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更新日期:2025-10-15 13: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医药文章的观后感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观点清晰、表达得体:
1. "明确文章主旨与核心观点 (Identify the Main Theme and Core Message):" "首要任务:" 仔细阅读并彻底理解所评论的医药文章。找出文章最想传达的核心信息、主要论点或探讨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例如:某种新药的研发突破、对某项医疗政策的解读、对疾病预防新方法的介绍、对医学伦理的探讨等)。 "确立观后感焦点:" 你的观后感不是对原文的简单复述,而是你基于原文内容产生的思考、评价和感受。确定你最想表达的观点或感受是什么?是对科学发现的赞叹?是对医疗问题的担忧?是对作者观点的认同或质疑?还是对其写作方式的评价?
2. "准确、客观地概括原文内容 (Summarize the Source Material Accurately and Objectively):" "简明扼要:" 在观后感的开头部分,需要对原文的主要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概括。说明文章的主题、主要发现或观点。 "引用关键信息:" 可以适当引用原文的关键信息、数据或论据,以支撑你自己的观点,并表明你确实理解了原文。但注意不要大段照搬,要用自己的语言
作者:姚泽麟(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当今医学技术飞速发展,诸多疾病不再致命。这些成果的背后,传统医学经验功不可没。回首人类与疟疾旷日持久的抗争之路,“双药”(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后来实现人工合成的奎宁,以及从青蒿中低温萃取的青蒿素)的作用举足轻重。其背后,是药品研制的艰难跋涉,是传统医药知识向现代跨越的崎岖转型。科普作家梁贵柏在《双药记》中,挥动生花妙笔,带我们回溯这场跨越时空的人类与疟疾的较量。
《双药记》 梁贵柏 著 译林出版社
全球史视野下的疟疾与“双药”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是由疟原虫引起的急性寄生虫感染。据估计,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人类,近半数都因疟疾而失去生命。这种跨越洲际的致命威胁,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在疾病肆虐中愈发清晰。正如全球史先驱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中所揭示的,历史学不能忽视人类与疾病相互影响的历史,疾病常常影响甚至左右世界历史的进程。
《双药记》正是将人类抗疟历程置于全球史框架中审视。近代以前,东西方各自探索抗疟方法:中医典籍记载的常山、马鞭草,与美洲印加人的金鸡纳树皮,构成平行时空下的智慧结晶。明朝正德年间,葡萄牙人抵达广州,打破了这种独立状态,欧洲人将美洲金鸡纳树皮奉为“神药”并传至全球。科研人员从中提取分离出活性成分奎宁,康熙皇帝成为中国最早使用该药治愈疟疾的人之一。
20世纪初,奎宁生产形成全球合作的工业化体系。1913年《奎宁协议》的签订,标志着首个跨洲际制药垄断联盟(涵盖亚非种植园主、欧洲制造商及荷兰等殖民国家)的诞生。对当时的英国而言,奎宁是维持殖民统治的关键,若无此药“也许早就分崩离析”。
但“二战后,疟原虫对奎宁及其类似药物的耐药性成了全球疟疾防控的最大问题之一”。真正改变抗疟格局的是青蒿素的诞生。越南战争期间,耐氯喹疟疾肆虐促使胡志明向中国求援,中国科研团队启动“523任务”,最终发现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主动融入全球社会,推动青蒿素药物实现量产并走向世界,为全球抗疟事业注入新动力。
从美洲金鸡纳树皮到中国青蒿素,两种药物的全球传播史印证了该书的观点:人类在疾病面前唯有共享智慧、协同行动,才能书写命运与共的全球史。
李时珍潜心编撰《本草纲目》 任坚 绘
“双药”诞生背后的艰难征程
回首疟疾与“双药”的全球史,那波澜壮阔的历程令人感慨。而这背后,药品研制之路更是荆棘丛生,充满艰辛。例如推动青蒿素转化为临床治疗药物的一个关键人物——广州中医学院的李国桥,为了比较各种药物和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在1969年主动感染疟疾,然后告诉其他科研人员“各种方案可在我身上进行试验”。
然而,科学的进步以及新药的诞生,所仰仗的条件又绝不仅局限于此。一方面,在科学探索的漫漫征途中,从来不缺各式各样的“机缘巧合”与“意外之喜”。举例来说,16世纪时,远赴南美的意大利传教士萨伦布里诺留意到当地原住民巧用金鸡纳树皮来抑制颤抖、消退高热,他灵机一动,寻思着:为何不尝试用这些树皮去医治疟疾呢?就这样误打误撞之下,当时最为有效的疟疾特效药问世了。青蒿素的发现历程,同样充满偶然性。彼时参与“523任务”的科学家多达500余人。可难题在于,传统医书中治疟的方子浩如烟海(单是《肘后备急方》里就罗列40多条),究竟该从哪几个方子切入展开研究与验证呢?这无异于大海捞针!即便后续锁定青蒿作为重点攻关方向,由于中国南北方的青蒿叶在青蒿素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课题组前期采用北方青蒿叶开展的研究工作始终难达预期成效。倘若一开始筛选样本时就选用南方的青蒿叶,青蒿素的成功提取或许就能提前实现。一言以蔽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需“严丝合缝”,否则就可能与有效药物擦肩而过。
另一方面,就医药研究来讲,即便在实验室取得了成果,要想让其真正惠及大众,还离不开诸多其他制度的支撑与协同配合。以现代医药工业为例,随着有机合成化学领域的发展,现代医药工业在二战后突飞猛进,然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起步却相对迟缓,发展也较为滞后。这种状况直接致使“523任务”中关于青蒿素的科研成果,没能迅速转化为临床可用药物。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前来考察我国的药品生产管理状况时发现,竟然没有一家制药厂能够达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标准要求。这一现实困境硬生生地将青蒿素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时间推迟了长达5年之久。
再看专利制度方面,在改革开放初期,知识产权与专利制度对于我们而言还是相当陌生的新鲜事物,这无疑又给新药走向市场设置了一道不小的障碍。好在当时正在研发的复方蒿甲醚项目,由于起步相对较晚,尚未对外公开发表研究成果,研发团队历经重重艰难险阻,最终成功取得专利,并由诺华公司负责生产制造,推向国际市场。“20世纪70年代初期发现的青蒿素,在30年之后终于登上了世界舞台,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
最后要强调的是,新药研发过程中,如何平衡“义”与“利”的问题始终无法回避。药品研发工作,往往要倾注难以估量的人力、物力,可成功率却不足10%。这就引发了一系列令人深思的问题:对于新药的钻研,究竟该投入多少资源才合适?一旦研发取得成功,又该怎么给药品定价?这摆在每一位新药研发人员以及每一家制药企业面前,并且在现代社会,这一难题愈发凸显。回首往昔,早期的科学家们,在进行科研工作时不太计较经济回报,更多是将科研当作纯粹的爱好,而非营生手段。就像1820年,法国的两位化学家兼药剂师佩尔蒂埃与卡文图,凭借精妙的实验设计,成功提取出对疟疾疗效显著的奎宁活性成分。他们毅然“拒绝从他们的发现中获利,因此没有就奎宁的提取过程申请专利,而是公布了所有细节,以便更多的药剂师提取奎宁,拯救更多的疟疾患者”。然而,时过境迁,随着现代学术职业体系以及药品研发、营销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新药研发工作不可避免地被纳入成本与收益相互权衡的逻辑框架之中加以考量。值得庆幸的是,青蒿素的发现,得益于中国国家力量的鼎力相助,恰好绕开了这一复杂的道德难题。
葛洪和道童在山中采药 任坚 绘
青蒿古方的现代崛起路
“双药”之一的青蒿素与1600多年前的《肘后备急方》有着奇妙的联系。但读罢此书,我们就知道不能简单将葛洪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与屠呦呦所发现的青蒿素建立直接的联系。事实上,其中的复杂性超乎我们的想象,也促使我们思考传统医药知识与经验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问题。
确定其中的有效成分并进行提取,乃至能够人工合成,这应该是多数中草药在现代社会仍能发挥功效的基本条件。当然这并非易事,需要上述种种条件才有可能达成。早在18世纪初,随着金鸡纳霜在欧洲的普遍使用,有人开始猜想各种草药中是否含有某些“活性成分”,对此是否可以加以纯化,如此治疗效果应该更佳。到1820年,人们确知奎宁即是金鸡纳霜中治疗疟疾的活性成分,但仍不知晓奎宁的理化性质。后来的科学家虽然研究出奎宁中各种原子的占比,但对原子之间如何相互连接组成分子结构还是一无所知。真正探知奎宁的分子结构并人工合成,这是二战之后的事了。
在我国,对抗疟药物活性成分的探寻并非直到“523任务”才起步。遥想抗日战争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奎宁资源极度匮乏,在这一艰难处境下,中国现代药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张昌绍,毅然带领科研团队踏上探索之路,力求“从传统和民间医药中找到有效的疗法或药物”。他们将目光聚焦于常山,通过不懈努力,成功提取出“常山碱”,这一化学物质对疟原虫有着颇为强劲的抑制功效。
反观青蒿,虽说葛洪早早记录下这条方子,可在悠悠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它却近乎被世人遗忘。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时就敏锐察觉到,自东晋以后,这一药方便极少现身于本草医籍之中。不过,李时珍也留意到,民间仍有不少人沿用这个方子,只是用药方式繁杂多样,疗效也参差不齐、难以稳定。而且,历代医师大多将注意力集中于“青蒿一握”,对后半句 “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却常常视而不见。要知道,这里的“渍”意为“浸”,有别于中药惯常使用的煎汤、熬药、制丸等炮制之法。后来我们才明白,倘若经过蒸煮工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青蒿素便会大量分解,药效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诸多奥秘的揭晓,都有待屠呦呦那一瞬间的灵感闪现。“当年(1971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自此,“523任务”才最终以发现青蒿素而收官。
尽管特效药在手,但我们并不能高枕无忧。疟原虫这种低等微生物基于快速繁衍和随机变异的基因分布多样性的优势,还在不断演化以适应环境,由此产生“耐药性”问题。迄今为止,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就有5次颁给了与疟疾治疗相关的研究,正说明疟原虫不会“坐以待毙”。看起来,这些微生物始终要与人类共存,对抗疟疾是一场“持久战”。这警示着我们,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上,对抗疟疾只是一个缩影,守护健康、攻克疾病之路漫漫,唯有携手奋进,方能砥砺前行。
本文图片均选自《双药记》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2日 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2021年1月4日是第三个“世界盲文日”。盲文是盲人群体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实现自强自立的重要工具,其基础性作用正在得到越来越深入的认识。
盲文图书出版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打开一本本盲文图书,盲人读者的指尖轻轻地触摸那六个变化不定的凸点,每个都饱满且温暖,就像触摸亲人熟悉的面庞。一个个字、一段段话、一篇篇文章,串起无数充实的日子,铺就一条通向未来的光明之路,让盲人读者跨越视力障碍,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社会参与者和建设者。
六点盲文
通往知识世界的特殊桥梁
对盲人而言,触觉和听觉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通道,盲文图书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盲文是靠触觉感知的文字,最小的、可独立运用的单位是“方”,每方有三行两列六个固定点位。盲文的点距、方距、点高有严格标准,依据食指最佳触摸点设计。盲人用两手的食指配合摸读,就像我们读汉字不会拆开笔画一样,熟练的摸读者也可以整体识别不同点位,摸读速度可与普通阅读速度相当。
六点盲文是法国人路易·布莱尔发明的。此前,盲人书本用放大的凸版普通字母印刷,不仅数量少,而且又大又重,摸起来很慢,不方便盲人阅读和书写。1821年,布莱尔偶然想到用凸点代替线条创造新盲文,历经十余年研究设计,包括文字、数学符号等在内的法语盲文才正式定稿。
1952年,中国人黄乃参照布莱尔六点盲文体系,结合以前的旧盲字,创造了以北京话为基础、采用分词连写方法拼写的中国盲文。它有18个声母、34个韵母,声韵双拼为一个音节,用另一个盲符作调号,但除生僻字外一般不标调。1953年12月,中国盲人福利会盲文出版组正式成立,开创了新中国盲人出版事业。这是中国盲文出版社的前身。1954年,第一本盲文图书《谁是最可爱的人》出版。
语言文字是人类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作为盲人专用的文字,盲文方便盲人阅读和书写,是盲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路径。这条通往知识世界的特殊桥梁,为盲人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发展成果提供便利,帮助他们从社会的被救助者转变为社会的建设者。
60余年来,中国盲文出版社不断积累经验、发挥专业优势,逐渐具备政治、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等多种类图书的出版能力。中国盲文出版社努力做到让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及时出版盲文版,让盲人读者知晓最新的方针政策;让盲文教材教辅精准出版,全面覆盖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培训,满足广大盲生的学习需求,为盲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文化基础;让文学、科技等不同类别的优秀出版物及时出版盲文版,满足盲人读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盲文编校
用心打磨每一个字符
盲文图书编校工序复杂,工作难度大。几代盲文出版人怀着对盲文出版事业的热爱和担当,用心打磨每一个盲文字符,为盲人读者提供丰富多样的读物和宝贵的精神食粮。
我国的盲文是拼音文字,一般不标声调,在实际使用中仅有5%的标调率,这就造成一些同音字和同音词在盲文里难以区分,盲文编校人员必须反复核实确认,才能确保译校正确。我们在看书时经常会碰到不认识的字,大多数人在不影响理解时都不查字典,可盲文编校人员一个字也不能放过,包括不同语境中的轻声和儿化音。现代出版物的生僻字有限,但盲文图书有一大部分是医学书籍,中医学、中药学、医古文中有大量非常见字和非常用读音,有的字在常用字典里都查不到,非专业人士根本读不准。盲文编辑不仅依靠《辞海》《辞源》等权威工具书定音定调,还自己制作“小字典”,里面写满了生僻字以及这些字在不同语境中的正确读音及出处。
盲文校对是“一明一盲”两位一组,在不同的校次中,或由明眼人朗读、盲人核查盲文,或由盲人摸读、明眼人核查原书。他们默契合作,记录并改正错误,朝着零差错率的编校目标努力。盲文校对人员不仅和普通出版物校对一样具有较高的文字水平,还要多一个“分词”的基本功,即通过语法规则和盲文特殊性对词语进行分、连处理。只有熟练掌握盲文的音、调、空方等特点,掌握尽可能多的汉字字义、语义、寓意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正确分词。
为了提高盲文精确程度,方便盲人阅读,推进盲文与数字化时代接轨,我国启动了国家通用盲文改革,即在现行盲文基础上,完善标调规则,规范声调符号用法,解决过去盲文因标调过少、表音不准确造成盲人阅读困难的问题。2018年7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国家通用盲文方案》。对盲文编校人员而言,这是一个考验。为了更快更好完成向通用盲文的出版转型,全体盲文编译人员加紧学习国家通用盲文规则,不论是已经习惯使用现行盲文的编校人员,还是新入行员工,都通过专门培训,熟练掌握国家通用盲文,并且运用到盲文编校出版中去。
可以说,在复杂繁琐的编校过程中,盲文书的每一个字符都被编校人员温柔的指尖触摸过,被温润的声音朗诵过,每一个盲文字符都饱含编校人员的心血和期待。
盲文印制
用精诚铺就通往光明的道路
盲文印制工艺复杂、周期长、成本高,比普通图书印制费时费力。
盲文图书是单张正反面印刷,每面上都有本页的凸点、另一页的凹点,凹凸点有时会卡在一起,这也是盲文图书配页这道工序至今仍然是手工作业的原因。配页工作操作起来像弹钢琴,左右手要配合好,手指与手指之间也要配合好,既要快速,还要专注。一本本盲文书由一代代配页工的双手汇聚而成。
折页、锁线是盲文图书的特点,即每3张盲文纸在左边1厘米处进行折叠并锁线。之所以折页,一是避免内页的盲文凸点被挤压变形,给摸读带来困难;二是避免出现喇叭口,折页后书脊厚度比原来多一倍,刚好和盲文凸点的高度相当,这样成品书的书脊和书口厚度大致一样;三是保证锁线及阅读时任何一页都可以平铺,方便盲人摸读。
经过60余年的努力,中国盲文出版社精准出版盲文图书近万种,初步满足了盲人精神文化和职业培训需求。盲文图书的日渐丰富,饱含着党和政府的关怀,凝聚着盲文出版人的心血。
今天,盲文图书正在最大限度地帮助盲人消除因为视觉缺失带来的阅读困难。盲人通过盲文图书进行系统学习,用自己的知识技能自食其力,还能够帮助别人、奉献社会。心理咨询、推拿按摩、钢琴调律等诸多行业闪耀着盲人的辛勤和智慧,教师、律师、工程师群体中亦不乏盲人的身影。
或许盲文图书的外观没有普通图书漂亮,但凸起的盲文点个个都有明朗的轮廓、挺拔的身姿,不张扬,也不卑微。六点精巧变换,演绎着不同主题,静水流深,温润安详里透出光芒。
(作者单位:中国盲文出版社)
制图: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05日 20 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