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写一篇《生活数学读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13 14:11

写一篇《生活数学读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生活数学》读后感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自己的读后感要围绕《生活数学》这本书的哪个方面展开,例如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作者的观点、自己的感悟等。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生活数学》这本书,包括作者、出版时间、主要内容等,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 正文:结合书中内容,分析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思考和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b. 作者的观点:分析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观点,如数学教育的理念、方法等,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c. 自己的感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谈谈阅读这本书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并提出对未来的展望。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 使用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口语化、模糊不清的表达。 - 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使文章结构紧凑,条理清晰。 -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4. 观点鲜明: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堂数学课中的“化错三问”

一次,我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华应龙六年级圆的面积练习课——《买披萨的故事》。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经历思考、计算、比较、验证、解释“8寸披萨加上4寸披萨比12寸披萨小”,经历“化错化人”的学科育人过程。全课以“真的吗”“为什么”“还能怎么样”三个问题,教师点拨追问,启迪智慧。

对话,从生活走向数学。现实生活多彩且复杂,有大量的数学问题和教育资源。华应龙积极开发教学资源,以现实购物情境为切入点,引领学生从生活走向数学。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素材供学生学习,使学生的课堂生活与实际生活状态相一致。“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种子。”华应龙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即探究未知事物的强烈兴趣以及在探究中所获得的喜悦,他把儿童看作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平等、尊重地与学生对话,启发学生从数学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你有什么疑问?有什么发现?还能发现什么?在一步步启发追问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深入问题情境主动探究的“当局者”,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在华应龙的鼓励下,学生提出了“8寸的披萨和4寸的披萨加起来为什么小于12寸的披萨”“后来老板又给2个8寸的披萨,2个8寸的披萨是不是就等于12寸的披萨”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化错,从误解走向理解。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学生通过“计算、画图、模型构建”等方法自由表达对“8寸的披萨和4寸的披萨加起来为什么小于12寸的披萨”这一问题的理解。华应龙设身处地启发学生的数学理解,而不只是简单地评定学生的解题步骤,通过多种可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并讨论每一种方法的优点与不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有关“圆的面积”的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支持学生的数学理解及程序流程,关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在讨论中提供与他人分享的机会,师生形成一个“数学交流学习共同体”。《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课堂中的数学》一书中描述了“数学交流学习共同体”的四种水平,水平四叫“数学交流”,在这个水平,学生共同承担与教师交流的责任,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提问并帮助其他学生。华应龙常说:“让错误多飞一会儿”“牵手差错思且行,前方自有新风景”。如果错误悄悄出现了,教师让学生想象一张图或实际画一张图,这样多数错误就由学生自我纠正了。而让学生的思维看得见摸得着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借助几何直观,画图可以为教师提供走进学生思维的窗口,提供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沿着一条学习途径实现有效率地解决问题的信息。教学中,从一维图到二维图,简单明了地解释了,为中学学习完全平方公式打下基础;从关注答案的对与错到错误答案的自主修正,从哪错了、为什么错并改正它,学生的元认知机能提高了,学会了提出问题、批判性思考、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理解他人的看法……从误解走向理解,从化错到化人,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学科要求,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从封闭走向开放。当前,课改进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期。华应龙的课不避讳出现差错,相反由于错误而精彩,教师和学生正确面对这些差错,从差错中悟出道理,有所收获。华应龙说:“差错的价值并不在于差错本身,而在于师生从中获得新的启迪。”启迪何来?来自于思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哲学思考,将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弄清楚事物的含义,丰富学生的数学情感体验。从“圆的面积大小问题”到“披萨是有厚度的圆柱体积大小”,再到“喜欢吃披萨的翻边周长问题”又回到“面积或体积问题”,教师设计巧妙,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题一得。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封闭的领域,应该从封闭走向开放;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有缜密、灵活地处理事情的能力,有自我评估、解释和评判的能力、更有举一反三、认知迁移的能力。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学生的学习应置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中,着眼营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氛围,实现教育和文化的最终目标。

(作者单位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中国教师报》2020年05月13日第5版

作者:游小云

《奇妙的数学文化》读后感 | 第四届数学文化征文

本文为“2022年第四届数学文化征文活动


《奇妙的数学文化》读后感

作者 : 黄梓洵

作品编号:062


每逢寒暑假,数学老师必定会推荐一本数学素养书——《奇妙的数学文化》。这套系列书以小故事的形式让我们在一个个数学知识中遨游,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完美结合在一起,让人爱不释手。

今年九月份我即将迈入六年级,爸爸给我买的六上书籍,里面的《巧分遗产》、《丢番图的墓碑》……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特别是《比萨中的数学问题》一文中,作者以一对朋友买比萨的故事背景,引入圆的面积与直径的关系,告诉我们2个6寸的比萨≠12寸的比萨,比较圆的面积时不能只比较半径。同时拓展出“Pizza”这个单词的来历:设比萨体积为V,半径为z,厚度为a,可得V=Pi (π)×z×z×a (即Pizza) 这也是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作者将枯燥的数学公式带入到日常生活中,让我理解起来很简单轻松。

书中不仅有生活中的数学故事,还有根据历史上科学家的故事改编的。


如《丢番图的墓碑》一文中,作者根据丢番图的墓志铭引出一道分数题(如图), 这道题就是典型的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它不仅让我们知道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又让我们了解丢番图的身世,通过富有逻辑的故事,将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简便的方程解法。让数学学习生动而有趣。

通过阅读《奇妙的数学文化》这套书,我明白了数学源自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要有善于观察,发现规律,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

已发文章>>

001 阅读《数学的故事》有感

002 我想和数学谈场恋爱

003 数学“化错”中的美

004 让数学思考成为数学课堂的主旋律

005 卢梭的“错”?

006 数学教学案例《找次品》

007 基于优化学生数学思维的高效课堂创建——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一课为例

008 从特殊到一般,引导数学思维

009 数学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研究

010 sin 震荡函数的图像分析

011 四阶幻方的“太极图”性质

012 无理数的定义和实数理论的建立

013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数学文化

014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学科的合作学习方式探究

015 中学数学德育渗透的方法与路径

016 《数学的力量》读后感

017 基于数学文化的单元统整教学设计——以“圆的认识与面积”教学为例

018 有助于数的理解的数字圈环

019 以折叠为例,探究生长型数学教学模式

020 我从事数学科普写作的经验与启示

021 在阅读中滋长智慧——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022 学习数学史 做数学的使者

023 开数学文化之窗 启数学文化魅力——阅读《美丽的数学》有感

024 “文学独白”——数学教学因你而精彩

025 如何用多面体三等分正方体

026 HPM视角下《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027 被误解的“勾股定理”

028 好玩的数学

029 帮小青蛙设计一个井

030 万物的基础——数学——读《从一到无穷大》有感

031 读《孙子算经》鸡兔同笼问题有感

032 HPM视角下高中数学多样化作业的设计

033 攀越高峰的领路人——数学文化

034 我的好兄弟:数学

035 细嗅数学文化之香

036 藤蔓的喜悦

037 物理力学中数学的影子

038 复数外传

039 函数的历史和发展

040 数学文化与我

041 数学之趣

042 探索数学知识背后的秘密

043 数学文化和我的数学学习

044 古代算数几何形体——阳马与鳖臑

045 数学文化与我的数学学习

046 我与数学文化

047 “形象”的数学

048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数学

049 从数学文化和个人影响的角度剖析对数的历史

050 论数学文化

051 我与数学文化

052 正弦定理的源起与应用

053 数学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054 给数字爱好者的1个全新的0至9数字思考挑战及应用问题

056 奇妙的规律

057 生活中的“家常便饭”——数的表示方法

058 读《黄东坡智慧大讲堂——带你发现数学之美》有感

059 通识教育视角下初中数学思维培养从直观向抽象过渡的研究

060 读《古今数学思想》有感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为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