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更新日期:2025-10-15 13: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回到教育的原点”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让文章深刻、有见地且结构清晰:
"1. 明确核心观点与个人感悟 (Clarity of Core Idea & Personal Reflection):"
"理解“原点”:" 首先,你需要清晰理解作者在书中是如何定义“教育的原点”的。它可能指的是教育的初心(育人)、知识的本质、教学的基本方法、师生关系的基石等。在你的读后感中,必须明确你理解的“原点”是什么。 "提炼核心感悟:" 阅读后,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是认同作者的观点,还是有不同的思考?是某个具体的例子触动了你,还是引发了你对自身教育经历或观察的反思?抓住最核心、最让你有话可说的感悟作为文章的主线。
"2. 紧扣“读后感”性质 (Focus on the "Post-Reading" Aspect):"
"不能只是复述内容:" 避免大段大段地引用原文或概括书本内容,那更像书评或摘要。读后感重在“感”,即你的思考、评价和联想。 "结合自身:" 这是读后感的关键。将书中的观点与你自己的学习经历、教学实践(如果你是教师)、生活观察、甚至社会现象联系起来。例如: 书中提到的某个
教育的初心是一个穿越时空、引人深思的命题。在当下这个充斥着内卷、功利主义和标准化的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回到这个原点,审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
教育的初心,并非为了制造高分机器,也不是为了培养单一赛道上的竞争者。它的核心,是点亮人,而非塑造工具。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份初心:
教育的起点,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兴趣点。初心,是保护这份好奇和兴趣,让它不被标准答案所熄灭,而是引导他们去探索、去怀疑、去创造。正如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追求的是内心的觉醒,而非知识的简单灌输。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而非“单向度的工具人”。这意味着:
品德与人格的塑造:培养善良、正直、有责任感和同理心的人。
独立精神的培育: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不盲从,拥有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
生命韧性的锻造:教会学生如何面对挫折,享受生命,而不仅仅是应对考试。
教育不仅是个人之事,更是文明赓续的纽带。它肩负着: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人类积累的智慧、文化与美德传递给下一代,并激发他们创新的火花。
推动社会进步:通过培养有见识、有担当的公民,来构建一个更加理性、公正和充满希望的社会。
在现实的压力下,部分人的教育初心常常被淡忘:
功利化的侵蚀:教育被简化为“考好大学、找好工作”的阶梯,分数和排名成为唯一的目标。
标准化的桎梏: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价标准,磨平了孩子的个性与独特性。
工具化的倾向:学生被视为需要被塑造和优化的“人力资本”,而非有血有肉、有待发展的“人”。
回归初心,并非否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是要为它们找到正确的坐标和方向:
对教育者而言:要做“点火者”而非“灌装工”。看见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因材施教,用爱心和智慧去引导,而非用权威和标准去压制。
对家长而言:要做“沃土”而非“雕刻刀”。放下焦虑,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格成长,接纳他们的不完美,支持他们探索真正热爱的领域。
对社会而言:要构建多元开放的评价体系,鼓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为不同天赋和志向的孩子提供广阔的成长路径。
教育的初心,质朴而崇高。它不在于建造一座座精致的“分数工厂”,而在于开垦一片片肥沃的“心灵田野”。在那里,每个生命都能依照其内在的规律,生长为自己本该成为的样子——独立、智慧、温暖而坚韧。
正如一位智者所说:“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当我们回望初心,我们寻找的,正是那盏能照亮前路、温暖人心的不灭火种。
来源:【中国教师报】
如何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让学生内心产生温暖感与安全感,我认为需要回到教育原点,处理好3组关系,分别是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
手段和目的不能颠倒
要让学生心理安全,首先要处理好学校发展与学生成长之间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
办学是为了育人,办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反思教育现实中的种种问题我们会发现,往往是目的与手段颠倒了。嘴里说的是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实际操作起来却变成了以学校发展为中心。
以争创特色学校为例,这本无可厚非,特色可以让学校更加吸引学生,特色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可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要形成学校的鲜明特色,就需要调动学校的大部分资源来支持这项工作,而且要有参与率,最好是全校所有师生都参与进来,大家都要做相同的事情。有些事情大家都做没关系,如体育锻炼、阅读等,但有些事情是不能强制每个人都去做的。我们在创办特色学校时要注意,一定有许多学生是不擅长、不喜欢、不适合做这件事的,他们的兴趣与特长在另外的地方。因为绝大部分中小学生是按照居住地、户口等方式来选择学校的,与学校的特色无关。假如一个学生上了一所科技特色的学校,而他偏偏不擅长科技,而是擅长艺术,他就有可能被边缘化,他的特长不能发挥、兴趣得不到培养,内心就无法安全与舒展。
许多时候,办学者是以学校内部的相同来实现学校的与众不同,从而形成特色的。这种做法究竟是以学生成长还是以学校发展为中心呢?目的与手段是否已经发生了颠倒?
所以,办成什么样的学校不是目的,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是根本。我们要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尽可能关注与促进学生真正的全面发展,按照学生成长所需来配置资源。
生长而非加工
在学校里,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句话我们已经说了很多年,也一直是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但有时,主导太强势,主体就会失去意义,凡事都主导,主体就很难发挥作用。在一些学校、一些地区,主导作用变成了“加工”,把学生主体变成了加工的对象,这是很可怕的。
教育的过程是生长而非加工。生命有其内在的生长力量,每个正常发育的学生都如同一颗“种子”,只要提供给它必要、充分且适合的土壤、阳光、水分和营养,并保护其不受外力伤害,它就能正常地生根、发芽、开花与结果,长成它最好的模样。教师就是要提供这种外在的良好的成长环境,让生命的内在成长力量与外在良好环境进行有效互动,通过外部环境去唤醒、激发、滋养、支持、引导内在的生命力量。如何提供好这种外部环境?既要“保护”又要“帮助”,尽可能阻止外来干扰因素的破坏,尽可能帮助这些“种子”获得它所需要的土壤、阳光、水分与营养。教师需要充分相信生命的力量,要对生命的力量怀有深深的敬畏感。在此基础上,重点关注、理解并实施以下几个关键词:
一是“信任”。信任学生是教育的前提。如果教师在内心深处根本不信任学生,那教育就无从谈起。我们要深深地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善良的,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爱、尊重与鼓励,每个学生都希望发展得更好,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
二是“发现”。在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急于教给学生什么,而是要认真做一个观察者,发现学生的优点、特点,包括缺点。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就要认真细心地去发现学生。教师需要不断追问自己: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学生吗?
三是“支持”。我们无法设计更无法替代学生成长,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他们提供帮助与支持。不同的种子所需要的环境是不一样的,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支持可能才是学生在成长中最需要的。
四是“引导”。生长的过程是从一个不成熟的状态向成熟状态迈进的过程。不成熟的学生,尽管有内在成长的动力,有向上向善的愿望,但一定会在这个过程中面临困惑,需要我们的引导。支持与引导,许多时候是互为一体的。
信任、发现、支持、引导这四个词语是北京中学的教风。我们认为这是教师面向学生时应该重点发挥的四个影响,也是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关键。
鼓励合作,淡化竞争
在北京中学,我们将校风确定为和而不同、乐在其中,将校训确定为世界因我更美好,出发点之一就是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没有抽象的学生,每个人都是具体的,成长的“花期”各有不同,有人成熟得早,有人成熟得晚,但都在成长中。学生各有各的发展优势,有的喜欢画画,有的喜欢踢球,有的擅长演说,有的擅长算题。优势有时很明显,有时未被激发。同学之间一定要相互欣赏,相互支持与帮助,同心同行、结伴成长。
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我们要尽量鼓励合作,淡化竞争。这就需要一个很好的机制。有时,机制不好,良好的愿望会走向相反的方向。例如,学校里经常开展一些比赛或者评比,往往会设置奖项或评比名额。由于名额限制,许多竞赛评比会形成“你上我下”的局面。许多学生就可能因此期望别人不如自己。在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与人相处时,这种评比机制不利于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要变那种“你上我下”的恶性竞争为“你上我也上”的良性竞争。中小学的各项评比竞赛最好采用“达标”的方式举行,即设立条件和标准,学生只要达到这个标准,就能获得奖项。这样鼓励学生与“标准”竞赛,不断地挑战与超越自我,而不是与同伴竞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都愿意看见甚至帮助其他同学一起达标,期望大家都好而不是只想自己好。
通过一些机制的调整与优化,让学生能和谐相处,同伴相处好了,内心的安全感一定会加强。
(作者系北京中学校长,本文由作者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九届年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有删改)
本文来自【中国教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