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更新日期:2025-10-15 19: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感恩教育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结构清晰、内容充实、情感真挚:
"一、 明确中心思想 (立意):"
"核心观点:" 首先要清晰界定什么是“感恩教育”,以及你认为它为什么重要。感恩教育是培养个体认识到他人(如父母、老师、社会等)的付出和帮助,并从中学会感激、珍惜、回报的教育过程。它的目标是促进个人品德修养、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写作角度:" 可以从个人成长、家庭关系、校园生活、社会层面等不同角度切入,阐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或分享自己接受/实践感恩教育的经历和感悟。
"二、 素材积累与选择 (内容):"
"个人经历:" 回忆生活中让你感到温暖、得到帮助、获得成长的瞬间。例如:父母的辛勤照顾、老师的悉心教导、朋友的真诚陪伴、陌生人的善意举动等。这些亲身经历能让文章更具真情实感。 "他人故事:" 可以引用或描述一些感人的关于感恩的故事(可以是名人轶事、身边小事、新闻报道等),用具体事例来支撑你的观点。 "名言警句:" 引用关于感恩、孝道、奉献的名人名言或古诗词,可以提升文章的文化内涵和说服力。例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近日,河南省中牟县某中学安排的一场所谓“感恩教育”,在舆论场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不小的争议。网传视频中的场景,令人倍感错愕:家长们双膝跪地,排成一排,学生们则蒙住双眼,在旁人搀扶下,战战兢兢地从父母背上踩过。感恩教育和愧疚式的情感勒索是有明显区别的。
河南省中牟县某中学“感恩教育”现场
在传播过程中,这段视频被冠以“愧疚教育”“感恩教育”等标签,然而在大多数网友看来,这纯属对学生与家长的无意义折磨。对此,涉事学校于10月7日回应称,这是今年9月底,该校高一年级举办的家校共育活动,个别班级在取得家长同意后,举行“感恩教育”拓展活动,因具体细节考虑不周,引发部分媒体和网民误解,在此表示歉意。
这场以“感恩教育”为旗号的活动,为何会激起大量批评?究其根本,就在于它违背了教育的某些基本准则。中学教育的关键目的之一,就在于帮助未成年人在成长关键阶段养成独立、健全的人格。然而,这样一番场景,却将学生拖入了某种强行打造的道德困境之中,通过学生与家长之间扭曲的互动方式,使其体会非正常的极端情绪,进而对亲子关系形成偏差认知。
对于这种教育方式可能给学生造成的伤害,《南方都市报》发布的评论作出了一针见血的剖析。文章指出,所谓“愧疚教育”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危险的情感绑架。它似乎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种信息:“看,我们(父母/师长)已经为你付出了尊严,做出了如此‘牺牲’,你怎能不感到愧疚?怎能不以此鞭策自己,用努力和成绩来回报?”这种由惊吓、震撼和目睹父母“受难”而瞬间催生出的不安与负罪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感恩。感恩,应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体察,源于对父母辛劳的理解与共情,而通过制造戏剧性场面、激发愧疚感来进行的“感恩速成”,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胁迫,虽然可能短暂地攫住孩子的心,却极有可能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
校方发布的“情况说明”全文
对未成年人而言,是否应当感念父母对自己的照顾,试着体会“感恩”这样一种情绪?这个问题的答案,应当不是否定的。然而,真正的、对学生成长具有正面意义的“感恩教育”,显然和目前某些学校盛行的所谓“感恩教育”不是一回事。对这两者,澎湃新闻评论员沈彬撰写的评论作出了清晰区分。文章写道:“感恩教育和愧疚式的情感勒索是有明显区别的。父亲、母亲生我育我,当然应该感恩,对父母感恩表现为爱的回馈、亲情的传承。前不久,10岁男孩在车祸之后拦车救母亲,这叫感恩;孩子看到好的风景,吃到好的东西,就想和父母分享,这叫感恩。‘愧疚教育’完全是另外一回事,通过强调父母的付出、‘苦难’,引发孩子的愧疚感,从而让孩子顺从,‘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为什么不听我的?’”
作者继而指出:“感恩教育从爱出发,而愧疚教育以屈服为目的。”这也正是两者之间最本质、最不可逾越的鸿沟。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事引发争议之后,校方在致歉声明中专门强调“取得家长同意”,似乎是想撇清自身管理责任。然而,正如红网评论文章《“跪地踩背”闹剧,莫让感恩教育沦为畸形秀》所指出的:在“家校共育”的旗号下,家长往往陷入配合学校的被动处境。管理部门初步调查显示,活动由两个班级自行组织,学校不知情,但这种推责逻辑无法掩盖教育管理的失位。真正的家校共育应建立在平等对话基础上,而非将家长作为教育工具使用。当学校将感恩教育化为一场表演,用蒙眼、踩背等极端仪式替代日常情感浸润,本质上是在逃避深入沟通的责任。
其实,对这种夸张刻意、畸形扭曲的“伪感恩教育”,媒体早在多年之前,就已经展开过不止一轮讨论。2017年,央视网刊发的一篇评论就指出:感恩教育绝不是标语口号式的灌输形式,也不是靠暴风骤雨般轰轰烈烈举办各种活动来体现的,而应贯彻在日常的生活中,体现在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上。家长、老师等施教者要从内心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主动体验,形成自己的独立认知,而不是靠某个组织或机构搞几场表演,进行“灌鸡汤”的教育。
或许,正如《新周刊》在2020年的一篇文章末尾所写:“那些眼泪与鼻涕齐飞、呜咽和口号齐鸣的壮烈场面,已无人再愿重新经历。回过神来,人们才发现,原来真正的爱的教育,根本就不需要声嘶力竭。”
媒体札记,中国青年报评论员带您品评一周时事热点,我们下次再见。
撰文/杨鑫宇
编辑/席聪聪
提及感恩教育,我们总习惯用“说教”搭建桥梁——讲父母辛劳的故事、读感恩主题的文章、让孩子写“我的爸爸妈妈”。可往往,这些声音落在孩子耳中,更像遥远的“道理”,而非心底的“触动”。真正有效的感恩教育,从来不是让孩子仰望父母的付出,而是要让他们试着“踩进”父母的世界,用亲身体验的共情,替代被动接受的认知。
“踩父母式”感恩教育,核心是让孩子从“旁观者”变成“体验者”。曾在一所小学看到过这样的场景:老师组织了“当一天父母小助手”的活动,让孩子跟着家长完成日常琐事——帮妈妈择菜时,感受指尖被菜叶汁水染湿的黏腻;陪爸爸整理快递时,体会搬起纸箱时手臂的酸胀;甚至尝试洗自己的袜子,看着泡沫在水盆里消散,才发现“洗干净”原来要反复搓揉好几遍。有个孩子在日记里写:“以前觉得妈妈叠衣服很简单,今天自己试了才知道,衬衫的领子要对齐,裤子要叠得方方正正,我叠了三件就累了,妈妈每天要叠全家人的衣服,一定更辛苦。”当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双眼去“复刻”父母的日常,那些曾被忽略的细节,便成了最鲜活的“感恩教材”。
这种教育的关键,在于用“小体验”撬动“大共情”。不必刻意设计宏大的场景,生活里的小事足以搭建起理解的桥梁。比如让孩子试着拎一次妈妈买的菜篮,感受塑料袋勒紧手掌的重量;让孩子在爸爸修玩具时递工具,观察他弯腰时后背的弧度;甚至让孩子模仿父母早上起床的节奏——闹钟响后不能赖床,要快速穿衣服、准备早餐,再匆匆送自己上学。这些微小的“角色代入”,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就像有位家长分享,孩子曾抱怨“爸爸总看手机不陪我”,直到一次爸爸加班时,孩子跟着在旁边看报表,看着爸爸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时不时揉一揉眼睛,才小声问:“爸爸,你是不是很累?”那一刻,孩子眼中的“爸爸看手机”,变成了“爸爸在工作”,理解便在悄然间发生。
更重要的是,“踩父母式”教育让感恩脱离了“任务感”,变成了自然的情感流露。我们常说“感恩要表达”,可当表达变成“必须说谢谢”“必须送贺卡”,反而会让孩子觉得这是“作业”。而当孩子真正体验过父母的日常,感恩会变成本能的举动——看到妈妈切菜时,主动递上围裙;听到爸爸咳嗽时,跑去倒一杯温水;甚至不再抱怨饭菜不合口味,因为知道“做饭要花很久”。有位老师曾分享,班里有个孩子以前总挑食,参加“和妈妈一起买菜”活动后,看到妈妈在菜市场里对比蔬菜的新鲜度、计算价格,回家吃饭时竟主动夹了一口以前不爱吃的青菜:“妈妈,这个菜你挑了好久,一定很好吃。”没有刻意的“表演”,只有发自内心的体谅,这才是感恩教育该有的模样。
其实,孩子对感恩的理解,从来不是来自“知道”,而是来自“感受”。“踩父母式”感恩教育,本质上是给孩子一把“钥匙”,让他们自己打开通往父母内心的门。当孩子用自己的脚步,丈量过父母走过的路;用自己的双手,体验过父母做过的事,那份“辛苦”便不再是抽象的词语,而是真实的触感、酸胀的肌肉、疲惫的眼神。
这样的感恩,不再是课堂上的标准答案,而是生活里的自然反应;不再是节日里的刻意表达,而是日常中的点滴体谅。当感恩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共情”,教育便有了温度,而这份温度,会让感恩的种子在孩子心底扎根,长出懂得珍惜、学会体谅的枝叶,伴随他们一生。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