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更新日期:2025-08-28 06:2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西方万圣节活动(Halloween activities)的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能让你的文章更清晰、生动和有吸引力:
1. "明确主题和范围 (Define Your Theme and Scope):" "核心内容:" 你的作文是侧重于介绍万圣节的起源和意义,还是仅仅聚焦于常见的庆祝活动?或是某种特定的活动(如万圣节派对、不给糖就捣蛋)? "范围界定:" 确定你要写哪些活动。是涵盖多种活动进行概述,还是深入描写一两种活动?范围过宽容易泛泛而谈,范围过窄则可能内容不足。
2. "了解背景知识 (Understand the Background):" "起源与传说:" 简要提及万圣节起源于古代凯尔特人的庆祝活动(如Samhain),以及其与驱邪、超自然信仰的联系。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会有许多与“鬼怪、恐怖”相关的元素。 "现代演变:" 说明现代万圣节,尤其是在西方国家,虽然保留了部分传统,但更侧重于娱乐、社交和商业活动,尤其是对儿童来说,恐怖元素被娱乐化处理。
3. "选择具体活动进行描写 (Choose Specific Activities to Describe):" "代表性活动:" 选择几个最有代表性、最广为人知的万圣节活动来写,例如
【文/观察者网 严珊珊】疫情期间,“新冠特色”万圣节在西方国家上演,消毒液成了新的节庆标配,为实现6英尺的社交距离,美国居民还“发明”了糖果传送梯。
但这工具,怎么看着有点眼熟……
莫非是,北京市民疫情初期“无接触卖馒头”的灵感,终于在9个月后传到了那边?
这两天,西方国家的人们忙着庆祝一年一度的万圣节(All Saints' Day,每年11月1日)。
这个天主教和东正教悼念亡者的节日,因为习俗可能受到古代凯尔特人丰收节的影响,所以也被视为秋季的结束和冬天的开始。
节庆活动主要流行于英语世界,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到了现代,渐渐被商家宣传成了在圣诞节、感恩节之外的第三大“打折节”。
为庆祝节日来临,在万圣节前夜(Halloween,10月31日),大人们喜欢带着孩子装扮成鬼怪,逐家逐户敲门(门口有节日布置并点灯的人家),说出那句万年口号:“不给糖就捣蛋(trick or treat)。”
但今年,因为严峻的新冠疫情,万圣节变得特别了起来。
据美媒当地时间10月31日报道,为了延续节日传统又保持社交距离,美国居民绞尽脑汁。
戴口罩的居民正在给手消毒,等待邻居孩子的到来
31日下午,在芝加哥郊区的橡树公园,托梅卡·雷带着她4岁的女儿戴蒙德去参加节庆活动。
戴蒙德穿着公主裙、戴着口罩,拎着酒精消毒液,她妈妈的车里还装满了消毒凝胶。
在一户人家门口,他们遇到了一根通风管做的远程“给糖-递糖”系统,底端还放了个卡纸板,做成了“嘴”的形状。
“我喜欢这个,我真的好喜欢。”托梅卡·雷说,这已经是她当天遇到的第三个糖果传送器了。
图源:推特
在弗吉尼亚州里士满郊外的格伦艾伦,为了避免孩子们把手伸进同一个糖果碗,当地人在自家车道的尽头摆了张桌子,上面放着单独包装的糖果。
这一切在35岁的家具设计师马特·钱德尔看来,是“极端”社交距离的万圣夜。
但推特网友们玩得不亦乐乎,纷纷晒出自己制作的“传送管”,“手工人”在线battle。
也有一些放弃治疗的,原装通风管直接上:
但就这个防护程度,管子真的有用?
“学”也要“学”得到位点啊。
早在2月10日,北京安定门的鼓楼馒头分司厅胡同店,就为面对面交易想出了妙招:在窗口和护栏之间,搭上一道小“滑梯”,两侧和底部还特意加上木板隔挡。
售货员戴着口罩和手套,远远一滑,顾客一接,一气呵成。
彼时还在疫情初期,我国不少商家就已经流行“隔空卖货”了。
除了“滑滑梯”,还有“荡秋千”:
更有晾衣杆:
早早进入疫情防控新阶段的我们,时刻不敢放松。但迎来第二波疫情的美国居民,还是冒着感染的风险参加万圣节前夜活动。
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11月2日10时24分,美国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9200643例,死亡病例超过23万。
版权声明
本文系用户独家授权发布风闻社区的稿件,转载请联系观察者网。
马上就是11月1号万圣节了,而万圣节的前一天晚上,便是大名鼎鼎的“万圣夜”:按照“西方”传统,这天小孩子们要化装成各种鬼怪,挨家挨户敲门要糖果——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个“西方”到底是哪个西方?实际上,万圣节虽然可以在西方历史中找到古老源头,但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庆祝方式,却相当“年轻”,而且流行范围也十分有限。
最早接触到万圣节的华人,大概要属菲律宾的福建移民。早在唐宋时期,福建人就开始大量迁入吕宋岛,明朝甚至在当地册封了华人总督。而吕宋后来又成为西班牙殖民东南亚的据点。菲律宾华人因此和西班牙人交流密切,很早就得知了万圣节,并将其命名为“番仔清明”。
今天我们更喜欢称万圣节为“西方鬼节”,因为其庆祝方式十分接近中国传统的中元节欢庆。相比之下,清明虽然也祭祀,但显得清净严肃很多。而菲律宾华人这么翻译,正是因为他们当年看到的万圣节一点也不狂欢,而是肃穆的祭祀日——教会规定在这一天要纪念所有圣徒,表彰他们的圣德,并让教徒视他们为效法的楷模。
很显然,西方传统的万圣节,和我们今天看到的万圣节是两回事儿,而这就要追溯美国建国史和万圣节的两个源头。
如前所述,万圣节的源头之一是基督教的纪念日,这里的“万圣”就是“所有圣徒”的意思,最晚西元7世纪已经出现。
而万圣节的另一个源头,是凯尔特人的丰收节。红发绿眼的凯尔特人,生活在今天的爱尔兰和苏格兰一带,是欧洲历史上有名的蛮族,以各种“有违礼法”的狂欢节而著称。而10月的最后一天,就是凯尔特人的夏末丰收节。凯尔特人认为这一天是暑的终结,寒的开始,是一年的重要标志。寒暑交替阴阳轮回,恶鬼和亡灵也会在这天离开阴间,到人间拜访亲友,这天晚上也就格外危险。为了吓走恶鬼,凯尔特人会戴上面具在村中游行——和东亚的驱傩几乎如出一辙。
基督教传入后,丰收节被视作异教节日,受到打压。然而凯尔特人对信教谈不上热衷,因长期停留在部落制,英王也难以将基督教仪轨,正儿八经普及给热爱造反的凯尔特人。基督教与原本的泛灵崇拜,也就长期在当地并存,这就诞生了一个影响深远的传说“杰克灯”:
传说古爱尔兰有个名叫杰克的莽汉,他不信基督教且热爱恶作剧。在丰收节当日,他设计将魔鬼困在一棵树上,逼迫魔鬼答应永远不让他坠入地狱。杰克死后果然没入地狱,但因不信上帝也无法进天堂。魔鬼于是给了他一块炭当灯芯,让他用菜头雕刻成灯笼。杰克就带着这盏灯笼,永远在人间游荡,寻找回家的路。从此以后每到丰收节,凯尔特人就用芜菁、萝卜、甜菜头之类的植物根茎,雕刻成人脸样子的灯笼,来纪念杰克并为他指路。
直到18世纪,在10月底驱傩欢闹并制作萝卜灯,仍然都是爱尔兰、苏格兰地区独有的节日。而在欧洲其他地方,万圣节是肃穆的圣徒日,有些地区会给信徒发放糖果以作纪念,而收到糖果的人则必须为死去的圣徒祈祷。
然而到了19世纪,大量爱尔兰、苏格兰移民涌入美洲,把丰收节也带到了美国。彼时恰逢美国工业革命和快速城市化,各国移民带来的节日开始融合,并不可避免地商业化,终于诞生了今天我们熟悉的“万圣节”。
虽然还叫万圣节,但主要庆祝方式却不在教会规定的11月1号,而是在凯尔特传统的10月底。驱傩则变成了面具化装,纪念圣徒的糖果也成了小孩的节日收获。至于原来的杰克灯,移民发现美洲原产的南瓜,比菜头好雕刻多了——南瓜本来就是空心的,在皮上镂空花纹就好,菜头还得临时刨坑。
于是南瓜的橙色和暗夜的黑色,从此成为万圣节的代表色,并随着美国的影响力开始向外传播,在东亚终于彻底变成了化装舞会和单纯的狂欢节——所有人都很开心,除了基督教会:大部分基督教团体都认为,万圣夜是一个欢庆死亡并荣耀魔鬼与邪灵的日子,信徒不应该参加。如果有小朋友前来索取糖果,可以给他们送赠圣经或十字架当礼物。
至于万圣节在世界的传播,其原本携带的西方文化(无论是基督教文化还是凯尔特文化)基本上已经一个不剩,只是都市夜生活男女的化装酒会而已。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南海墨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