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怎么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演讲稿》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13 14:49

怎么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演讲稿》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一篇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演讲稿,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和目标受众: - 明确演讲的主题,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核心。 - 了解目标受众,如学生、公务员、企业员工等,以便调整演讲内容和风格。
2. 结构安排: - 开头:简洁明了地引入主题,引起听众兴趣,可以引用相关名言、故事或数据。 - 主体:分几个部分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现状、挑战和对策。 -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呼吁或展望。
3. 内容要点: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重要性。 - 现状分析:总结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 对策建议: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展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果和经验。
4. 语言表达: - 逻辑清晰,条理分明,避免冗长和重复。 -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增强演讲的感染力。 - 注意语气和语速,使演讲更具亲和力。
5. 视觉效果: - 使用图表、图片等视觉元素,使演讲内容更加直观易懂。 - 设计

宣讲家文稿:决胜全面小康 创造新的辉煌



一、全面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一)伟大民族,伟大梦想

在《诗经·大雅·民劳》里曾经提出“小康”这一概念,“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提出了“小康”,把小康作为一个理想的社会来描绘,向往那样一个美好社会。《诗经》里面的“小康”强调的是安宁和稳定。

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有哪些区别?西汉《礼记》里对小康社会作了比较系统的阐发,认为它是通向大同社会的一个阶段。小康社会是“天下为家”,大同社会是“天下为公”;小康社会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同社会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超越以自我为中心,“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也是孔子首先提出的理想社会。

杜甫有一首描写开元盛世的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诗中描绘了一幅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的景象。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国家人口达到8000万人,商业发达,对外贸易活跃,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但好景不长,在宋璟、姚崇以后出现了几个奸相,如李林甫、杨国忠,玄宗末年爆发了安史之乱。

“小康”思想影响深远。后唐明宗李嗣源在位八年,整顿吏治,废除苛捐,减轻赋税,恢复农业生产,使得农业生产凋敝的局面有所改观,是五代少有的“小康”之世。《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四年》记载,“在位年谷屡丰,兵革罕用,校于五代,粗为小康。”

明成祖朱棣是第一个提出“斯民小康,朕方与民同乐”的统治者。他认为,“衣食有余,家给人足”是天下治平的根本。

很多政治家也把“小康”作为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如康有为,他在《大同书》中提出“三世”,即:“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升平世”指的就是小康社会,“太平世”指的是大同社会。

孙中山先生在题为《三民主义》的著名演说中谈到,“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

(二)奋发图强,斗争不息

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这些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只是昙花一现。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小康”这个伟大梦想一直都不能真正实现,对广大老百姓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都表达了一种对小康社会的向往。比如,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等贵贱、均贫富”;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均田免粮”;清朝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天下一家,同享太平”“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三)千年梦想难于实现的原因

1. 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古代封建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而农业文明是靠天吃饭的。靠天吃饭就难免会遇到天灾,不是大旱就是大涝,很难一直都是风调雨顺。那时候不像现在有杂交水稻,有化肥、农药,每亩的产量很低。而中国人口比较多,人多地少,特别是由于地租与税收都很重,农民即使在丰收之年也很难解决温饱问题。

2. 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影响

封建社会由于广大农民没有土地,租种地主的土地要交地租和很多的税,即使在丰年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谓的民本思想,也很难贯彻落实,因为统治者把人民当成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人民不是国家的主人。此外,封建王朝还存在历史周期律现象,统治者在王朝建立之初还能励精图治,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但渐渐地就开始贪图享乐,横征暴敛,最后导致农民起义。这样周而复始。在历史周期律的作用下,广大人民很难实现小康。

3.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入侵、掠夺

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对中国进行掠夺,广大人民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数仁人志士想改变这种局面,进行资产阶级改良、共和立宪、辛亥革命,但都以失败告终。要实现小康,就必须走一条新路,那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作者:陈志刚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独家文稿 《陈志刚:决胜全面小康 创造新的辉煌》

点击“了解更多”查看完整文稿

宣讲家文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


大家好,今天我的发言题目叫做“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这个话题分三个部分:第一,2021年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将全面转向乡村振兴,这是党中央的部署;第二,扶贫工作的阶段性任务、完成情况;第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主要谈一下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些政策方面的看法和认识。

一、2021年“三农”工作重心将全面转向乡村振兴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所以,2020年是很重要的一年,特别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情况,世界经济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在此情况之下,我们需要把握好发展时机,克服疫情和经济下滑带来的困难。

2020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现场会上指出,明年“三农”工作重心将全面转向乡村振兴,要对标国家现代化目标认真谋划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任务举措,抓紧研究制定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要以消除绝对贫困为新起点,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交接好,确保平滑过渡。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借鉴脱贫攻坚经验,建立健全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推动脱贫摘帽地区走向全面振兴、共同富裕。这是明确了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移工作的要求。因为脱贫攻坚或者消除绝对贫困,与乡村振兴战略有着密切联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消除绝对贫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基本前提。也可以说,摆脱绝对贫困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一个必要条件。

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家要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因此,要提高对做好扶贫开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把扶贫开发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之间的关系讲得非常清楚。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党的十八大以后,我第二次到地方调研,就到了河北阜平县,后来又去了不少贫困地区。我到这些地方调研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不了解农村,不了解贫困地区,不了解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就不会真正了解中国,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国,更不可能治理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将了解农村、贫困地区、贫困农民与懂得中国、治理好中国的关系讲得非常清楚。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农村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有一点必须指出并加以强调,就是要保持农业稳定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人口脱贫与农民收入增长直接相关。如果农民收入降低,就可能导致已经脱贫的人口重新返贫,甚至可能造成新的贫困人口。所以,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把增加农民收入与脱贫以及脱贫人口返贫的关系讲得也非常清楚了。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我们的目标是要在中国广大地区消除绝对贫困。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后,在实践上、理论上、政策上等方方面面已经推开,但是要实现乡村振兴,如中央文件所讲,摆脱贫困是一个必要条件,也是一个前提。所以,2021年把“三农”工作重心全面转向的前提是什么?要确保脱贫攻坚圆满收官,要消除绝对贫困。

作者: 徐小青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独家文稿 《徐小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

点击“了解更多”查看完整文稿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为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