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更新日期:2025-07-12 17:1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强师计划”的作文,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
1. 确定文章主题和立意 - 明确文章的主题是介绍“强师计划”的背景、目的、实施过程和成效等。 - 确立文章的立意,如强调“强师计划”对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2. 搜集相关资料 - 了解“强师计划”的起源、背景、政策目标、实施措施等。 - 收集有关“强师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成功案例、数据、专家观点等。
3. 结构安排 - 文章结构要清晰,一般包括引言、正文、结论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强师计划”的背景和重要性。 - 正文部分详细阐述“强师计划”的各个方面,如政策目标、实施措施、成效等。 - 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强师计划”的意义和价值。
4. 语言表达 - 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方言化表达。 - 注意语句通顺,避免出现语病、错别字。 - 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5. 内容充实 - 充分运用事实、数据、案例等,使文章内容丰富、有说服力。 - 避免空泛
强师不只是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强师的目的是强教兴国。一个人所受的教育是具有累积性的,如果低层级教育教师不强,那么高层级教育教师再强也较难补救前期教育的累积弱势,因此必须用系统论思维思考强师计划中的“强师”内涵。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体系,2021年在校生达2.33亿,专任教师达1586万。
近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以下简称强师计划),提出15条举措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该计划有两个层面的目标:一是到2025年,建成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经验,培养一批硕士层次中小学教师和教育领军人才,完善部属师范大学示范、地方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农村教师培养支持服务体系,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紧缺情况逐渐缓解,教师培训实现专业化、标准化,教师发展保障有力,教师队伍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二是到2035年,适应教育现代化和建成教育强国要求,构建开放、协同、联动的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教师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基础教育发展需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升,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高学历层次、教育家型教师相对缺乏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在教育部此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目前我国已建成全世界体量最大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教师数量、规模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但在教师队伍质量、结构、配置、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仍面临许多挑战,亟须顶层设计和专门政策予以应对。“目前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质基本满足需要,但是高学历层次、教育家型教师相对缺乏。”任友群坦言。
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基础教育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6%,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基础的基础、先导的先导。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程建平表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根本转变,教师队伍质量高低成为我国持续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影响因素。
近年来,名校硕士、博士生进入中小学任教常会引起舆论热议,被认为是“大材小用”。其实,从数据来看,2020年全国初中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比例为4.0%,普通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为11.5%。与之可以形成对照的是,2018年英、法、日、韩、澳等国小学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皆达90%以上,欧盟、OECD成员国初中教师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水平的比例分别为57.0%、45.5%。
何为强师?不只是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指出,强师的目的是强教兴国。一个人所受的教育是具有累积性的,如果低层级教育教师不强,那么高层级教育教师再强也较难补救前期教育的累积弱势,因此必须用系统论思维思考强师计划中的“强师”内涵。
“我认为,‘强师’之‘师’不仅指个体意义上的专任教师,更指整体意义上的教师队伍。‘强师’之‘强’不仅指有多么庞大的现任教师队伍和潜在教师队伍,更指这支队伍是否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刘益春认为,“强师”应具有三重内涵:教师队伍体系高质量、教师资源配置更公平以及教师队伍治理机制有活力。
打造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投入力度,目前有215所师范院校、500多所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培养,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
强师计划明确提出,要以高水平师范院校为引领,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打造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与该校教育学院院长周彬认为,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应该在3个方面持续发展并有所突破:一是提升师范生的学科理解力与学科素养,实现从学科知识传授者向学科素养培育者的转变;二是提升师范生的学术素养与综合素养,保证师范生有更高的学术品位和人生站位;三是培养师范生的智能素养与未来参与能力,保证师范生从教后能够较好地适应未来教育。
优秀的师范生应该是怎样的?梅兵和周彬给出了这样的阐释:善良、正直且有浓厚家国情怀的人,对学科知识有着全面而又深刻理解的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者。
梅兵和周彬认为,国家高水平师范大学既要培养高质量的师范生,也要积累并提炼培养高质量师范生的办学经验和育人模式,还要在教师教育研究、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和教师教育智库建设上有所建树。
强师计划给师范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刘益春指出,师范院校要担起责任,政府也要在“强师”上发挥好资源配置、政策引导和统筹协调的作用。
他建议,在资源配置上,政府还需加大教师教育投入力度,确保师范生生均拨款保持在较高水平。
同时,高水平的教师教育必须以高水平的学科发展来支撑。当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地方政府也出台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双一流”建设项目,各级政府可以将这些重点建设项目资源向教师教育倾斜,把教师教育学科建强做优。
强师之强还在于教育资源公平配置
北京师范大学专家团队在20多个省份100余个县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基础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很大进展的同时,各地教师队伍结构与质量存在明显差异,欠发达地区的教师“招不来、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依然突出。
刘益春强调,强师之强,关键在于公平,教师资源公平配置的基本前提是办好师范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即“把蛋糕做大”;教师资源公平配置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优秀教师吸引机制,让所有学校都能招聘到优秀教师,即“把蛋糕分好”。
“高质量发展是在均衡基础上的高质量,必须把欠发达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任友群介绍,2021年教育部启动了“优师计划”,加强教师的定向培养输送。该计划的服务对象是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为这些县定向培养本科层次的师范生。任友群表示,预计2022年部属师范大学的“优师计划”招生人数还会进一步增加,同时还要继续鼓励各地方实施师范生公费教育,依托省内优秀的师范院校、师范专业,为边远贫困地区培养公费师范生,更好地为乡村学校按需培养基础教育教师。
在教师职业发展上,从2010年开始,国家实施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集中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校长的专业发展。任友群说,“十四五”期间,国家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进教师精准培训改革,提高教师培训的信息化水平,重点开展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骨干教师、校长的培训,以实现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全覆盖。
“十四五”期间,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和中小学教师发展协同提质计划启动实施,一批高水平的师范大学组团帮扶30余所地方薄弱师范院校,提升欠发达地区教师的培养输送能力;高水平教师发展机构组团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师发展机构,提升本土化教师专业发展“造血”能力。
“我们希望更多真正乐教爱教的有志青年能够读师范、当老师,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教书育人,承担振兴乡村教育事业的时代使命。”任友群恳切地表示,“师范院校要永远做乡村任教毕业生的坚强后盾,持续关注、跟踪毕业生的专业发展,特别是那些到艰苦贫困地区任教的毕业生,培养造就支撑欠发达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先生’。”(本报记者 张盖伦)
作者:曲正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以下简称“强师计划”),从总体要求、具体措施、实施保障等多方面对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指出了明确方向和具体实施规划。“强师计划”的提出,既体现了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延续性和整体性,也凸显出高质量发展赋予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性和紧迫性,我国基础教育教师有1586万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6%。目前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质基本满足需要。但基础教育教师队伍能否实现从“多”到“强”的转变,对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加强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队伍,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等至关重要。
一是要把握“强”师建设的两条主线。建设基础教育的强师队伍,不仅包括群体意义上的“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也包括个体意义上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它们相互依存,互为补充。首先,要瞄准基于教师个体专业的全面发展。在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方面,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引导教师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提高教师的政治意识、政治能力。在教师师德师风养成方面,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坚持在教师资格认定、招聘、职称评审、年度考核等工作中,全方位全过程推动教师以德施教、以德立身。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聚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和教育教学方法变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整体提升教师队伍教书育人的能力素质。其次,要健全基于教师群体队伍建设的制度举措。通过加大紧缺学科教师补充力度、继续实施银龄讲学计划、完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等方式,不断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打好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组合拳。
二是要健全完善“强”师的培养体系。基础教育强师队伍建设需要高质量的教师培养体系作为支撑。要在培养主体建设、主体协同发展以及职前职后一体化等方面精准施策,着力在健全完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教育体系上下功夫。首先,要发挥师范院校教师培养的工作母机作用。一是在“点”上聚焦发力,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加强一流师范大学群和一流教师教育学科群建设,增强师范院校的师范性和示范性;二是在“面”上协同发展,通过建立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平台,组团帮扶薄弱师范院校,促进师范教育的协同发展、提质增效。其次,要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构建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打破各培养主体之间的利益壁垒和职责孤岛,既职责分工明确又相互链接促进,形成培养合力。最后,要推进教师职前和职后一体化培养。在职前培养阶段,改革师范院校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并通过整合现有项目资源增加基础教育教师存量和增量的硕士研究生学历比例,不断提高教师队伍供给侧的质量和层次。在职后培训阶段,针对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中的需求,不断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整体素质。
三是要聚焦“强”师的弱项短板。基础教育强师队伍建设是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和共享发展。要让真正乐教爱教的有志青年能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首先,要实施订单培养教师。在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基础上落实好“优师计划”,每年为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师范生,从源头上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其次,要实行积极补偿政策。加大经费保障力度,继续落实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着力提高乡村教师地位待遇,形成“学校越边远、条件越艰苦、从教时间越长、教师待遇越高”的格局;对乡村教师在职称评聘上实行特殊支持,中高级岗位总量控制、比例单列,进一步拓宽乡村教师职业发展通道,让教育事业激励教师,让教师成就教育事业。最后,要实现精准专业支持。构建省、市、县教师发展机构,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和名校(园)长、名班主任、名教师“三名”工作室五级一体化、分工合作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保障对于乡村教师专业支持的精准有效。
四是要夯实“强”师的有力保障。基础教育强师队伍建设需要夯实坚强有力的保障体系。首先,要加强组织保障。建立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工作协调制度,尤其是发挥地方党委的领导作用,建立教育部门牵头,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协同机制。同时,强化计划实施过程的检查督导,将强师计划实施情况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内容,加强督导检查并强化督导结果运用。其次,要健全制度体系。树立“教师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构建制度要素完整、环节相连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体系。最后,要实现技术支撑。通过建设师范生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和教师资格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大数据信息精确瞄准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提升管理服务的支撑功能。同时,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行动,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管理优化、教师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精准帮扶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为教师队伍建设赋能。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成果)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