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更新日期:2025-10-15 19:4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席慕蓉《乡愁》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有深度、有文采、有真情实感:
1. "准确理解诗歌内涵,抓住核心情感:" "核心意象:" 《乡愁》最核心的意象是什么?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分别象征着什么?它们如何层层递进地表达“乡愁”这一主题? "情感基调:" 诗歌的整体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是忧伤、思念、惆怅,还是带着一丝淡淡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期盼?要准确把握。 "语言特点:" 席慕蓉的语言通常清新、隽永、富有画面感和抒情性。注意体会这种语言风格如何服务于情感表达。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整体感悟:" 可以从整体上谈谈诗歌给你的感受,以及它如何触动你内心深处的乡愁情结(如果你也有)。 "重点意象分析:" 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两个意象(如“邮票”、“海峡”等),深入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这个意象来表达乡愁的,它具体蕴含了哪些层面的情感(如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眷恋、对时空阻隔的无奈等)。 "对比阅读(可选):" 如果你对其他表达乡愁的
《乡愁》
作者:席慕蓉
.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
1978
席慕蓉的《乡愁》,写的不是“想回就能回”的家,是她从小听爸妈说、却从没真正踏足过的内蒙古故乡——像蒙着雾的画,看不清细节,可一到有月亮的晚上,那股牵挂就会像笛子声一样冒出来,一辈子都忘不掉。
故乡是“清远的笛”:乡愁是藏在耳朵里的念想
诗一开头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这里的“笛”和“月亮”,都是戳中乡愁的“开关”:
“清远的笛”不是热闹的唢呐、响亮的喇叭,是声音轻、传得远的笛子——就像乡愁,平时安安静静藏在心里,不吵不闹,可一到特定时候(比如看见月亮),就会轻轻“响”起来;
“有月亮的晚上”太好懂了,从古到今,月亮都和“想家”绑在一起(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席慕蓉也一样,晚上看见月亮,就会想起爸妈嘴里“有草原、有蒙古包”的故乡,那股念想像笛声似的,绕着心尖转。
她没听过故乡真正的歌,可这“想象里的笛声”,比真的歌更勾人——因为那是她对“根”的向往,是没见过的故乡,在心里最温柔的样子。
故乡是“雾里的挥手”:模糊的遗憾,也是乡愁的样子
接着写“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这是席慕蓉最真实的感受:她生在重庆、长在台湾,从没回过内蒙古,故乡的样子全是从家人的讲述里拼出来的,所以是“模糊”的;而“怅惘”就是心里空落落的遗憾——
就像你看一张雾里的照片,知道那是很重要的地方,可就是看不清细节;又像小时候和人告别,对方在雾里挥着手,你想再看清点,可雾太浓,只能看着背影走远。
这种“模糊的遗憾”,其实是很多“离散者”的乡愁:不是“我想家了要回去”,是“我连家的样子都没看清,可还是忍不住牵挂”。
乡愁是“没有年轮的树”:时间带不走的牵挂
最后一句“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是整首诗最戳人的地方。平时我们说树的年龄看年轮,有年轮就会变老、会枯萎,可“没有年轮的树”,就永远不会老——
席慕蓉想表达的是:乡愁不会像其他感情一样,随时间变淡。小时候听爸妈说故乡,乡愁是模糊的;长大后自己写诗,乡愁是清晰的;哪怕后来真的回了内蒙古,乡愁也不会消失,反而会像树一样,慢慢扎根、越长越密。
就像她后来真的去了草原,看到了蒙古包和牛羊,可再想起这首诗,还是会心动——因为乡愁不是“没得到的遗憾”,是“刻在血脉里的牵挂”,不管见没见过故乡,它都永远在心里。
总结:这不是“想家”,是找“根”的感觉
席慕蓉的《乡愁》,和别人写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一样。别人的乡愁是“有具体的家可回”,而她的乡愁是“找自己的根”——她是蒙古族人,身体里流着草原的血,可成长的地方离草原很远,所以乡愁成了“没见过的故乡,却永远牵挂”的情感。
简单说,这首诗就是:月亮出来时,听见心里有支笛子在响,想起那个没见过的故乡,知道这份牵挂会跟着自己一辈子,不会变老。
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蓉,其诗作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我给记忆命名》是席慕蓉的一本回忆之书,从她年轻时的日记中摘取人生诸多时刻。书中,席慕蓉以一颗诗心感性地捕捉周遭一切,回忆童年、父亲,她落泪不止;谈论故土、友情,她一往情深。童心不老,76岁的席慕蓉如同一个美好的小女孩一样,敏感、知性、坦然。
很小的时候,面对生活的变迁,席慕蓉就成了自己的旁观者。对待自己因诗歌而拥有的盛名,她也同样是个旁观者。席慕蓉从初二开始写日记,那个时候她刚刚随家人从香港到台湾。转入新学校,初来乍到,她没有找到朋友,日记本成了她唯一朋友。书中,席慕蓉选登那时的日记,“我常常渴求爱,希望听到别人对我的赞美,我喜欢热闹,我爱出风头,我常常做白日梦,也许有一天我真的可以出国读书,也许有一天我回家了,回到我明驼瀚海的故乡……”
席慕蓉后来到比利时留学,这些日记本被仔细珍藏,这是席慕蓉家的一个美好传统。席慕蓉回忆,妈妈会拿出一个书篮,将孩子们舍不得丢掉的东西放在里面,一旦回国,这些珍藏将被打开,一切都还在,“我留下了日记,大姐留下了乐谱、录音带,二姐留下的也是日记。”席慕蓉最初的诗作也正是写在这些日记本上,写诗对她而言是兴趣,她的主业是画画,即便她的诗集畅销,也从未因此丢掉画画,“我喜欢教书,教书对我不是负担,我喜欢和年轻学生一起画画。”
席慕蓉回忆了她首次回到家乡的日子。“无边无际的起伏,蓝天上云朵如块状群列,第一次看到那么整齐的云朵,那么干净的草原,却又觉得分明见过。”席慕蓉说,回家了,她会突然在深夜的草原中间放声大哭,“只有我一个人,站在我父亲认得的星空之下,站在他曾经奔跑过的无边大地上。”小时候她常常听父母说自己的老家,但后来不再说起,一旦踏上故土,才知道他们丢掉的是怎样的故乡,“那么大的故乡,那么大的高原,那样的山河,那样的文化。”时光流逝,席慕蓉读懂了父母,她终于明白,回忆本身对他们太过残忍。她也深刻意识到,一个家族、一个族群的记忆不能停顿、切断。
至今,席慕蓉踏上草原故土已经30年。“从小希望自己可以用蒙文写诗,但后来发现这件事做不到。”现在好像做到了,因为有朋友帮她翻译。不同的是,译者用蒙语,而她用汉语。“40多岁回来的时候,觉得自己回来太晚了。”席慕蓉说,多次回到故乡,读了一些东西,看了一些东西,但还是不够,“怎么才能够,还要站在那块土地上,大自然才是原文,我们写的东西都是翻译。”
席慕蓉是叶嘉莹的“追星族”,但凡遇到叶嘉莹的讲座,她都会参加,并记笔记,她盛赞叶嘉莹是“老师中的老师”。席慕蓉回忆,有一天去听讲座,有学生问叶先生如果还有来生的话想做什么,叶嘉莹说,“希望来生能谈一场恋爱。”叶先生这个很动人,她的意思是希望好好爱上一个人,被一个人好好所爱。
席慕蓉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她的诗歌温婉动人,散文细腻传神。她不遗余力地歌咏青春、爱情和一切美好的事物;同时,那漂浮在塞外风沙中的乡愁,更是时刻萦绕于她的心头。她道出了一代人的心声,成为永不磨灭的经典。时隔多年,她说,当时没有预想到在大陆掀起热潮,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对畅销带来的所有事情,我曾觉得很害怕,人家给我的盛名,也可以拿走,我还是自己过我的日子。”她的矜持,令人敬佩。
读席慕蓉的文字,一如与一位素未谋面的朋友交谈,娓娓动人。过去,席慕蓉不遗余力地歌咏青春、爱情和一切美好的事物;现在,那漂浮在塞外风沙中的乡愁,更是时刻萦绕于她的心头。(张光茫)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