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更新日期:2025-07-13 10:13
写作核心提示:
书名:《读书笔记之注意事项》
一、引言
读书笔记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对书中内容的整理、归纳和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撰写读书笔记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以确保笔记的质量和实用性。
二、注意事项
1. 明确笔记目的
在撰写读书笔记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笔记目的。是为了梳理思路、加深理解,还是为了记录重点、方便复习?明确目的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笔记。
2. 选择合适的工具
选择合适的笔记工具,如纸质笔记本、电子文档等。纸质笔记本便于随时翻阅,电子文档则便于存储和分享。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选择合适的工具。
3. 规划笔记结构
在开始笔记之前,先规划好笔记的结构。一般来说,读书笔记包括以下部分:
(1)书名、作者、出版信息
(2)主要内容概述
(3)重点内容摘录
(4)个人感悟和思考
(5)疑问和待解决的问题
4. 摘录重点内容
在阅读过程中,要关注书中的重点内容,如观点、论证、事例等。将这些内容摘录下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5. 做好笔记分类
将笔记内容按照不同的主题或类别进行分类,如理论、实践、感悟等。这样便于我们在后续的复习过程中查找和回顾。
6. 注重笔记的简洁性
在摘
作者:唐小林(诗评人)
在热闹非凡的当代诗坛,梁平的诗歌风格鲜明,极具辨识度。多年来,梁平对于自己的诗歌写作,有着极为清醒的自觉。从写诗之初,他就制定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特立独行的诗学观和美学标准,在诗歌这片荆棘丛生的土地上,经年累月地深耕细作,从而在其耳顺之年,迎来了一个令人可喜的、丰硕的收获季节。新近出版的《时间笔记》,可说是梁平最新的力作,也是诗人精心奉献给读者的精美佳酿。在该书的扉页上,梁平赫然写道:“写诗四十余年,唯一想做的事就是,拒绝肤浅和妖艳,把诗写进骨子里。”俄国著名诗人勃洛克说:“诗人的职责要求诗人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了揭开外部表面的覆盖,开掘精神的深处,诗人必须摈弃世俗世界的一切羁绊。”勃洛克在这里所说的“开掘精神的深处”,与梁平所说的“把诗写进骨子里”异曲同工,可说是中外诗人不期而遇的心灵相通和对诗歌艺术共同的发现。
《时间笔记》花城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
梁平把诗歌写得洒脱,犹如行云流水。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尤其需要诗人的才气和自由奔放的勇气。梁平的诗歌,不事雕琢,看似非常随意,但就是这样一种举重若轻的写作风格,却是在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才能达到的炉火纯青,并且典型地呈现出一种“梁平式”的写作风格:轻松、洒脱、活泼、诙谐,寓沉重与轻松于一体,融哲思与精湛于一炉。
《时间笔记》的书名,来自梁平的诗歌《时间上的米沃什》。这首诗歌,可说是梁平对波兰诗人米沃什,乃至所有伟大诗人的致敬之作。伟大的诗人,从来都是时代的书写者和诗歌艺术的表达者。他们在用诗歌书写时代的同时,从不缺席表达自己的内心,并且将自己内心里流淌着的一腔热血,化为不朽的诗歌,镌刻在历史的长廊之上,长留在岁月的长河里。在梁平的诗歌中,时间既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又是一个与其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人生伴侣。所有流水一样逝去的时间,都是他潜心追溯的对象;所有现在的时间,都蕴含着梁平深刻的人生感悟和睿智。其诗歌的日臻完美,始终都与时间的淬炼息息相关。
荷尔德林在致诺伊弗尔的信中说:“诗歌的生动性是现在常常令我费思量的问题。我如此深切地感到,我离切中这一目标有多么遥远的距离,然而我的整个心灵都在竭力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每当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到我的描述在这方面或是那方面有所欠缺,并且在诗的迷途间四处游荡,却无法摆脱时,我常常会禁不住像孩子一般哭泣。”古今中外,有多少伟大的诗人在诗歌艺术的道路上孜孜以求,殚精竭虑。在诗歌写作中,梁平是一个有着不懈追求和优良诗歌天赋的诗人,他天生具有一种感悟生活、发现诗意、捕捉灵感的能力。许多看似寻常的事物,一旦经过梁平之手,就能妙笔生花,诗意迭出。如:“秋天的雨,在屋檐上/一挂就是好多天。”(《邻居娟娟》)“一条青石路油亮光滑/那是清末遗留的一条长辫/顺坡而下的民房/像倒扣的黑色瓜皮帽/百年忘了捡拾。”(《棉花街》)“比如人生这个大词其实很小/与品格、性格毫无关系/仅仅是深一脚、浅一脚/最后走成自己的路。”(《半糖牛奶》)“一杯半糖咖啡搅万般滋味/一勺冰激凌消受半个时辰/一只芒果切分二十六块/一梦睡出九个章节。”(《巴黎的树才与雅珍》)“立秋的雪谁也看不见/隐秘的痛,没有蛛丝马迹。”(《那天立秋》)“我的书房是我的江山/列阵的书脊和密集的葱茏/浩荡千军万马。”(《晚上七点半》)“未曾谋面的祖籍/被一把剪刀从名词剪成年代/剪成很久以前的村庄。”(《剪纸》)
在《时间笔记》中,有许多诗都是对岁月的打捞和对历史的凭吊。我们与我们的历史,实在是相隔得太久,而且隔膜甚深。那些本该为我们所熟悉的历史,对于当今的我们来说,居然是如此的遥远和陌生!千百年来,有多少珍贵的文化和未知的历史,曾与我们失之交臂,甚至永远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由此看来,梁平的《时间笔记》并非仅仅是一部寻常的诗集,而是一部沉甸甸的,通过诗歌激活我们的血液,唤醒我们民族的记忆,从而让我们更加懂得历史,珍惜我们的民族文化的忧思之书。
博尔赫斯在谈到诗歌的艺术魅力时说:“每一次读诗都是一次新奇的体验。每一次我阅读一首诗的时候,这样的感觉又会再度浮现。”在博尔赫斯看来,诗歌写作是需要技巧,并且由种种技巧组成的,但诗人在进行写作时,却绝不能过度依赖技巧。因为长时间下来,这些诡计终究会被识破,让读者对这样的技巧感到厌烦。梁平写诗数十年,无疑是深谙诗歌写作此中三昧的。他熟悉古今中外的各种流派和形形色色的所谓技巧,接受过学院良好的知识训练,却不屑于玩弄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诗歌“技巧”,而是平中见奇,直接把诗歌写进读者的内心。
在当今的诗坛,诗歌的散文化、长句子,视标点如敝屣,早已经成为一种时髦,以致使许多读者在阅读这些诗歌时,常常犹如面对一堆呓语。梁平在诗歌的写作中,确乎早已明确地意识到了当代诗歌固有的顽疾,并力图在自己的写作中极力对其进行矫正。正因如此,直到今天,梁平在进行诗歌创作时,每一首、每一行都特别讲究标点符号的巧妙运用,并尽可能地使用短句,少用形容词,即诗人所说的“拒绝肤浅和妖艳”,活用动词。梁平的诗歌,尤其强调一种内在的节奏和诗歌的韵律,这种内在的节奏,就像盐溶于水,极其自然地灵活应用在诗中,读来也就格外舒服、爽口。这样的坚守和追求,恰恰成就了梁平诗歌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13日14版)
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帮助阅读吸收、内化最好的方法就是写读书笔记。
可是我看到很多小伙伴把读书笔记做成非常精美的手账,虽然观看起来确实赏心悦目,但是费时费力,也并不见得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用处。
当然,这样的手账笔记有它的商业用途,但对自己的成长却收效甚微。
如果真的想做出对自己有收获的读书笔记,可以参照下面几个方法:
1、最简单的摘抄式:
对于读书笔记一头雾水的小伙伴,其实不必要把读书笔记做的多么复杂,可以从最简单的摘抄开始。
但是摘抄也是有技巧的,不是简单的抄录。
我们要先把书籍的基础信息写上,比如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翻译等等。等我们读书多了就会知道,不同出版社或者不同版本的书会有细微的差别。尤其是外文书籍,翻译不同,我们的阅读感受也不同。
做好记录,可以帮助我们日后区分书籍的差别,知道哪个版本更好。
之后可以记录下书籍里让自己产生感受和想法的内容,可以是金句、知识点、一些刷新认知的观点等等。
如果是小说,可以记下人物,写一些简单的人物小传,故事情节的基本走向等等。
做到这里之后,不要就此止步,还可以写下一些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或者接下来改变自我的行动清单。
摘抄式笔记可以参考康奈尔笔记的格式,在最上面写上书籍的基础信息。
在左侧提炼书籍要点,在右侧记录书籍的详细内容,在最下面总结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或者列出行动清单。
摘抄式读书笔记法模板:
【书籍信息】书名/作者/出版社
【内容摘抄】金句/方法/刷新认知的内容
【感悟思考】想法和感受,或者思考和行动
2、五星笔记法
比摘抄笔记更进一步的笔记方法,是成甲老师在《好好思考》里面提到的五星笔记法。
现在是信息洪流的时代,我们不愁找不到知识内容,却缺少将知识提炼和内化的能力。
所以读了书,如果只是止步于简单的摘录,那太浪费了,我们需要将知识进一步转化,变成自己的能力。
五星笔记法分为5步:
1、预判核心内容
我们读一本书,并不是拿出书就开始从第一页看,而是先想想这本书到底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对书籍先进行一个预判。
这一个预判过程,相当于自己的主动求知,会激活我们对知识的渴望,为新知识的接收做好准备。
2、记录讲解逻辑
讲解逻辑是作者的,我们要把这个逻辑线提炼出来,然后反问,作者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逻辑去写?这样写对我们的吸收和理解有什么好处?
3、记下疑问、启发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问和解答的过程。一定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的疑问和感受,这些疑问将促进我们进一步思考。
4、提炼思维模型
散碎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永远都学不完。但如果我们学会提炼模型,就能够将散碎的知识概括化。我们能够提炼的模型越多,就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类型的问题。使我们在未来面对类似问题时能够快速地找到解决方案。
5、变成具体行动
知识能不能为我们所用,就看我们最后能不能把知识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认知的改变,还是行为的改变,都将帮助我们成为有优秀的自己。
“最高的形式的知识是经验”,只有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我们才能真正地掌握它,并在实践中持续改进和完善。
3、卡片笔记法
卡片笔记是德国社会学家卢曼使用的一种笔记方法,他用这种方法一生中写了58本书和上百篇论文,远超其他作者。
卢曼使用卡片笔记写作法,积累了 9 万张知识卡片,只需要每天记 6 张卡片笔记,就能拥有一个产生复利效应、受用终生的知识库。
刚开始,卢曼只是碎片化的记录知识卡片,每一张卡片,都记录着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点。
可是记录多了之后,卢曼会进行整理和分类,慢慢地变成了他的知识体系库。
卢曼的笔记系统分为三类: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
闪念笔记:记录脑海中闪现的每一个灵感或想法。但这些内容必须定期整理,然后再分门别类的存储到另外两个笔记里面。所以这个笔记库里,只是暂时的收集作用。
文献笔记:这类笔记分成两种,一是科学知识或者概念定义;二是引发你思考和需要记录的东西。但到这个笔记库里的内容,都需要经过自己的复述和总结,而不是直接的摘抄。然后再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或者行动清单。
永久笔记:按照主题整理前面的笔记,把知识形成系统,永久保存。
很多人觉得记了笔记也没有什么收获,大概率是因为我们的笔记只停留在前两个阶段,没有进行最后深层次的整理分类,还有知识体系的建立。
知识不是孤立的存在的,需要我们去串联。
我们不妨把做读书笔记的过程想象成自己学习做菜的过程。刚开始,我们先学习几个菜,然后从每个流程开始学习。但是学习的菜足够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按照菜系来分类,提炼出不同菜系的特点。当我们对不同菜系有了更深的了解后,我们只要按照菜系特点去做,就可以做出无数道菜了。
建立知识系统的过程就是提炼和分门别类的过程。我们建立的系统越清晰,那么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也越独立。
时间久了,读书对你来说就不仅仅是一个行为,而是能够帮助你快速成长的利器。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