这是成为飞行教官以后,张宇亮逐渐养成的职业习惯。

新一批飞行学员着舰“大考”前,张宇亮把上课地点设在海滩,为大家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着舰课”。他从航母知识讲起,到海洋环境分析,再到自己的着舰故事……更像一位朋友在闲聊。

授课即将结束,张宇亮忽然问:“成功飞上航母为了什么?”有人说为了不负祖国重托,还有人说为了海上飞天的梦想。

“航母上吃得比较好,小目标应该是飞到航母上吃一顿饭。”

听完张宇亮的“标准答案”,学员们先是一愣,年轻的笑声随即响彻海滩。

科学高效 精准精练

“数字化不仅是‘一支笔、一摞纸’的变化,更是对舰载飞行铁律的未来化诠释”

飞行学员宿舍楼顶的“飞鲨”徽标下,有7个金色的大字——“精准、守纪、零容忍”,被誉为舰载飞行铁律。

飞行教官有个比喻:“舰载机着舰过程中的每个动作,就像一张张多米诺骨牌,环环相扣,紧密关联。”

而每张多米诺骨牌的间距,都是由飞行教官们经过无数次试验验证丈量得出。

下午四点半,夕阳会准时“卡”在基地对面的海岛上方,在落日余晖的美景下,飞机的轰鸣声逐渐停歇,而讲评室内则是一片火热景象。

在技术的加持下,他们把数字化的训练培养理念融入飞行。“好似一双‘隐形的翅膀’,助力‘飞鲨’翱翔更加科学精准高效。”孙宝嵩说。

高速飞行的舰载机与航行中的航母,加之复杂多变的海况和气流,要想实现舰、机二者之间完美的结合,每一个起落都绝非易事。

他们每一次驾驶“飞鲨”与拦阻索成功“交会”的背后,都有着庞大数据流的强力支撑。

对中、保角、挂索……大海与航母的视景在舰载机飞行员眼前极速穿梭,伴随一阵强烈的视觉冲击,舰载机稳稳停在航母甲板上。

这惊险的一幕幕,发生在一块数十寸的电子屏幕上。在模拟训练器旁,时任模拟训练中心主任张跃洪手心不禁渗出汗水。这些年,为了让模拟飞行的数据实时准确传输,他的目光始终在图像和数据间来回切换,为研发的实时讲评系统寻找一个个“升级点”。

走进评估室主任张明的办公室,记者一眼就发现了“不一样”:他的电脑桌上,有横竖两块屏幕。竖屏上,爬满了正在仿真推演的信息数据;横屏上,排列着10多项与数据相关的课题。再仔细看,每项课题的“完成时限”都精确到了某一天。

然而,仅一年之前,这套系统还停留在纸面上。面对提升飞行数据处理能力这一崭新课题,大部分官兵心里都没底:“我们一没设备二没人才,能做出什么样的成果?”

“如果不想办法突破,就会永远困在井里。”年轻工程师涂帅决定叩开技术创新的大门。

他们发挥“接地气”的独特优势,定方案、编算法、写代码,经过反复验证,最终成功研发出飞行实时讲评系统。利用这一系统,飞行视频处理速度比原来提高了10倍。

在航母甲板第一根拦阻索左端,是LSO(舰载机着舰指挥官)工作站。仰望战机着舰航线,这里是最好的位置。

每一架次飞行结束后,学员都会拿到一个分数。这个分数不是LSO根据印象打的,而是根据学员飞的每一个数据给出的成绩。就像跳水运动员一样,从准备起跳到入水产生的水花,每一个动作都有它的标准和得分。

飞行教官罗胡立丹依然记得,刚担任LSO时,他们只能通过视线观察和记忆追溯,用笔和纸来记录学员的训练情况。密密麻麻的数据,不仅导致生成结果周期长,也很容易产生偏差,不利于飞行员在训练中及时修正。

为此,他们将上千种数据绘制成一张张飞行曲线图,透过曲线图上的波峰和波谷,分析飞机姿态与图像的契合点,最终,将庞大的数据流汇聚在如今LSO工作站每名教官手中的平板电脑上,一套数字化指挥打分系统就此诞生。

“数字化不仅是‘一支笔、一摞纸’的变化,更是对舰载飞行铁律的未来化诠释。”飞行教官王勇告诉记者,他们还建立了全时全维的培养质量监控体系,设立数据库进行全时段客观评价,对飞行学员的每个动作、每次进近精准评价,更好地量化飞行能力,快速查漏补缺。

在“隐形的翅膀”守护下,一批批年轻的“飞鲨”飞行人才从这里起航,飞向远方。

薪火相传 砥砺前行


“契合了人们对时代精神的呼唤,才会让人们产生共鸣”

在空勤食堂的东南角,有一个小菜园。没有飞行任务时,飞行教官曹先建喜欢去刨刨土、种种菜,何时浇水、施肥、修剪他都精打细算。

耳畔轰鸣阵阵,他感觉飞行教官像耕耘在蓝天的农民,“面朝仪表头顶天”,为了“一草一木”操碎了心。

而在年轻的飞行学员眼中,穿上飞行服时,曹先建就像一尊行走的英雄塑像——

2016年4月6日,曹先建驾机升空训练突遇重大险情。

特情处置规定:飞行员可以立即跳伞。

危急关头,曹先建竭尽全力,试图保住战机,直至坠毁前的最后两秒钟,他才拉动座椅上的弹射手柄。因为高度不够,降落伞没有完全打开,他重重摔到了海面上,导致胸椎、腰椎、尾椎等多处爆裂性骨折……

21天后,张超驾驶战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飞行,飞机突发电传故障。同样为了挽救战机,张超壮烈牺牲……阴霾,笼罩了舰载机飞行事业。

听到战友牺牲的消息,躺在病床上的曹先建,热泪奔涌。

复飞,一定要复飞!第一次手术之后不久,伤口还没完全愈合,使用6颗钢钉将骨折的腰椎固定住的曹先建,就在病床上开始了艰苦的恢复训练。

可医生的初步诊断是残酷的:摔这么严重,按照他们的经验来看,复飞已无可能。

解放军总医院的专家何勍,至今记得曹先建当时的眼神,“交流的时候他就说,不管采取什么方法,最好是能够保证他做完手术以后能够继续飞行”。

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着舰,需要负重至少4个G的载荷,腰椎的支撑尤为重要。专家组为此专门制订了手术和康复方案,但要想成功,曹先建需要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第二次手术前,他又提出了一个让医生惊讶的要求:“手术不要用麻药!”

“上次手术用麻药后,感觉对我的反应能力好像有点影响。”

“不用麻药,从你腰椎拧下1颗钢钉可以,但拧下6颗,风险太大了,也没人受得了!”

最终,在院方反复斟酌麻药剂量、最大程度降低麻药影响的前提下,曹先建才同意使用麻药。

那天,躺在麻醉台上,曹先建又梦到自己正在飞行,蓝天碧海之间,威武的航母编队尽收眼底……

复飞时刻,当他驾驶歼-15战机精准钩住拦阻索,当天的舰载机着舰指挥官、“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毫不犹豫地打了高分。

“英雄重返海天,不仅仅是新闻事件。”孙宝嵩说,“契合了人们对时代精神的呼唤,才会让人们产生共鸣。”

张超的电脑里,保存着一份歼-15战机实际使用武器的教学法,只有3000多字。这是他牺牲前结合自己实际使用武器的经验,利用休息时间整理出来的。

张超牺牲后,大家利用他整理出的200多份视频资料、2万多字的心得体会,对那份教学法进行补充完善。

“今后,每一个学习歼-15战机武器使用的年轻飞行员,都会记住张超的名字。”孙宝嵩说。

火炬在,就有光。

从张超手中接过“火炬”的,还有一批批更年轻的舰载机飞行学员。张超曾住过的那个房间,现在住进了1996年出生的飞行学员,比张超整整小10岁。隔壁房间里,曹先建正在给他们准备授课教案。

有些力量,注定在教学和课堂之外。

从陆基到舰基,从单机到编队,从近海到远海,从改装培养到与生长“双轨”并行,舰载机飞行人才队伍以一种加速度的方式传递着“火炬”。尽管前方布满荆棘,但他们内心充满坚毅与自信。

(学习军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为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