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更新日期:2025-10-15 18:48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撰写工程合同保险作文时应注意的事项的文章:
"精雕细琢,防范未然:撰写工程合同保险作文时应注意的关键事项"
工程合同保险,作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条款的严谨性、清晰度直接关系到合同各方的权利义务和潜在风险分担。无论是作为投保人、被保险人,还是作为起草、审核合同的专业人士,在撰写或解读工程合同保险相关文件(如保险条款、补充协议、法律分析文章等)时,都应特别注意以下关键事项,以确保保险的效力、避免争议并实现风险保障的目的。
"一、 明确保险标的与风险范围:核心在于“保什么”"
1. "标的清晰界定:" 必须明确保险所覆盖的对象是什么。是针对工程本身的物质损失(如建筑物、构筑物、安装的设备),还是针对第三者责任(如施工期间对他人财产或人身造成的损害),抑或是承包商自身的责任风险(如工程延误、质量问题导致的经济损失)。标的的描述应具体、无歧义,避免使用模糊或笼统的词语。 2. "风险范围详尽:" 清晰列出承保的风险种类。是仅限于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还是也涵盖意外事故(如火灾、爆炸、施工设备倒塌)?是否包含由第三方造成的风险?是否排除特定的风险(如战争、核污染、政府行为等)
大家好,我是崔瑶,干财务13年,现在自己做会计轻创业。十月一到,后台好多朋友问印花税的事,毕竟大征期赶上季报,忙起来很容易错。其实印花税没那么复杂,但我前几年帮客户申报时,也踩过“以为要交结果不用交”“该交却漏了”的坑,今天就用大白话跟大家唠唠,哪些合同要交、哪些不用,再说说我遇到的真实情况,帮大家少走弯路。
先明确一点,印花税不是所有合同都要交,得看《印花税暂行条例》里的“税目表”,在表里的才交,不在的就不用。我先把必须交的几类列出来,再结合我遇到的例子说说,这样大家好理解。
第一类是购销合同,像公司买原材料、卖产品签的合同都算,税率是0.3‰,按合同里的购销金额算。去年我帮一家做服装批发的客户申报,他们财务把“供货单”当成了购销合同,每张都算了税,后来我发现,供货单只是内部单据,没盖公章、没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不算正式合同,最后帮他们退了多交的2000多块。所以大家要注意,不是所有跟“买卖”有关的纸都算购销合同,得是双方签字盖章的正式协议。
第二类是加工承揽合同,比如找工厂加工零件、找印刷厂印宣传册、找装修公司做办公室装修,这些合同税率是0.5‰,按加工费或收入算。我有个客户是做家具定制的,去年找木工房加工一批衣柜,签了加工合同却没交印花税,被税务局预警了。后来解释说“以为是买卖合同”,其实定制家具是“对方按自己要求加工”,属于加工承揽,不是购销,最后补了税还交了滞纳金。这点大家要分清,“买现成的”是购销,“按要求做”是加工承揽。
第三类是建设工程合同,像盖厂房、装水电的建筑合同,税率0.3‰,按工程价款算。这里要注意,跟“工程”有关的才交,比如去年有个客户租了办公室,签了“装修协议”,但装修金额只有5万,属于小规模装修,不算“建设工程”,最后没交。但如果是盖新办公楼,哪怕只签了“工程意向书”,只要明确了金额和工期,就得交。
第四类是财产租赁合同,租房子、租汽车、租设备都算,税率1‰,按租赁金额算。这个是最容易漏的,我前几年帮一家小公司申报,他们租了3个仓库,签了合同却没交印花税,理由是“租金每月才5000,太少了”。但不管金额大小,只要是财产租赁,都得交,最后他们补了180块税(3个仓库年租金共6万,6万×1‰=60,3年就是180)。还有个情况,租房子如果是个人对个人,可能不用交,但公司租个人的房子,合同也得交。
第五类是货物运输合同,比如找物流公司运货物,航空、铁路、公路运输都算,税率0.05‰,按运费算。这里有个误区,我客户里有人以为“快递合同”要交,其实快递是“同城或短途配送”,不算“货物运输”,只有跨省市、用货车、火车、飞机运大宗货物的合同才交。去年有个做电商的客户,每天发几百个快递,签了快递协议,差点就按运输合同交税,还好及时拦住了。
第六类是借款合同,这里要划重点:只有银行或金融机构跟企业签的借款合同才交,税率0.05‰,按借款金额算;企业之间互相借钱的合同,比如A公司借100万给B公司,这个合同是免税的。我前几年帮一家科技公司申报,他们跟股东借了50万,签了借款合同,财务以为要交,结果我查政策发现“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借款,除了金融机构,都不用交”,最后没交。大家要记住,借款合同只看“出借方是不是金融机构”,不是的话就不用交。
第七类是财产保险合同,比如公司给厂房买的财产险、给员工买的雇主责任险,税率0.1‰,按保险费算。但要注意,人身保险合同不用交,比如给员工买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不算财产保险,不用交。去年有个客户给全体员工买了“团体意外险”,以为要交,其实意外险是人身险,最后没交。
第八类是技术合同,比如技术开发(开发新软件)、技术转让(转让专利)、技术咨询(给企业做技术顾问),税率0.3‰,按合同金额算。这里要区分“技术咨询”和“普通咨询”,我客户里有个做餐饮的,找顾问做“菜品研发咨询”,属于技术咨询,交了税;但如果是找顾问做“经营管理咨询”,比如怎么提升客流量,这就不算技术咨询,不用交。
第九类是仓储保管合同,比如租仓库放货物、找物流公司保管原材料,税率0.1‰,按保管费算。这个跟财产租赁合同的区别是:“租赁”是自己用场地,“保管”是对方帮你看管货物。去年有个客户租了个仓库,自己派人看管,签的是租赁合同,交1‰的税;后来换了家物流公司,对方负责看管,签的是保管合同,交0.1‰的税,能省点钱。
说完要交的,再说说明确不用交的,这些是我客户常问的,也是最容易混淆的。
首先是“四供合同”,就是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的合同,比如公司跟自来水公司签的供水协议、跟电力公司签的供电合同,都不用交。我有个客户是超市,每月水电费几十万,以为要交印花税,结果查政策发现“四供合同不在税目里”,省了不少事。
然后是物业服务合同、中介合同、委托合同,比如跟物业公司签的物业费合同、跟猎头公司签的招聘中介合同、跟财务公司签的代理记账委托合同,都不用交。去年有个客户跟代理记账公司签了合同,还按“技术合同”交了税,后来我帮他们更正了,因为代理记账是“委托服务”,不是技术服务,最后退了税。
还有审计、法律顾问、资产评估合同,比如找会计师事务所做年报审计、找律师做法律顾问、找评估公司评估厂房价值,这些合同也不用交。我前几年帮一家拟上市公司做财务梳理,他们跟律所签了“上市法律顾问合同”,以为要交,结果发现“法律类咨询不算技术咨询”,不用交。
另外,像广告合同、培训合同、体检合同也不用交。去年有个客户找广告公司做宣传,签了广告合同,财务以为要交,其实广告属于“服务合同”,不在税目里;还有公司给员工找机构做体检,签的体检合同,也不用交。
最后说说特殊注意事项,这两个点我客户踩过坑,大家要特别注意。
第一个是土地相关的合同:土地出让合同(比如公司买地盖厂房,跟政府签的出让合同),不算购销合同,要按“产权转移书据”交印花税,税率0.5‰;但如果是政府征收或收回土地,签的补偿协议,是免税的。去年有个客户的旧厂房被政府收回,签了补偿协议,还按产权转移交了税,后来帮他们退了1万多。
第二个是转让类合同: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转让(比如卖厂房、卖办公楼),股权转让,还有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转让,这些不算购销合同,要按“产权转移书据”交0.5‰的税。我有个客户去年转让了公司30%的股权,签了股权转让协议,没交印花税,被税务局提醒了,最后补了税。这里要注意,股权转让不管金额大小,都得交,哪怕是0元转让(比如股东之间无偿转让),也要按“产权转移书据”申报,只是按0元计税。
其实判断要不要交印花税,核心就是两点:一是看合同性质是不是在税目里,二是别把“非合同类单据”当成合同。我做财务这么多年,发现很多错误不是因为不懂政策,而是因为忙起来没仔细看合同内容,或者把内部单据当成了正式合同。所以大家申报时,最好拿合同原件对着税目表核对,不确定的就多查政策,或者问问专业人士,别凭感觉来。
十月大征期本来就忙,能少出错就少出错。大家如果遇到具体的合同拿不准,或者有过类似的经历,都可以来评论区聊聊,我看到会尽量回复,咱们一起把印花税这件事弄明白,顺利完成申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