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更新日期:2025-08-28 07:48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写好“认识自我比较评价”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
"拨开迷雾,看清自己:写好“认识自我比较评价”作文的注意事项"
“认识自我比较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自我反思方式,也是一篇优秀作文的核心。它要求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是谁,还要将自己放在一定的参照系中(与他人、与过去、与理想等),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写好这类作文,不仅需要真诚的态度,更需要清晰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注意事项:
"一、 明确核心:自我认知是基础"
"深入挖掘,而非表面化:" “认识自我”是前提。避免仅仅停留在“我很善良”、“我很努力”等简单标签上。要深入思考自己的性格特质、能力优势、兴趣特长、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等。可以回顾具体的事件、他人的评价、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尝试用更具体、更生动的语言描绘出真实的自我。 "区分事实与感受:" 在描述自我时,要区分哪些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如身高、专业背景、获得过的奖项),哪些是主观的感受或评价(如“我觉得自己很内向”、“我觉得自己不够自信”)。客观事实是评价的基础,主观感受则反映了你对事实的反应和解读。
"二、 选择恰当的比较对象与标准"
"明确比较维度:" “比较评价”的关键在于
在生活中,工作中,我们的两只眼睛可以看世间万物,看他人。可很难看到自己,却可以看到别人的过失,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人活一生醒悟的少,疑惑的多,而最大的疑惑就是无法认清自己、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最难,不了解自己是悲哀。故人生第一要务就是拥有自省的能力。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
古人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正如那句流行语所说的,我们倡导什么,就缺失什么。从古至今,人们能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和缺点的人屈指可数。
只有自省,才能审时度势;只有自省,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有自省,才能改变自己。只有不断的自我反省 ,才能有清晰的社会地位,才能够对自我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
当我们需要做一个决定时,脑子里常常有两个声音在打架。
比如面对一个不适合自己的交往对象,一个声音会说;”这种情况赶紧分手就对了,还等着干吗?”另一个声音可能会说:”你自己也有问题,不全是对方的错,也许你之后再也找不到对象,要孤独终老了。”
和朋友约定“永远不背叛”,可当对方真的因为利益疏远你时,你会瞬间崩溃——“朋友就该一辈子好,怎么能这样?”
这些“进退两难”“想不通”的时刻,本质上都是同一种困扰:我们明明知道“人无完人”“事无绝对”,却还是忍不住用“黑白分明”的眼光看世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分裂感”。我们害怕把好和坏同时放在一个人身上.因为这个过程会带来混乱和危险,而人都是倾向于稳定的可预测性的。
比如小时候看童话故事,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于是我们幻想他们之后真的从不吵架,再也不会遇到坏人,也不用为生计担忧。
在影视剧中扮演坏人的演员,如果演技过于出彩,常常会导致观众无法将演员本人和角色分开,认为本人也和剧中一样恶劣,群众的非理性幻想甚至发酵到网暴演员的程度。
在心理学中,分裂感是“好”与“坏”同时存在时,个体无法融合与整合的心理状态。
这种状态的影响有轻有重:轻则纠结、选择困难——小到“今天吃火锅还是炒菜”,大到“要不要换工作”,一个简单的决定都要内耗很久。重则情感撕扯、生活停滞——比如因害怕“被拒绝”而不敢提需求,因无法接受“爱人有缺点”而频繁吵架,甚至怀疑自己、否定人生。
很多人会觉得“我只是纠结而已”,但实际上,分裂感的核心是“自我的不完整”——我们没法接受“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既会带来好,也会带来坏”,更没法在这种复杂中稳住自己。
分裂感不是“性格问题”,而是未完成的心理成长。分裂感的种子,其实在我们婴儿时期就已经埋下;它往往和成长中的“未被满足”或“未被整合”有关。
我们最早的“非黑即白”
在你小时候,可能有很多人照顾过你,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其他亲戚、邻居、保姆…唯独妈妈的角色是近乎不可替代的。母亲客观上具备更多的和婴儿之间天然的纽带,比如母乳喂养、肌肤接触、母亲的激素变化等。这种“天然响应力”,让妈妈成为婴儿最依赖的人。
不同的母亲对于婴儿的响应程度和响应方式各不相同,成年人自然会对哺乳期的照料有着成熟的评价和判断,但是婴儿的判断却是一刀切的:当妈妈及时回应需求(比如喂奶、换尿布、抱哄),就是“好妈妈”,世界是安全的;当妈妈没回应(比如上班离开、用了婴儿不喜欢的安抚方式),就是“坏妈妈”,世界变得危险。
婴儿没法意识到“好妈妈”和“坏妈妈”是同一个人——为了保护“世界是安全的”这个幻想,他们会刻意把“坏妈妈”归为“另一个人”。比如有的婴儿看到下班回家的妈妈,会哭闹着推开——这不是“不懂事”,而是在惩罚那个“消失的坏妈妈”,守住“好妈妈永远在”的幻想。
心理学上把这种幻想称为“全能幻想”:婴儿没有探索世界的能力,只能靠主观体验构建认知——饿了就幻想“有人能立刻喂我”,当妈妈喂奶时,这个幻想“成真”,于是认定“妈妈就该完美满足我”。这种“非黑即白”的认知,本是婴儿的自我保护,但如果成长中没有机会“修正”,就会变成长大后的分裂感。
也躲不开的“成长创伤”
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曾说:“即使成长在完美的家庭,也难免会经历创伤。” 在我观察一个人时,我会不免去思考他的父母是什么性格,他的成长模式是什么样的。
比如一个有强迫倾向的人,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个强势的、要求极端严格的爸爸或者妈妈;一个有边缘倾向的人,小时候都有缺爱的经历,父母很少给予情感上的满足;一个有讨好倾向的人,在家庭中很少受到重视,总是渴望向外界证明自己,得到认可......
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发现每个人格的成长经历都是复杂的,没有办法真的实现一一对应,一个不够完善的人格不是就一定对应某一个创伤,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根本无法用一个原因来诠释。更令我意外的是,很多人的原生家庭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严重的创伤。
其实答案很简单:创伤的本质是“面对未知的无助”。没有哪本“人生教科书”能教我们应对所有问题,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先天生物性”与“后天人性”间挣扎——比如妈妈第一次当妈妈,不知道怎么应对婴儿的哭闹;孩子第一次学独立,不知道怎么面对“被拒绝”。这些“第一次”里的挫折,本身就是创伤。
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过一个概念——“足够好的母亲”,解释了“如何减少创伤对分裂感的影响”。好的母亲会有“原始母爱的全神贯注”——像感知自己的需求一样,紧跟婴儿的需要。但即便如此,创伤仍会存在——父母没法时刻待命,婴儿总会有“没人回应”的时刻。只是这些“小创伤”若能被理解,就不会变成长大后的“分裂隐患”。
分裂感不是“不可逆”的——即使婴儿期没完成“好与坏的整合”,我们也能通过主动练习,重新找回自我的完整性。
1. 找到你的“分裂时刻”
列出3个让你崩溃的“不应该时刻”,比如“朋友不应该背叛我”“爱人不应该离开我”“别人不应该拒绝我的请求”。 以“别人不应该拒绝我”为例:如果一个人很少求助,一旦求助被拒就会认定“对方是坏人”,这就是典型的分裂——他没法接受“对方拒绝我,可能是因为对方的困难,不是因为我不好”。找到这些时刻,就是改变的开始。
2. 做一次“断奶访谈”
断奶是人一生中第一次学习“独立”,它的过程直接影响我们对“完整自我”的认知。可以和父母做一次简单访谈,问3个问题:
1. 我是在几岁断奶的?
2. 断奶时我有什么不适应的表现(比如哭闹、拒食)?
3. 你们当时是怎么应对的?
根据答案,可以初步判断自己的“完整性起点”。
理想状态:1岁左右断奶,父母包容陪伴——这意味着你早期建立了“独立且安全”的认知。
需要注意的情况:
- 2岁后才断奶:可能导致成年后依赖感强,难独立;
- 断奶时父母应对严厉(比如强行分开、责骂):可能加剧不安全感;
- 10个月前断奶:可能影响亲密感,习惯和人保持距离。
访谈的目的不是“责怪父母”,而是理解“现在的分裂感,可能和早期的成长经历有关”——比如依赖感强的人,可能是断奶太晚,没机会学习“自己满足需求”。
3. 接纳好与坏
结合前两步的结果,通过3个小步骤,练习“整合好与坏”:
(1)锁定一个分裂时刻:从第一步列出的“不应该规则”里选一个,比如“朋友不应该背叛我”。
(2)联系你的“好妈妈/坏妈妈”记忆:回想成长中,父母是否总能满足你的需求?是他们真的失职,还是你的需求超出了他们的能力?比如“朋友背叛”让你崩溃,可能是因为你小时候习惯了“好妈妈永远满足我”,没学会“别人有自己的选择,不是针对我”。重点不是“怪谁”,而是理解“我的分裂,源于对‘完美’的执念”。
(3)主动“断奶”:学会用成人的方式看待“爱与需求”:很多人抓着“不应该规则”不放,本质是“拒绝长大”——就像婴儿希望“妈妈永远满足我”一样,他们希望“世界按我的规则转”。
但成人的“爱”早已不是“满足所有需求”,而是“帮你独立、承担责任”。 当你慢慢意识到“即使不被满足,我也能照顾好自己”,分裂感就会慢慢减轻。
其实,每个人都带着“分裂的痕迹”长大——没人能完全避免“好与坏的纠缠”。但分裂感不是缺点,而是提醒我们“该重新认识自己”的信号。当你能接受自己既不完美,也不差,能理解别人既会带来温暖,也会带来伤害时,你就已经走在“找回完整自我”的路上了。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