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更新日期:2025-07-13 22: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竺可桢的读后感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了解竺可桢的生平和成就": - 在写作之前,确保你充分了解了竺可桢的生平、学术成就以及他在中国科技史上的地位。
2. "明确读后感的主题": - 确定你的读后感想要传达的核心观点或感受。是竺可桢的成就激励了你,还是他的精神品质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3.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竺可桢的生平或你阅读的材料,并点明你的读后感主题。 - "主体":详细阐述竺可桢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他的学术贡献、人格魅力、生活态度等。 - "结尾":总结你的感受,并展望竺可桢的精神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4. "论述逻辑": - 保持论述的条理性和逻辑性,避免杂乱无章。 - 使用具体的例子或事实来支持你的观点。
5.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生动、流畅的语言。 - 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保持书面语的规范。
6. "个人观点与情感": - 表达你个人的观点和情感,使读后感更具个人色彩。
中国的历史学研究,长期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
要么是醉心于研究各种阴谋诡计,这个研究方式,直到现在都很流行,当前网络上对《资治通鉴》最火的解读,就是那个帖子《残阳如血,照在阴谋家的刀上》。
要么是醉心于研究帝王将相的各种桃色绯闻和奇闻异事。哪怕是乡间小民,谈起这些八卦都一个个眉飞色舞,仿佛自己亲眼所见。
没有系统的研究工具,这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通病,不仅仅存在于历史学中,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所以尽管我们的各种技术领先世界几千年,但是严格来说,我们只有工匠,没有科学家。
直到近代以来,经过各路历史学大家的努力,各种研究工具才被渐渐引入,其中就包括气象学。
比如历史学上曾有一个著名的疑问,为什么我们不能越过长城,控制少数民族的土地,彻底消灭北方的隐患?要知道,在我们国力最强盛时期,军事上是有这个能力的。
很多人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分析。但是气象学家就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那就是400毫米降水线。
汉族是农耕民族,而只有年降水量达到400毫米的时候,还能养活农作物,没有这个降水量,根本就无法耕作土地。所以农耕民族就算占领了草原也没有用。用这个理论来看长城,可以发现长城与400毫米降水线惊人的吻合。
气象历史学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而这其中,把气象学和历史学结合的最好的。就是著名科学家竺可桢。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1972年发表了他那篇跨时代的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就可以发现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大事情,特别是和北方草原的历史纷争背后的秘密。
竺可桢的论文以冬季的温度为基准,把中国五千年分为八个时期,分别是四个温暖期,四个寒冷期。
第一个温暖期是新时期时代到夏商时期。这个划分已经得到了历史的证明,我们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发现,商王武丁曾经在河南猎获过一头大象。我们知道大象是热带动物,这说明当时河南的气候是非常温暖的。河南的简称是豫。大家可以发现,右边就是一头大象。
第一个寒冷期在西周时期,根据历史的记载,当时的长江流域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开始结冰。根据现有史书的记载“周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可见当时天气的寒冷。
第二个温暖期是春秋战国、秦朝和西汉。这段时间的史料就更加丰富了,司马迁的《史记》上说“蜀汉江陵千亩橘,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但是在现代,橘树,漆树和桑麻都是无法在这些地方存活的。这证明当时的气候确实非常的高。
第二个寒冷期是东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候,我们从陈寿的《三国志》里可以看到,曹操在铜雀台种橘树,已经只能开花而不能结果了。但是在西汉的时候,就连蜀汉都是可以种橘树结果的。而且史书还记载了魏军的一次军事行动,因为淮河结冰而不得不退兵。
第三个温暖期是隋唐时期。这个时候的气候又开始变暖了。暖到什么程度呢,扬州出现了双季稻,长安城多年不下雪。由于气候比较宜人,加上连续遇上励精图治的皇帝,出现了历史上最著名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第三个寒冷时期大致从安史之乱的时候开始。北方开始变得比较寒冷,干燥和少雨。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加上地方节度使的反复叛乱,终于彻底摧毁了强大的唐王朝。
第四个寒冷时期相信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明末的小冰河时期,这次气候变化之剧烈,绝对是500年来所仅见。连续17年的旱灾,彻底摧毁了西北地区的农业,导致了陕西农民大起义。
西方国家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现代工业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了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全球变暖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所以要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问题是,控制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工业的发展就会受到重大影响,发达国家早就完成了产业升级,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占比很大,不需要重工业了。可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如果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的势头就一定会被打断。
西方国家的这个全球变暖是由温室气体引起的理论看似很有道理。实际上,在竺可桢的这篇论文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中国有历史可考的五千年,发生了四次气候变暖,四次气候变寒冷。最温暖的时候,甚至在河南都出现了热带才有的动物大象。难道新时期时代和夏商时期也有温室气体的排放?
气候变迁与中华国运 ¥42.8 购买最寒冷的时候,连广西和广东都连年的下大雪,难道是因为古人停止了排放温室气体?
通过竺可桢的论文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地球,至少是中国疆域范围内,一段时间会变暖,一段时间会变冷。而那个时候,哪里会有温室气体呢?
很明显,现在地球就处在变暖的一个周期,而所谓的西方气候学家,就是通过这种自然现象,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打击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mp.toutiao.com/mp/agw/mass_profit/pc_product_promotions_js?item_id=6849190747560739336"></script>来源:人民日报
《百位著名科学家入党志愿书》: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编;科学出版社出版。
制图:赵偲汝,图片来源:影像中国
科学家入党志愿书选摘
钱学森(“两弹一星”元勋):
我回国近三年来受到党的教育……使我体会到党的伟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目标的伟大,我愿为这一目标奋斗并忠诚于党的事业。
汪猷(化学家):
革命没有单干的,必须参加组织,争取入党,争取成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努力争取成为党在科学研究事业中的先锋。
竺可桢(气象气候学家、地理学家):
自己认为学习还不够努力,而进步也很缓慢,但对于党的认识也加深了一点,虽是年岁已是七十多了,但自己认为尚能受得起更严格的训练,以期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童第周(生物学家):
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我还想在有生之年,为国家为人民做些工作。因此本着做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思想,希望能参加党。在党的直接指导下学习和进行工作,所以再次请求入党。
严济慈(物理学家):
我虽已年逾古稀,但是我没有迟暮之感。我争取要做一个共产党员,求得光荣的归宿。
郑哲敏(力学家):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清除了旧中国的污泥浊水,工农业发展了,许多过去靠进口的东西,现在自己能够生产了,这一切使共产党在自己的心目中威信大增,并深深感到党说话是算数的,是真心为人民的利益奋斗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十大上指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伟大精神造就伟大事业。老一辈科学家们用毕生的坚定信念和不懈的奋斗精神,书写了新中国科技事业气势恢宏的篇章,为后辈树立了榜样和标杆。
入党志愿书是申请人向党组织表达入党愿望的庄严承诺,表露了每一位申请人的追求和心迹。《百位著名科学家入党志愿书》真实呈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写下的庄重誓言,并结合人物生平简介,生动展现了他们践行入党诺言、勇担历史重任、矢志拼搏奋斗,为祖国科技事业树立起一座座丰碑的感人事迹与不朽功绩。
百位科学家中,既有竺可桢、严济慈、童第周等新中国各学科领域的奠基人,也有林同骥、师昌绪、潘厚任等关键技术攻关的领路人;既有钱学森、钱三强、王大珩等彪炳史册的“两弹一星”元勋,也有顾震潮、陈星旦、邹世昌等为国防事业隐姓埋名的幕后英雄;既有顾知微、张广厚、孙汉董等为基础前沿研究坐得住冷板凳的“隐士”,也有龚祖同、黄耀曾、王守武等响应祖国“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而辗转不同领域的“战士”……他们从一心治研的知识分子,最终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对党由陌生、了解到接纳、笃信,并为党和国家事业奋斗终身的转变?从本书中每一位老科学家入党志愿书饱蘸激情的笔触中,读者应该能够寻找到答案。
加入中国共产党,就像点亮了信仰的明灯,使科学家们找到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奋斗目标。在百业待兴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科学研究,困难重重,但老一辈科学家“把对党的信仰当做自己一生支点”,将自己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工作中。他们为了祖国需要,放弃原本优渥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不顾家庭和身体,“一片孤忠千里志,雄关要隘任驱驰”;他们在名利面前心怀淡泊,志存高远,正如他们所说:“最安慰的是我奉献了”。
加入中国共产党,就像擎起了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使科学家们在面对任何困难和考验时都永不言弃、百折不回。无论身处何等际遇,老一辈党员科学家们永远把党、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及至“一息尚存、此志不移”。在他们开辟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字典中没有“退让”,只有“和时间赛跑,要追赶才行”;他们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没有抱怨,只有“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坚持原则,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他们的内心没有安逸,只有“有志愿参驰,为祖国振兴”。
加入中国共产党,就像注入了强大的创新动力,老一辈科学家们在科研攻关中身先士卒,不觉“其中之苦”,反而“甘之如饴”;他们不计生命短长,“把滴水半生献给党和科学事业”,但求“为党多做工作、和我们党共命运,增加党一点点力量”。凭着对党的赤胆忠心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他们开创了中国现代物理、基因技术、有机合成、计算数学等基础研究的先河,突破了新材料、激光器、计算机、新一代能源等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了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卡脖子”难题,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青藏铁路等重大科技成就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重温初心使命是为了开创更美好的未来。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百位著名科学家入党志愿书》,用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彰显中国科学家们不惧艰难险阻、勇担历史使命的优秀品格和优良传统。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将鼓舞广大科技工作者砥砺奋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钟 轲)
《人民日报》(2022年03月29日第20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