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更新日期:2025-10-15 13:4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伦敦杂记》(London Sketches)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你的作文既有深度又清晰:
1. "明确核心主题与目的 (Clarify Core Themes and Purpose):" "理解《伦敦杂记》:" 首先要深入理解《伦敦杂记》这本书的基本内容、时代背景(通常指19世纪中后期)、作者的观点和写作风格。它是如何描绘伦敦的?关注了哪些方面(如社会风貌、人物、建筑、氛围等)? "确定你的笔记目的:" 你写这篇读书笔记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总结内容、分析人物、探讨主题、评价写作手法,还是结合个人思考?明确目的有助于你组织思路和内容。
2. "精准概括主要内容 (Accurately Summarize Main Content):" "选择性而非全面性:" 读书笔记不需要复述全书,而是要抓住关键内容和让你印象深刻的片段。 "提炼要点:" 概括作者观察到的伦敦的主要特征,例如是繁华还是萧条,是现代还是古老,是充满活力还是死气沉沉。提及作者重点描绘的典型场景或人物。 "引用关键句/段落 (Optional but effective):" 可以适当引用书中让你特别有感触或重要的句子或段落,并加以分析,但这要适度,避免大段照搬。
3.
4月22日,百闻不如一记--文字的力量·杜甫草堂春日读书会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举行,于世界读书日之际围绕文学的力量展开深度探讨。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作为本次活动特邀嘉宾出席,两位教授从文字阅读聊到文字记录,分享私藏书单。40名川大学子在现场,与专家积极互动,解析文字的力量。
阅读可以开阔视野,记录有助增进思考深度,两位教授现场针对读书笔记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川大学子也在现场分享关于日常阅读、文字记录的心得体会,与专家们探讨读书笔记给文学创作的启发与思考。
解析文学著作经典,体悟文字的力量
本次活动,以“杜甫与鲁迅跨越千年对谈”的话剧拉开序幕,借由两代文学巨匠的对话沟通,谈及文字阅读能够超越时空,给予今人以新的启发。陈平原教授在演讲中,对经典文学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解读,好的文学作品对于人心、人性、人情具有陶冶及启迪作用,认认真真读几本好书,以此作为根基,作为标尺,作为学问储备,也作为精神支柱。
不学诗,无以言。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中,诗词无疑是浩瀚文化星空中一颗最璀璨夺目的明珠。关于诗歌文学方面的赏析考究,周啸天教授给出了他的看法,“诗歌文学教人读诗、爱诗、懂诗,而并不要人人都成为诗人。孔子不作诗,孔门弟子也不作诗,但讨论起诗歌来,都有很高的见地。他们是一群心智健康的人,是一群诗性的人。”
经典文学作品可以给予人无穷的力量,而阅读就是要去寻找并发现那些扎根的、反映本真的、能打动人的东西。两位教授表示,阅读经典就是要在文字的力量中找到现代问题的答案。活动现场,陈平原教授和周啸天教授也分享了多部适合高校学子反复阅读精读的文学著作。有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朱自清的《伦敦杂记》、金克木的《书读完了》等。
读好书要做好笔记,文学大咖分享创作心得
阅读不止在于过程,更在于自我的吸收转化,通过读书笔记,知识在这些通过二次记录所产生的“阅读痕迹”中,自然而然内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时,文字的力量才会尽显。
学术大家严家炎曾说过,“读书要有效果,一定要做笔记”。现场有川大同学提出,读书笔记听起来轻松,但实际上对阅读的书籍文字进行二次记录加工并非易事。对此,陈平原教授围绕如何做好读书笔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同时分享了自己评书记笔记的一些习惯:“我在中学阶段便会摘录一些重要语句,直到博士以后做研究资料,日积月累之后发现这些资料整理起来很不方便,这个时候读书笔记就凸显出了重要性,在每个重要的内容上注释并标记相应书籍的出处,就像在茫茫书海中寻找到了路标,从整段的记录变成路标的记载。这些笔记将来会转化为我们的注释,经过再三的沉淀、转化,最后变为我们自己的思考与表达。”
这是一个全民阅读的时代,各种阅读介质井喷,这也是一个全民写作的时代,每个人都能拿起笔在互联网平台发表所思所感所悟。人人都是读者,人人也是写手,对于这一现象周啸天教授认为:“每个人都可以直接阅读生活,但是每个人的生活经验都不相同。你不能拥有别人的生活,但是通过阅读,你能间接地获得别人的生活经验,所以阅读非常重要,写作能力是从阅读中得来的。同样阅读也需要做笔记,其中无非有三个阶段,一是圈点,在阅读过程中就在书籍上进行标注;二是摘录金句,书越读越薄最重要的就是将书中的精华,或对自己有启发的金句摘录下来;三是感想的记录,阅读中对文字的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做读书笔记最高的层次。”
在这个人人都是写手的时代,读书笔记正是促进思考和写作的一种重要方法。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活动现场的川大学子们也认为,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看到某些文字会有一闪而过的想法,当时的思想火花如果不去记录下来的话,之后会很容易忘记,所以读书笔记对日常阅读还是很有用的。潜心阅读书籍的同时,通过读书笔记积累语言、积累素材。在读写记录中,引发对文字内容的思考,由此延伸出新的体悟感受,迸发创作灵感。
众人现场体验读写新科技,华为平板升级文字阅读体验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其在帮助记忆的同时,还可锻炼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分析综合能力。随着科技提升,如今电子阅读笔记逐渐成为新潮流,平板凭借功能齐全、易存储整理、随用随写的特点,赢得众人喜爱,大学生也都已经适应了用平板进行文字阅读、读书记录的方式。
本次活动里,陈平原和周啸天两位教授细谈如何做好读书笔记,分享书单及书评心得,在现场的同学们用华为MatePad 11英寸 2023款柔光版随时记录要点,学习气氛浓厚。
据了解,这款平板能够带来如纸张般的自然书写体验。在做笔记时,笔尖触碰屏幕表面发出细微的“沙沙”声音,还原熟悉的纸上书写体验。不会出现传统屏幕反光眩光的情况,类似仿纸感的柔光屏,对视力保护比较友好。即使长时间使用这款平板写笔记,眼部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
川大学子也在现场分享关于日常阅读、文字记录的心得体会,平板带来的无纸化阅读学习体验,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无纸化阅读、学习能让我们摆脱厚重的传统资料的携带负担,将所有信息高度整合在电子设备之上,同时可以实现资料在不同设备间的无差别转移,在效率方面是有很大提升的。”可见,华为MatePad 11英寸 2023款带来的强大鸿蒙生态,引领了无纸化学习的体验提升,提供高效的生产力支撑。
红星新闻记者 庞健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夫子庙
文/慕津锋
灯影劳劳水上梭,粉香深处爱闻歌。
柔波解学胭脂晕,始信青溪姊妹多。
这是一首写在明信片上的七言绝句。该明信片收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手稿库中。它的正面是“南京夫子庙”的全景,背面则是印着“中华民国邮政明信片”的信笺。在信笺中间,有一条竖线将页面划分为两部分。左侧为该首七言绝句,绝句旁还附有小序:
秦淮初泛,呈佩弦兄。
落款为“俞”,时间为“十二、七、三一南京分手之日”。
这里的“俞”与“佩弦”分别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俞平伯与朱自清。
写在明信片上的七言绝句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浙江绍兴人,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他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俞平伯(1900年1月8日-1990年10月15日),原名俞铭衡,字平伯。浙江湖州人,出生于江苏苏州。 他是我国著名散文家、红学家,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其主要著述有《红楼梦辨》(《红楼梦研究》)《冬夜》《古槐书屋问》《古槐梦遇》《读词偶得》《清词释》《西还》《忆》《雪朝》《燕知草》《杂拌儿》《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唐宋词选释》《俞平伯全集》。
朱自清与俞平伯同为北京大学校友。俞平伯比朱自清小两岁,但却比朱自清早一年考上北京大学。1919年12月,俞平伯从北京大学毕业。朱自清则是在1920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不久,杭州第一师范请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代为物色教员,蒋梦麟向杭州第一师范推荐了俞平伯与朱自清。后来,俞平伯因故在杭州任教不足半年便辞职北归。但从那时起,他与朱自清便结下了深厚的友情。1922年1月,俞平伯与朱自清、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创办五四以来最早的诗刊《诗》月刊。这是五四运动以后出现最早、以提倡新文学为主张的进步诗刊,在当时倍受社会的关注。《诗》月刊创刊后,俞平伯和朱自清的交往更为频繁,不久他们又合编过文学刊物《我们的七月》和《我们的六月》。
1923年夏天,朱自清去信俞平伯南下度假。他们先游了西湖,后又结伴前往南京。在南京这座古都游玩四天后,在即将分手时,他们相约夜泛秦淮河。正是在这次夜游中,他们约好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各自写一篇散文。就这样,1923年8月22日,俞平伯在北平写成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923年10月11日,朱自清则在温州写成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两篇散文后在《东方杂志》同时发表。文学评论家李素伯先生在《小品文研究》中对这两篇同题散文的评价是:“我们觉得同是细腻的描写,俞先生是细腻而委婉,朱先生是细腻而深秀;同是缠绵的情致,俞先生是缠绵里满蕴着温熙浓郁的氛围,朱先生是缠绵里多含有眷恋悱恻的气息。如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则俞先生的是‘朦胧之中似乎胎孕着一个如花的笑’,而朱自清先生的是‘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俞、朱二人此举也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但有时,朱自清也会对自己的好友俞平伯直言批评。1924年9月,江浙军阀混战,大战一触即发。俞平伯此时却写了一篇悠闲的文章《义战》。朱自清看后十分气愤,便在其发表的文章边上,作了这样一段批语:“前两日读《申报》时评及《自由谈》,总觉得他们对于战事,好似外国人一般,偏有许多闲情逸致,说些不关痛痒的,或准幸灾乐祸的话!我深以为恨!昨阅平伯《义战》一文,不幸也有这种态度!他文中颇有掉弄文笔之处,将两边一笔抹杀。抹杀原不要紧,但说话何徐徐尔!他所立义与不义的标准,虽有可议,但亦非全无理由。而态度亦闲闲出之,遂觉说风凉话一般,毫不恳切,只增反感而已。”
多年后,俞平伯回想此事时依旧十分感慨:“会得佩弦(按:朱自清字)昔年评语,却是一种盛缘,反若不忍遽弃。词虽峻绝,而语长心重,对自己,对朋友,对人间都是这般。”
朱自清的直言丝毫没影响俞平伯与他的珍贵友情。1925年,经俞平伯推荐,朱自清来到北平,出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朱自清刚到清华的一段时间,其家属还远在扬州,朱自清只得住在清华南院的教师单身宿室。而俞平伯的家则在清华南院七号楼,他们俩人的住处相距不远,平常来往很方便。那时,俞平伯经常“单身”的朱自清到自家用餐,而朱自清则要求付给伙食费,俞平伯一再推辞。后因朱自清的一再“顽固”坚持,俞平伯只得收取。但他却让家人把朱自清交来的钱增加到招待朱自清的伙食费里,这样使得朱自清每天的伙食极为丰盛。
1937年,卢沟桥事件发生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均纷纷南迁。朱自清随清华大学撤往长沙,后辗转来到昆明,在国立西南联大任教。俞平伯则因侍奉双亲未能前往。北平沦陷后,俞平伯的北大老师、我国著名作家周作人出人意料地担任了华北伪教育总署督办。朱自清熟知俞平伯与周作人的师生之谊,他十分担心俞平伯受周作人的蛊惑与影响。在抵达昆明后,朱自清马上写信给俞平伯。在信中,朱自清写了三首诗,其中有一句是:“引领朔风知劲草,何当执手话沉灰!”朱自清深切寄望俞平伯能保持“清操”,不辱斯文。
当时,周作人在北平负责主持编辑《艺文杂志》,该杂志以发表各类读书随笔、古典文学研究笔记为主,而这种文字俞平伯颇为擅长。应周作人之约,俞平伯在这本杂志的前七期里先后发表了六篇文章。
远在昆明的朱自清得知俞平伯在如此背景的杂志上发表文章后很是不满,他千里寄书力劝俞平伯不要再这样做。接到来信后,俞平伯起初并没有觉得这事有多么重要,只是含糊地回信说自己并不想多作,“偶尔敷衍而已”云云。收到俞平伯不以为意的信后,朱自清极为焦虑,他再次给俞平伯致信,阐明了自己的态度:“前函述兄为杂志作稿事,弟意仍以搁笔为佳。率直之言,千乞谅鉴。”
这次,俞平伯终于感受到了来自老友的诤言之切。因为他深知朱自清平素为人谦和,如此语带苛责的信函实为罕见,“他是急了!非见爱之深,相知之切,能如此乎?”自此以后直到该杂志停刊,俞平伯再未在此刊以及其他有日伪背景的报刊上发表任何文字,并与自己的老师周作人保持了距离。
抗战胜利后,朱自清回到北平清华大学。他与俞平伯再次重逢。但朱自清此时已是百病缠身。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在北平逝世。朱自清虽一介文人,但其“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傲骨却让国人敬佩。当俞平伯得知朱自清去世的消息后十分悲伤。他与“北大”、“清华”教师学生一起前往医院送别,并亲题挽联一幅:
三益愧君多,讲舍殷勤,独溯流尘悲往事;
卅年怜我久,家山寥落,谁捐微力慰人群。
“三益”者,典出《论语》:“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可见俞平伯是把朱自清当做自己的诤友、良友、挚友来看。
朱自清去世后,俞平伯非常悲痛,他连续创作了《诤友(朱佩弦兄遗念)》《忆白马湖宁波旧游(朱佩弦兄遗念)》等两篇散文,表达了对好友的思念。俞平伯从自己与朱自清的交往中,深深感到“直谅之友胜于多闻之友,而辅仁之谊较如切如磋为更难”。他说:“古诗十九首,我俩都爱读,我有些臆测为他所赞许。他却搜集了许多旧说,允许我利用这些资料。我尝创议二人合编一《古诗说》,他也欣然,我只写了几个单篇,故迄无成书也。”
1959年,俞平伯与叶圣陶等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前往江苏省视察。一行人到达了朱自清先生的故乡扬州,俞平伯显得心情很沉重。当天正好有一辆便车去往南京,俞平伯没有跟任何人打招呼就急匆匆地上了这辆去往南京的车。这使叶圣陶等人十分不解。直至后来,俞平伯将自己写好的《重游鸡鸣寺感旧赋》给叶圣陶看后他才明白,原来俞平伯是去重访他早年曾和朱自清一同游览过的南京鸡鸣寺,以寄托他对好友的怀念。其中有句云:“地仿佛其曾莅,如色丝之褪黄;人萧索以无偶……”写得一往情深。
当《俞平伯全集》要收录1923年7月31日俞平伯写给朱自清的那首诗时,俞平伯对这首诗进行了重新修改。题名变为《癸亥年偕佩弦秦淮泛舟》,诗句也进行了重新润色:
来往灯船影似梭,与君良夜爱闻歌。
柔波犹作胭脂晕,六代繁华逝水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