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精心挑选《玲玲的画的读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11 19:11

精心挑选《玲玲的画的读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玲玲的画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确定你的读后感要围绕玲玲的画展开,探讨画作的主题、风格、技巧等。
2. "了解背景":在写作之前,了解玲玲的生平、艺术背景以及画作创作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你更深入地理解画作。
3. "观察细节":仔细观察画作中的细节,如色彩、线条、构图等,这些细节往往是读后感中需要重点描述的部分。
4. "情感体验":描述你在观看画作时的情感体验,包括画作给你带来的喜悦、悲伤、震撼等。
5. "分析技巧":分析玲玲在画作中运用的艺术技巧,如光影处理、色彩搭配、构图布局等。
6. "对比分析":如果可能,将玲玲的画作与其他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其独特之处。
7. "逻辑结构":确保你的读后感有清晰的逻辑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
8. "语言表达":使用恰当、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模糊的词汇。
以下是一个写作指南,你可以根据这个指南来撰写你的读后感:
### 标题 - 例如:《玲玲画作中的色彩与情感》
### 引言 - 简要介绍玲玲及其画作。 - 提出你的读后感

能不能让孩子说回“孩子话”?

娜写年华寄语:

能不能就让孩子自由放松的说“孩子话”呢?这些话,不大,不空,不长,不远,但它会让你笑,让你暖,让你思考,让你通向那个小小的内心,看到里面最珍贵的喜怒哀乐,然后和他一起成长。他可以慢一点,也可以笨一点,但是他可以以他的节奏和方式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本文作者荷兰生物科学博士魏蔻蔻。

魏蔻蔻是东西方文化与教育的敏锐观察者,亦是最受欢迎的海外专栏作者之一,她的微信公号为“微蔻” (ID:WeiKoMagazine)。

我常讶异于咱们中国孩子说的“大”话.这里的大话不是指孩子冒出的充满哲理一针见血的被戏称为“小大人”的神来之笔,而是那种特别程式化口号化的话。

▋“为国争光”和“又响又臭的屁”

一位读者曾在微蔻(Weikomagazine)后台留言,向我询问关于欧美某种语言逻辑的训练方式。我了,还和她9岁的儿子聊了几句,一切都挺正常挺温馨的。后来孩子妈让孩子给我写封感谢信来,说通过这封信让孩子向我保证要好好学英语。

孩子的信是这样写的:

蔻蔻阿姨:谢谢您在百忙之中和我说话。这些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让我受益匪浅。我一定会好好学英语,将来长大,出国留学,像您一样读博士,为国争光,做祖国的栋梁。

这是个可爱的9岁的孩子,在他和我聊天的时候,他可以很正常的说话,很开心的笑。我知道,他现在并不喜欢英语,他爱看漫画,自己也和同学一起画漫画玩。可这些家长和老师都不支持,他们觉得漫画没营养,没必要在此花过多时间。

比起这封正式的感谢信,我更珍惜孩子边笑边对我说:“我那天画了个叫‘囧’的调皮鬼,它只要飞到你的裤子里,你就要放又响又臭的屁。我和我同桌都笑死了。”

可孩子只要和我说到漫画,就会被妈妈打断:“你都那么大了,看什么漫画,画的也没进步,还费眼睛。蔻蔻阿姨那边有时差呢,你懂点事儿,快把你认为英语为什么难学的地方问一下。你懂不懂,学英语比看漫画有用!”

可能就是从这些不被珍视和尊重的爱好和心声开始的吧,孩子在父母面前一点点隐藏着自己,学会收起小小的心愿,不再说真实的“孩子话”,而说出让大人喜欢听的“大”话。

▋巴黎圣母院是用来写作文的

上次去巴黎,在圣母院前面看到很多游客在抢占位子摄影留念,包括一队中国游客。一个八九岁的女孩站在这座美轮美奂的建筑前,抬头向上仔细而专注地看着什么。突然传来一个焦急的女声:“玲玲,你在干嘛?快过来,该我们照了,快点!”

“妈妈,我在看顶上的雕花,那个纹路…”

“看什么看,快过来照相,好不容易到我们了。你要看雕塑,让爸爸照下来你回家在电脑上想放多大看就放多大看,想看多久就看多久!”

小女孩跑过去了,她妈一把拉过她,面对着大汗淋漓举着相机的孩子爸:“看爸爸!笑!多照几张!”本来还是一脸不耐烦的孩子妈霎那间对着镜头笑魇如花。照完后,她似乎忘记了,让孩子再去看看顶上的雕花,更别说让孩子爸拍一张雕栏了。

她搂着女儿边走边不断启发:“巴黎圣母院,咱们亲眼见了哦。可以好好写篇作文了吧。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你以后不知道什么是哥特式建筑就想想巴黎圣母院的样子,就记住了吧。它还是名著的书名,对不对啊?这本书是谁写的啊?是雨果还是巴尔扎克啊?… 你作文开头怎么写啊?…”

随着他们走远,声音变得断断续续,和孩子妈滔滔不绝的兴奋相比,孩子恹恹的沉默着。本来是那么费心想教育好孩子的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多给孩子点空间和时间,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看巴黎,用自己的语言述说巴黎呢?难道非要千篇一律的写:“爸爸妈妈带我去巴黎看到了雨果小说里的巴黎圣母院,她很美丽,是哥特式建筑…我很感谢爸爸妈妈不辞辛劳带我游欧洲,给我一个有意义的暑假。”

我很好奇孩子看到的那个雕花纹路是什么?我很想读到她用自己的孩子话描述那朵雕花。

▋中国孩子“笨拙”的权利被剥夺了

我曾分享过系列关于荷兰人家庭教育的案例文章 。比起同龄的中国孩子,荷兰孩子要显得笨拙和幼稚多了。但是他们有孩子的样子,他们说孩子的话,最重要的,他们有孩子该有的松弛和快乐。

上周先生的表妹生日,她家里也有个7岁的儿子给妈妈生日祝福和礼物。他写:“妈妈,我爱你,最最爱你。你的腿很长很漂亮。爸爸和我祝你生日快乐!”他自己动手做了“帮妈妈礼券”的纸条,一共12张,妈妈要是累了闷了可以撕下一张让儿子或老公履行纸条上的事。比如:“帮妈妈洗车”,“给妈妈揉肩垂腿十五分钟”,“给妈妈唱歌”,“和爸爸一起逗妈妈开心,要让妈妈笑一个小时”,“给妈妈采一束花,插在妈妈床头”…很多字他不会写,是用画的。全是生活中出力就能做到的小事,没有什么金钱的概念,那么孩子气可是那么有爱。从这个孩子身上,没人觉得爱是件很遥远很沉重很大压力的事,我们可以不知不觉地相信爱和亲情是一种笃定的存在,只要我们用心,一切自然而然的都在那里。

昨天荷兰邻居6岁的儿子,还举着手对我说:“我是有5根手指啊,可为什么要是我认真数,我就只有4根了呢?我不敢数了,只要数,我就要少跟指头。”

我说:“你数给我看,怎么会少呢?”

他扳着手,仔细地数:“0,1,2,3,4。这不是4根吗?”

我边笑边给他解释:“0不能算,0是代表不存在的东西。指头是实在的,要从1开始数。”

他又数:“1,2,3,4,5!”然后开心的笑了:“太好了,我总算又有5根手指了。”

正说着,我们的电梯到了底楼,在欧洲和英国底楼(ground floor)是从0开始算的,在我俩结结实实的踏在底楼的地上时,孩子又困惑了:“蔻蔻,你说0是不存在的。那你说我们现在是在几楼?”

好问题!虽然我肯定少不了笑着作一番解释,但交流是真实而开心的。

能不能就让孩子自由放松的说“孩子话”呢?这些话,不大,不空,不长,不远,但它会让你笑,让你暖,让你思考,让你通向那个小小的内心,看到里面最珍贵的喜怒哀乐,然后和他一起成长。他可以慢一点,也可以笨一点,但是他可以以他的节奏和方式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就算她不知道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可她会说起在那个夏天的巴黎,他的父母陪她驻足静静注视那一片精美却不知其名的雕栏塑像,那抹记忆里永远温暖的欧洲艳阳。这样,有什么不好呢?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教育分享”,精致育儿资讯不容错过。

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民生为大”的重庆答卷

来源:4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国军 张桂林 周凯 田金文

这是2024年3月25日拍摄的重庆城市景象。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行走在山城重庆,不仅有两江环绕交汇的澎湃、轻轨穿楼而过的奇景,透过大街小巷、百姓生活的不同“窗口”观察,“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理念无处不在。

看力度,从老旧小区改造,到扩就业促增收,以每年更新的15件重点民生实事为引领,全力提升“惠民有感”含金量。

看精度,从增加教育、医疗资源供给,到关爱“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在问计不同群体、细化民生举措的过程中,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清晨,菜农乘坐被称为“背篓专线”的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前往重庆城区的菜市场售卖农产品(2024年3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看温度,从“背篓专线”“扁担轮渡”,到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于衣食住行细微处,持续增强公共服务的普惠度、包容性。

“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征程中,山城重庆突出“民呼我为”,聚焦“急难愁盼”,努力把惠民生、顺民意、暖民心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奋力交出一份高分民生答卷!

4月19日,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居民(右)来到“小黄皮鞋匠”修鞋。

惠民生的力度:接续办好民生实事

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创意十足的街边景观与乡愁浓郁的老式建筑巧妙融合,清新文艺的特色小店与配套齐全的服务设施相得益彰,熙攘的游客、忙碌的创业者、闲适的居民各有所乐,让这里充满烟火气和幸福感。

两年多前,民主村社区还是另一番景象:100多栋老居民楼中最长房龄超过70年,年久失修、环境脏乱,与周边商圈格格不入,群众怨言多,不少居民搬走了。

变化源自重庆近年来大力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这一重点民生实事——既改“面子”又改“里子”,着力盘活资源注入新产业、引入新主体,增强老旧小区活力和宜居度。

4月19日,居民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食堂用餐。曹鸣鸥摄

2023年4月,改造一新的民主村蝶变成了“居民新家园、商圈新纽带、创业新天地”,源源不断的游客慕名前来打卡。

在新建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书法班、绘画班、合唱队等兴趣小组,让老居民生活丰富多彩。“现在不仅是舍不得走,好多搬离了的老同事又回来了。现在社区漂亮又方便,我们排练的节目经常在小广场展示,很多游客给我们点赞,大家都很高兴。”78岁的居民逢初处说。

4月16日,消费者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一茶饮店休闲。周邦静摄

民生为大,体现在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来,重庆市每年接续办好15件重点民生实事,既有群众最关心的就业医疗教育等问题,也有城市品质提升、保障地下空间安全等群众身边事,尽心尽力把老百姓身边的一件件大事小情解决好,以此撬动更多资源投入到民生领域。

4月16日,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居民在排练歌舞。周邦静摄

公园是群众休闲的重要的公共空间,作为山城,重庆在公园建设上面临空间小、用地缺等问题,怎么办?近年来重庆市充分利用废弃地、边角地等区域,在社区、学校、公共交通站点等周边建设“口袋”公园,让更多市民能够“推门见绿,移步入园,转角见美”。

2月25日拍摄的重庆两江新区木桃路社区公园景象(无人机照片)。汪彦彤摄

阳春三月、百花争艳,两江新区木桃路社区公园因靠近铁路,形成了“开往春天的列车”的独特景观,引来不少市民拍照。“过去这里是个建筑弃渣场,社区周边没有休闲的地方。经改造变成了高低错落的山地公园,儿童乐园、健身步道、饮水等设施都有,我们现在散步健身有了好地方。”住在附近的邹女士满意地说。

重庆市城市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见缝插绿”、文脉传承、功能植入等方式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优先选址在公园绿化活动场地覆盖不足的区域,同时注重人文关怀,着力为老年人和儿童提供舒适安全、有乐趣的活动场所。

2024年,重庆市建成100个“口袋”公园、10座体育公园,完成100座公园适老化、适儿化改造。今年,重庆市还将建设100个口袋公园和10座体育公园。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重庆作为大城大乡并存的直辖市,如何让进城务工者等重点群体充分就业?

2月14日拍摄的重庆市江北区春风行动鱼嘴现场招聘会现场。江北区委宣传部供图

江北区鱼嘴镇的工业园区聚集了大量制造业企业。针对部分制造业企业招工用工短期灵活、公租房小区住户多为产业工人的特点,江北区将鱼嘴镇零工市场设在公租房小区门口,促进劳务供需无缝对接。

不久前,鱼嘴镇棠富园公租房小区的居民王含就通过零工市场找到了工作。她告诉记者:“我是去年3月从外地辞去工作返乡的,之前也在网上投过简历,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看到小区门口的零工市场,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登记了相关信息,结果很快就收到了一家企业的入职通知。”

2月14日拍摄的重庆市江北区春风行动鱼嘴现场招聘会现场(无人机照片)。江北区委宣传部供图

鱼嘴镇零工市场负责人介绍,零工市场一方面走访摸排企业用工需求,一方面调动社区、物业及网格员力量,收集居民就业需求,推动劳务供需信息由“散”到“聚”。2023年,江北区将零工市场建设作为促进灵活就业的新路径,已建立3个区级零工市场、127个零工就业站点,累计提供服务3.8万余人次,实现就业9000余人。

一组数据彰显了重庆民生保障的力度:2024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620个,加装电梯1400余部,完成城市危旧房改造7043户;城镇新增就业71.9万人,新增留渝来渝青年34.5万人,95万低保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新增公办园托位1.6万个、基础教育学位8.4万个、护理型养老床位1.3万张,建成山城步道90公里、山城绿道157公里……

解民忧的精度:靶向破解“急难愁盼”

民生工作怎么干、干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只有听民声、问民计、顺民意,民生实事才能办到群众心坎上。

如何把社区改造好、管理好?民主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伍成莉感慨:用好“民主”这把钥匙,解锁“民生为大”这张答卷。

“我们建立了社区党委、社会单位和组织、物业公司、居民和商户‘四方议事’机制,累计召开30余场次议事会,收集居民更新改造意见建议400余条,尽力让每一件事都得到群众认可。”伍成莉说。

过去的民主村社区,有一批补鞋、剪发、修理等手艺人,为大家提供各种服务,后来随着城市建设变迁,成为流动摊贩,带来占道经营、阻碍交通等难题,怎么管理?

民主村社区党委、九龙坡区城市管理部门与居民们多次协商,认为这些手艺人在民主村待了半辈子又提供了民生服务,不应该离开。于是决定在社区一处空地建设“惠民巧匠坊”,提供固定摊位让他们合法规范经营。如今“小黄皮鞋匠”“张三剪发”等摊位成了民主村的特色风景,这些手艺人们还时常开展志愿服务参与社区共治。

民生为大,群众急难愁盼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党委政府工作的大事,需要精准发力、靶向施策。

2月21日,重庆市丰都县包鸾镇“鸾妈妈”青少年家庭教育互助会志愿者在辅导孩子制作钻石画。丰都县委宣传部提供。

在重庆三峡库区腹地的大山深处,丰都县包鸾镇“鸾妈妈”青少年家庭教育互助会的兴趣课堂,每个周末如期举行。绘画、趣味游戏、户外运动等丰富活动受到239名参会孩子的欢迎。

“以前没有家教互助会的时候,周末做完作业没什么事情做,感觉很孤单。现在这里的活动可好玩了,还有很多小伙伴,我特别喜欢这里。”13岁的玲玲说。

玲玲在包鸾镇中心小学校读六年级,父母在外务工,平时主要由外婆照顾。包鸾镇家教互助会志愿者郎艳介绍,家教互助会除了开设孩子喜欢的各种兴趣课程,还会把孩子在互助会的上课照片和成长情况发到家长群,并定期举办家长家庭教育能力提升班。很多在外务工的家长在群中留言说,有了家教互助会,再也不用担心孩子假期没有去处、没人照看了。

作为劳务输出大县,丰都县85万户籍人口中近27.5万人外出务工,像玲玲这样的留守儿童有9400多人,成为外出务工父母的牵挂。

为让在家孩子舒心、在外家长放心,自2022年起,丰都县探索建立覆盖全县的“青少年家庭教育互助会”,将在家家长、学校老师、志愿者等组织起来,通过互帮互助为留守儿童、缺少照料的儿童等未成年人群体构筑一个“新家”,补齐家庭教育短板。

目前,丰都县已成立“青少年家庭教育互助会”县级联合会1个、乡镇(街道)及城市社区互助会41个,入会家长会员1.02万名,吸引9000多名儿童参会,其中留守儿童7300多人。

不止是家庭教育,在重庆,市、区县两级政府已连续多年将关爱青少年列入重点民生实事,持续在中小学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施“童心相伴”困境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项目。截至去年底,建成中小学生心理辅导室4030个,“童心相伴”项目惠及16万儿童……

青年是一座城市的活力之源。来到一座城市就业创业,租房难、租房贵是很多青年人、新市民面临的首要难题。

“这里有健身房、书吧等公区,房间家具齐全,可以拎包入住,门口又有轻轨站,每月租金也比周边同类型房屋便宜三四百元,看了之后很快就签约入住了。”在九龙坡区重庆佳寓华成路店,租户张雪飞满意地对记者说。

张雪飞是某高校博士生,去年底从国外交流回国,正当他为租不到合适的房子而发愁时,刚投用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佳寓华成路店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佳寓华成路店原本是一栋闲置几年的商品房。去年3月,重庆嘉寓房屋租赁有限责任公司收购该栋商品房,将其改造成了104套保障性租赁住房。

“除了配套好、交通便利外,保障性租赁住房租金低于周边同品质房屋,此外我们还针对青年人、高校毕业生等主要客户群体特点,推出了免押金、搬家补贴等优惠政策,去年10月底开业到现在入住率87%。”佳寓华成路店店长马文郡说。

以优先盘活存量土地和房屋为主、适当新建为辅的思路,重庆市累计筹集约29.1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让约39万名新市民、青年人住得安、留得下。

建成投用158个“劳动者港湾”示范点,为近200万户外劳动者提供“歇脚地”;建成“渝康家园”1800余个,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社区康复服务;建成老年食堂1695家,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113个……

此心安处是吾乡,民生的背后是民心。从稚子幼童到耄耋老人,努力精准满足不同群体的民生诉求,尽力让每一颗心灵都有所归属,是重庆这座超大城市构建全龄友好社会的目标和追求。

市民在重庆市江北区新民乐安心菜场“农民背篼菜区”选购农产品(2024年3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暖民心的温度:宜居生活可感可触

既装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扁担挑”,上班的市民和进城的农民在同一趟列车里相互礼让、彼此尊重——这是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上的日常场景。

渝北区石船镇的菜农们过去在镇上卖菜,镇上人少,菜卖得慢,菜价也低。轨道交通4号线开通后,菜农们发现,市区的菜价高一点,便背着背篓或肩挑竹筐,坐上地铁进城卖菜。

而市民和站点工作人员并未抵触。市民们表示理解,工作人员还优化安检措施、加强线路引导,让菜农们有序进站。渐渐地,坐地铁去市区卖菜的菜农越来越多,这条地铁就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背篓专线”。

为了方便菜农出行,相关部门在4号线石船站拓宽了便民梯道、加装了太阳能路灯。重庆市还专门设置“防空洞背篓菜市场”,每个周六给菜农们提供固定摊位。“坐4号线进城很方便,一筐菜比在镇上能多卖近百元呢。”石船镇重桥村菜农范婆婆说。

细节之处彰显民生保障的温度。一件件温暖人心的小事,汇聚成了民生为大的“巨流”。

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四座山脉纵贯全城,山城、江城的地貌让重庆道路复杂、部分区域道路狭窄,群众出行常常要爬坡上坎,如何提升交通的通达性和便利性?

修建楼梯、电梯连接主干道,优化通道线路减少绕行时间,重庆对数十个中心城区轨道站点步行便捷性进行提升改造,让群众乘坐轨道交通省时省力;推出针对老年人赶场的专线公交、通过微信小程序预约的“响应公交”、直接开进社区或医院的“小巷公交”……特色公交服务畅通城市交通微循环。

北碚区市民秦世春说:“原来我们小区附近不好打车,也不方便坐公交车。步行至最近的公交车站需要10多分钟。有了3561路‘响应公交’之后,我们在小区门口就可以坐上公交车,大家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统筹高效利用各类资源,以高质量的民生建设,为群众营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消费者在重庆市江北区大石坝街道忠恕沱社区一饮品店外休闲、聊天(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走进大石坝街道忠恕沱社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社区展现在眼前——曾经略显破旧的街道如今整洁有序,翻新的居民楼外墙色彩温馨;街角的小花园里,绿植繁茂,老人们悠闲地晒着太阳,孩子们嬉笑玩耍;崭新的社区服务中心人来人往,各类便民服务和文化活动在这里热闹开展。

作为首批“重庆市优质15分钟便民生活圈”,忠恕沱社区居民们步行15分钟内,就能满足购物、就医、教育、休闲娱乐等各种生活需求。但谁能想到,这个社区几年前还是个场地狭小、配套不足的老旧社区。

居民和小朋友在重庆市江北区大石坝街道忠恕沱社区的一口袋公园休闲、玩耍(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从不便到便民的“秘诀”,在于江北区将“高品质生活服务圈”与城市更新、民生建设深度融合,因地制宜为忠恕沱社区规划了“商业综合片区”“教育医养片区”“特色文旅片区”——社区联动周边商圈,积极引入各类商家,丰富商业业态;与附近医院合作,提升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健康理疗、日间照料、养老助餐等功能;挖掘社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将老厂房改造成特色咖啡馆。

年近70岁的社区居民李训说,以前社区虽在中心城区,但道路不畅、设施老旧、空间不足,生活并不方便,“如今,社区漂亮了,周边商场、医院、学校等啥都有,我现在主要任务就是养好身体、享受晚年生活”。

夜幕下的山水之城重庆灯火璀璨、景色迷人(2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今年,重庆市计划出台“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规划导则、建设指南,建成14个宜居宜业、便捷和谐的高品质生活圈,启动50个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试点,建设“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20个,建成公共文化新空间70个。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在重庆,党委政府正持续用更多的财力物力保障民生、以更精准更细致的举措改善民生,一件件民生实事,凝聚成一本本滚烫的民生账本,描绘出一幅幅暖心的民生图景,让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为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