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手把手教你写《外场申请书格式》,(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8 08:12

手把手教你写《外场申请书格式》,(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撰写外场申请书格式及注意事项的作文:
"外场申请书格式与注意事项探讨"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寻求实习机会、参与科研项目、申请社会实践岗位,还是争取各类竞赛的参赛资格,“外场申请”已成为许多人提升自我、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一份精心撰写的外场申请书,往往是获得机会的关键敲门砖。然而,如何确保申请书格式规范、内容得体,从而脱颖而出呢?以下将就外场申请书的格式与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一、 格式规范:展现专业素养的基础"
格式是申请书的第一印象,规范整洁的格式能够体现申请者的专业素养和认真态度。通常,外场申请书应遵循以下基本格式:
1. "标题明确:" 标题应简洁、清晰,直接点明申请事项。例如:“关于申请XX公司暑期实习岗位的申请书”、“XX大学XX课题组研究生助理外场实践申请”等。避免使用过于宽泛或模糊的标题。 2. "称谓得体:" 开头应顶格写明接收申请书的单位或部门,并使用恰当的尊称,如“尊敬的XX公司招聘负责人”、“尊敬的XX大学XX学院领导”等。称谓要体现尊重,避免使用过于随意或口语化的表达。 3. "正文结构清晰:" 正文是申请书的主体,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引言/概述:

我从航空兵走来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我是1951年初参加国防建设的第一批学生兵,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几十载岁月峥嵘,风云变幻,我依然像刚入党的青年一般,始终满怀报效党和祖国的热忱与志向,为党尽忠,为国效力,初心不变,使命在肩。

一部小小照相机可以串联起我的党龄岁月。镜头前,见证我的从军梦、记者梦、夕阳梦;镜头中,展现我火热初心与不懈努力,以镜头和笔记录时代前进步伐,以画面为媒,定格人民奋斗身影,这就是一个空军老战士矢志不渝的信仰。

骑车到外场去采访。作者供图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每当听到这首歌曲,我的思绪立即飘回到半个世纪以前的湖南省常德市故乡。1950年6月25日,国际形势突变,朝鲜战争爆发,党中央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这是时代的感召,也是使命的呼唤,那时我已是湖南省常德市省立四中高中班的学生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毅然决定投笔从戎报名参军。

1951年1月初,我们胸挂大红花,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在锣鼓鞭炮声中乘着大卡车直奔长沙,再转乘火车前往湖北孝感空军预科总队。中南地区上千名学生兵聚集在此地学军事、学政治、学社会发展史等,半年后把我分配到北京市南苑机场空军第六航空学校,正式成为一名空军战士,投身到火热的空军事业建设中长达25年。今天,我虽然离开空军已经46多年,又在人民日报当记者多年,但我的微信号和笔名仍叫“曾为鹰”,我特制的饮水瓷杯上也刻着“曾为鹰”。因为我热爱祖国的蓝天,心中难忘那25年的空军情怀啊!

五十年代,我的工作一切都是听从党的安排。我历任过飞行学员、文化教员、文工队员、体工队员、驻北京丰台木材厂军代表,最后定位在航校第二飞行训练团政治处当干事。干事,就是要多干些事:吹、拉、弹、唱,打球照像,迎来送往,布置会场都要会才行。

空军六航校二团地处河北中部临城县鸭鸽营,曾培养出多名战斗英雄和优秀飞行员。对我来说,这里就是雄鹰启航地,激情燃烧处。二团领导安排我先学习摄影,从办好“光荣榜”表扬好人好事做起。从此,在蔚蓝天空与清风白杨间,我手握笔杆和相机用心用情用功记录着部队训练中的好人好事。

时光如淙淙流水,淌过鸭鸽营的飞行跑道,淌过我的心底与镜头。短时间内报道了许多二团的典型人物与先进事迹。从发表的第一张照片“1956年春节二团指战员给老乡拜年”起,到“董安第学飞行”“两个少校机械兵”“艰苦奋斗的信号班”(后被国防部命名为红色信号班),再到“全国女子滑翔机飞行冠军柴寿儒”“高炮战士健身有新招”,以及“空军首任司令员刘亚楼”“飞行指挥台上的儿童团”“击落敌机的一等功臣李纯光”“夜空猎手王文礼”“空军常言三句话”“U2飞机掉下之谜”“女飞行员风彩”“空军女子跳伞队”等无数镜头堆叠在一起,沉淀为空军成长史的缩影。

在战斗机前留影。作者供图

当年,我有过一块心病:政治处其他干事都是从陆军调来的共产党员,唯我不是。我积极要求进步,我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我前后写过三次入党申请书。

我主动要求到艰苦的外场当机械兵体验生活,积极和飞行学员一起参加实地跳伞训练。我写的文章和拍的照片开始登过一些军内外的报刊和杂志。也正因为此,我在走路时开始有点飘飘然了,说话语气也有点大了。党员同事教育帮助了我十年,慢慢克服了小知识份子的那股狂热的骄傲自满劲,党组织在1961年11月4日批准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学生到军人,从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到中国共产党党员,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业余时间,我努力学习空军政治部发的新闻写作教材,自费订阅了《中国摄影》杂志、还买了一部小型135照相机……我深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写出鼓舞军民斗志、提振官兵士气的好文章。

1974年国庆前,我在空六军宣传处当新闻干事时,专访了25岁的飞行副团长马晓天,他也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还是新中国的同龄人,长篇通讯“飞行指挥台上的儿童团”在《空军报》《解放军报》整版刊登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时广播,一时间反响强烈。

三十多年之后,这位年轻的飞行副团长已肩负起空军第11任司令员的要职。2013年6月10日,我与他再次相聚,畅叙往事格外亲切。我告诉马司令员:“2009年10月1日上午,在家中窗台前用长镜头相机拍摄到了国庆60周年受阅的全部机群,还戏称为‘窗台阅兵’”。马司令员兴奋地说,“你在家中拍机群照片时,我正好在天安门城楼指挥机群飞过天安门广场中心,接受中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检阅。”两位老共产党员虽然多年不见,但对党对空军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挂牵竟然是共鸣声声。

如今已是90岁高龄的我,仍继续写稿子拍照片,学会了一部手机走天下,打车订餐等等,可谓紧跟时代不落伍。我牢记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继续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的新答卷!

在这里,想干事就能干成事

总体部十室副主任设计师高利军(右一)和同事们研究电连接器模型。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供图

总体部十一室工程组副组长曾耀祥在全箭模态试验现场,检查火箭产品状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供图

从嫦娥探月到火星探测,从载人航天到空间站建设,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创造一个个新纪录,探索出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在托举起航天事业的人才大军中,不能不提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以下简称总体部)。

总体部成立于1958年4月,作为中国航天第一个总体设计单位,它被称为“总设计师的摇篮”。63年来,从这里走出了15位两院院士、81位型号总设计师及总指挥;它被比作航天人才的“黄埔军校”,多名杰出代表成为相关各领域学术带头人;它还是许多人心中技术创新的“发源地”,圆满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等重大工程项目。

上述重大成果的取得,得益于总体部持之以恒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培养了一支素质高、作风硬、掌握核心技术、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

鼓励年轻人打头阵、当先锋,问题面前,人人平等,谁行谁上

3年前,还在国外进修的总体部十室“80后”员工陈曦,萌生了一个强烈的冲动:解决固体火箭的抗雷电问题。这也是航天领域一道公认的世界难题。

同时,他也有些忐忑:“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失败了怎么办?抗雷电试验成本高,资金设备从哪儿来?想法才有雏形,能得到上级批复吗?”

刚一回国,陈曦的顾虑便立刻打消了。总体部领导听取汇报后,就组织专家开展评估,并鼓励他“努力尝试,失败了也没关系”。

这种支持和信任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总体部打破常规,在内部对资源进行整合调配,硬是挤出来一笔经费给陈曦团队,还想方设法筹措大小电磁设备,为他们从事技术试验创造便利的条件。有了组织给的“定心丸”,陈曦和团队没有了后顾之忧,全身心日夜奋战。

固体火箭的抗雷电问题更偏向基础应用研究,如若不从根源上彻底解决,容易成为制约火箭发射安全的关键“短板”。

一次、两次、三次……陈曦的抗雷电试验并非一帆风顺,有时甚至还会把物体表面电击出一个大洞,不得不从头再来,试验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尽管试验进度缓慢且不断遭遇挫折,但总体部领导从没有因此苛责。“没有部里的充分放手,没有他们给予年轻人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恐怕我们做不出最终的成果。”陈曦说。

几百次试验后,陈曦带领团队在固体火箭表面涂层和对接结构等方面实现关键技术突破,解决了我国固体火箭发射的一大难题,从无到有开创了抗雷电的研究方向。不久前,项目正式立项,陈曦担任课题组长。

无论是技术研究还是科研管理,只要年轻人想做、敢做,总体部就会毫不犹豫地扶持。部里还有很多像陈曦一样的年轻人,在信任中勇于尝试,在历练中快速成长,在各自岗位上释放活力。

王申是一个“90后”,才到总体部1年,就被破格提拔为工程组副组长。通常,工作2至3年的员工才能担任这一岗位。

一年里大半的时间,王申都在外场做试验。在艰苦的野外环境里,除了做好火箭试验流程中与载荷有关的跟踪观测部分,他还主动把涉及电气、结构等流程的参数也认真记录下来,再和相关同事交流学习。

慢慢地,部里发现了王申的“闪光点”:他不仅主动思考、专业能力突出,而且视野开阔、善于沟通表达,一个人就能把几个岗位的试验观测全部做完,而且数据严谨可靠,试验现场再也不需要派那么多人。

“这种人才必须用起来!”总体部当机立断,调整外场多条线岗位,给年轻人“勇压担子”,多个观测流程都交给王申一个人盯。王申也从中得到了充分锻炼,在实打实的训练中快速成为骨干。

“鼓励年轻人打头阵、当先锋是我们的用才导向。”总体部十室主任姜利表示,提拔用人要破除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问题面前,人人平等,谁行谁上。

让每个新来这里的人觉得有盼头、有希望,有付出必定有回报

总体部十室副主任设计师高利军,曾带领团队弥补了我国小火箭存在了20多年的设计缺陷,破解了小火箭频繁爆炸的关键技术难题,有效化解了我国航天火箭发射的一大隐患。

回想起这段科研历程,高利军说自己受益于总体部实施的“千人千题计划”。

“千人千题计划”是总体部实施的重大基础工程,旨在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全员参与,解决总体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产品、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基础性问题。个人或团队完成申报、论证、攻关和结题,就会得到相应积分奖励,直接体现在个人薪酬上且增长额度终身有效。

“千人千题计划”出的每个题目都是真问题,难度很大,挑战极高。总体部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大家勇于创新、直面难题,不追求表面的成功,从根源上解决航天“卡脖子”问题。

2018年,总体部的“千人千题计划”实施后,高利军和团队也进行了申报。因为这项新制度,部里的创新氛围一天比一天浓厚,也让高利军更加坚定了自己啃下技术“硬骨头”的信念和决心。“火箭是一项系统工程。钻研小火箭爆炸问题经常需要和其他岗位人员对接。我明显感到,大家对于技术难题的畏难情绪消失了、攻关热情提高了。”

截至目前,“千人千题计划”近100个问题已通过结题验收,不仅帮助航天工程攻克了许多历史遗留技术问题,还开拓出许多前沿新兴的研究领域。

“我们希望把资源倾斜给价值创造者,优待解决问题的人才。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觉得有盼头、有希望,有付出必定有回报。”姜利说。

如果一个人想干事,在总体部总能找到舞台。这里有各种创新平台和机制“兜”住才华,“托”起热情。

总体部十一室弹道设计师张志国介绍,部里创新团队孵化了一大批优秀的项目,比如源变量仿真平台、落区控制等。“这些项目对年轻人完全开放,谁都可以参与进来,既能提升自己,还能获得成果回报,让大家有获得感。”

总体部一大工作特点是“应用和研究不分家”。除了部层面的“千人千题计划”,各个研究室还实行了课题负责制。举例来说,如果一位技术人员参加了某型火箭的研制任务,他恰好对地面风对飞行火箭的干扰机理研究感兴趣,就可以申报课题,并依据总体部建立的课题制激励机制获得很多资源保障和支持。依托型号申请课题的好处还在于,不愁研究过程没有试验场,不愁基础成果没有落脚点。

总体部很多年轻人说:“不怕工作不饱和,只怕工作不够干。在这里,有想法就有舞台,想干事就能干成事。”

崇尚创新、崇尚人才,谁说得对就听谁的

在总体部,很多人都知道“小曾的故事”。

曾耀祥是十一室载荷设计岗位的年轻人。有一次在设计过程中,他对某个参数产生了疑问。“为何就要用这个参数呢?”小曾一查,这原来是系统内部写在手册宝典上的一个数字,工程中用着没有出过什么问题,就长期沿用。后来,小曾经过仔细测算和论证,认为这个参数可以优化,就找到部领导表达了看法。

部领导一听,立刻把老专家们请来召开座谈会,让小曾现场解释想法。老专家们都非常严谨务实,经过一起讨论,认同了对参数的修改。

没想到,一个小小参数的修改,直接让相关火箭型号载荷减少了10%以上。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因为只有火箭的载荷越小,火箭结构才可以做得更轻,才能腾出空间把更多有用的装载物带到天上。

总体部有很多“大咖”,也有很多“小朋友”,“小朋友”能随时随地和“大咖”面对面交流。不少人都有刚参加工作没几天,就和重大工程型号总师一起讨论问题的经历。

“航天工程万人一杆枪,总体部的人最看重要素的周全。这里崇尚创新、崇尚人才,谁说得对就听谁的。”总体部十一室主任牟宇说。

为了打破专业间的壁垒,让各专业成员之间无缝合作,总体部一方面提出了轮岗制,鼓励人的全面发展,不同学科背景的人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在互通有无中培育争先精神;另一方面,部里还支持员工跳出科室限制,扶持他们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关注国内外航天前沿动态、跟踪航天新技术和新发展,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随时随地“充电”。

总体部党委书记何巍表示,总体部将瞄准航天强国建设目标,在做好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青年人才发现、培养、使用的同时,健全技术人员扎根一线、岗位成才的发展机制,培育一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将总体部打造成为航天创新人才高地。

作者:本报记者 刘诗瑶 蒋建科

来源: 人民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为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