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更新日期:2025-07-13 09:5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老兵读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定你的读后感主要围绕老兵的故事、经历或精神展开,明确你的核心观点和要传达的情感。
2. "深入了解背景": - 在写作前,充分了解老兵的背景故事,包括他们的服役经历、退役后的生活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3. "结构清晰": - 确保作文有清晰的开头、中间和结尾。 - 开头部分可以简要介绍老兵的故事或书籍的概况。 - 中间部分详细阐述你的感受、观点和思考。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重申你的核心观点。
4. "情感真挚": - 真实地表达你对老兵故事的感受,无论是敬佩、同情还是感动,都要让读者感受到你的情感。
5. "细节丰富": - 在描述老兵的故事时,加入具体细节,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故事的情感和背景。
6. "避免主观臆断": - 尽量基于事实和故事本身进行评论,避免无根据的主观臆断。
7. "适当引用": - 如果引用书籍中的具体内容,要确保准确无误,并注明出处。
8. "反思与思考": - 在作文中,加入你对老兵故事的反思和思考,例如他们的故事对你有何启示
编前语:
抗战烽火,山河记忆。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75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 为了更深刻地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荔枝新闻联合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南京师范大学抗战老兵口述资料中心推出《烽火记忆·抗战老兵口述》系列。 这个系列中有曾叱咤风云的抗日将军,也有英勇无畏的抗日战士,他们是这段烽火记忆的亲历者,也是这段铁血历史的书写者。 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让我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陈永福:一辈子都是军人 陈永福,出生于1929年5月4日,如今已年过耄耋。 1944年,15岁的陈永福参军,先后参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经大大小小多场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于连云港海防巡逻队工作,1982年光荣离休,一生戎马。 以下是陈永福的口述: 1929年5月4日,我出生在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我八岁的时候上过半年私塾,之后就在家割草喂牲口,出来当兵时只能认得自己的名字。 我的家乡在1938年被日本兵占领了,他们对老百姓实行“三光政策”,多次“扫荡”,那时我家里贫困,所幸躲过了劫掠。 日本兵还会时不时地把乡亲们赶在一块儿,要大家伙儿交待出战士和地下党员。有一次3个20多岁的小伙子被残忍杀害,就因为日本兵空口说他们是八路军。 从娃娃队到通信兵 毅然从军行 1942年,我们县里有一帮人组织起娃娃队,20多个人经常聚在一起活动。他们歌唱得很好,我看着热闹,就也想加入进去。1944年上半年,我们村来了一个区的中队战士,他们对我都很好,战士们去别村活动的时候,我也跟着去了。 但这前后两次都被舅舅给拦住了,可我就是想出去,所以当年10月份我就独自跑到了五六十里外的济阳县一六区队参军。我走了十几天以后,舅舅来找过我,他担心当兵危险,叫我跟他回家,不过最终家里人还是被说服了。我所在的区中队人比较少,只有三十个,我成了一名通信兵。 在部队里,不打仗的时候,我就学文化认字,练习射击、刺杀。我们会用棒子在地上一笔一划地学写字,有时一天学一个字,有时候好几天学一个,由此我认会了更多的字。那时候,小学毕业就算得上有文化了。打仗的时候,小学毕业的战士总会得到格外的保护,不打头阵冲锋,不做最后撤退。 多数时候,我们的口粮是从乡亲那里借来的,有一次我给首长盛过饭后,自己才吃到半碗,歪把子机枪就响起来了,我赶紧放下碗起身跑出去。跑了三天四夜就只吃了半碗绿豆,那时候比较艰苦。 十一人夜半突袭 收缴伪军200余发子弹 印象比较深的是,1944年一次偷袭日伪据点的作战。那时日伪军在大邝庄有个中队规模的据点。 一天,当地老百姓告诉我们,伪军被日本兵调去“扫荡”了,不巧的是,我们区中队的主力都到渤海军区去学习了,只留一个九人班驻守,其中有两名病号,加上我和区队长,不过十一个人而已。 不打这个据点吧,大家觉得很可惜;打的话,确实感觉力量不够。怎么办?经过商讨,我们还是决定打,并研究着找两个基干民兵参加行动,又再找一个铁水桶,把水桶打上眼儿备用,前半夜去突袭。 我们当中一位副班长刚好是伪军投诚过来的,对地形比较熟悉。他喊话说:“伪军弟兄们,你们被包围了,赶快缴枪吧,缴枪不杀,我们优待俘虏。”说完没有动静,我们就分三组向里打排枪。 隔段时间喊话还是没有动静,我们又打了一个排枪。然后用驳壳枪在铁桶里面打,制造假象迷惑对方。这时里面就说要缴枪投降了。我们让他们把枪和子弹撂下再下来,然后派三个战士带着两个民兵过去,收了200多发子弹和十几个手榴弹,就赶紧出来往根据地撤。 驻地伪军看到我们后很疑惑:“你们就这么几个人?”最后我们带回伪军十一个,还有一个炊事员和十二条枪。在进行教育后,让他们愿意留下的留下,两个伪军留下来了,其他人得了些路费回家了。新中国刚成立时,我们部队驻扎在山东。1951年初,我在速成学校学习,1952年底被分配到连云港,一段时间后,1954年11月份我到了一个海防巡逻队,在那儿工作了28年,直至退休。
首先要说,我十分有幸参加由县军人事务局和县作协组织开展的“红色记忆丛书”采写活动。常言道,缘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次意义非凡的活动就让我遇见了与众不同的面孔。
3月11日下午,天阴沉沉的,刚挣脱冬日的春风还是微微带寒,我随队到县城的白庄社区,拜访92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孙爷爷。关于采写,我之前也写过一些人物和故事,但采访一位耄耋之年的抗战老兵还真是第一次,因此当时的心情尤为激动,甚至还有点小紧张。见到孙爷爷时,老人家脸上的和蔼可亲瞬间感染了我,言语中流露着热情,举止间表达着亲切,以至让我很快消除了紧张和拘束,像面对自家亲人一样的与他老人家促膝而谈。
说起当兵打仗的往事,孙爷爷仿佛历历在目,老人家从瞒着爹娘参军讲到无可奈何的退伍,从抗日战争讲到解放战争,从九死一生讲到砥砺前行,老人家的思路很清晰,言语描绘也相当准确,时而讲得激昂,时而说得悲愤,叫人听得津津有味,不时被他那腔热血和那颗红心所深深地感染。采访结束前,老人家笑着对我们说,“还有好多故事呢,以后抽机会再讲给你们。”这句话在我心中回荡了许久,不仅令人渴望,也叫人感伤。
3月16日,我跟着作协孔老师到“山东畅通律师事务所”,去拜访颇有名气和威望的刘律师,他是一名优秀的退伍军人。刘律师早年在云南入伍,那时正赶上中越关系剑拔弩张,听他讲起当年入伍的艰苦生活,简直叫人感同身受,以至心生敬意,也由此铸就了他的军魂。退伍后,刘律师几经波折,后经奋发图强自学成才,考取了从事律师行业的相关证件。退伍不褪色的刘律师始终怀揣着军人的忠诚,常年从事于各种案件辩护或调解工作,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反哺着社会和群众。听罢刘律师的故事,我直觉得军魂应是一种不可估量的人生引擎。
3月18日下午,我又随队拜访了91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兵潘爷爷。出发前,天空飘起了淅沥的小雨,但丝毫不能掩藏我心头的兴奋与激动之情,因为事先得知我与潘爷爷是南阳老乡,这是一份多么难得多么珍贵的缘分啊!当潘爷爷知道我也是南阳人时,他老人家握着我的手激动万分,彼此间格外的亲切与随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潘爷爷当年第一时间加入了抗美援朝志愿军,参加过最为惨烈的上甘岭战役。听老人家讲,在朝期间环境恶劣,生活艰苦,受冻挨饿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枪林弹雨随时随地都会发生。面对强大的敌人,潘爷爷等人浴血奋战,一次次把命从战场上捡回来,当看到老人家腿上一处处遗留的枪伤时,我们禁不住地眼眶潮润。潘爷爷不仅是一位久经沙场的抗美援朝老兵,而且在幼年加入过抗日儿童团,还参加过解放战争时的支前运动。面对当年的战火与伤痛,老人家激动地告诉我们,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他是万分幸运的。我在这句话中触到了藏在老人心底的能量,那能量足以激发人的勇敢和顽强!
在我们采写活动微信群里,我每天都能看到文友们采写时的照片,一个个主人公和蔼可亲,一张张面孔亲切相对,照片定格的是瞬间的美好,而没有定格的是那些感想或思考,每每都耐人寻味。不禁感慨,军魂是生命的一种强韧的根,一旦扎下去便牢不可摧,人生也必定会随之枝繁叶茂。
提笔前,刚刚在电视上看完习总书记视察武警第二机动总队的新闻,一个个铁骨铮铮的画面振奋人心,一声声铿锵有力的号子催人奋进.....访老兵,看新兵,热血相通,信念相融,斗志相涌,这是情感的呼应,当然也是军魂的传承。
此时此刻,略去心头的千言万语,唯有一句“致敬!”
作者简介:马加强,济宁微山县人,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微山县作家协会理事、任城区作家协会理事、济宁市散文学会会员,走上写作发表的快乐之路已经有十多年了。曾先后几次参加市运会和省运会,现定居在微山县城,工作于微山县公安局。擅长于散文、诗歌的创作,陆续有作品在“诗潮”、“西北文艺”、“现代诗美学”、“今日微山”、“济宁日报”、“济宁晚报”、“微山湖文学”等报纸刊物上发表,并有多篇作品在中国残疾人杂志及各个省市的残疾人文学杂志上刊登。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