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更新日期:2025-10-15 12: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少年人文读本》的读后感作文,要想写得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明确读后感的核心:感受与思考,而非复述" "注意:" 不要把读后感写成书的“内容概要”或“故事复述”。编辑或老师想看的不是你记住了书里讲了什么,而是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想法、什么感受、有什么启发"。 "做法:" 选取书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两个故事、人物、观点或情感作为重点,围绕它们来展开你的思考和感悟。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避免泛泛而谈" "注意:" 《少年人文读本》通常包含多个主题或故事,如果对所有内容都谈一点,容易显得浅尝辄止、缺乏重点。 "做法:" 仔细回味阅读过程,找到最能触动你、引发你思考的点。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如他的选择让你有何感触),一个深刻的道理(如书中某个观点如何改变了你的看法),或者一个感人的情节(如某个故事让你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共鸣)。集中笔墨,深入挖掘这个点。
3. "结合具体内容,做到有据可依" "注意:" 空泛的感想和议论是站不住脚的。你需要用书中的具体例子来支撑你的观点和
经常在身边和社交媒体上看到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现在还非要读纸质书?
我想,读纸质书的意义不仅在于翻阅其中的文字,书和它背后的一切,都是生活里无可取代的欢愉。
如果要说长期读纸质书的人有什么共性,那可能是更敏锐的共情能力、更平静的生活趣味,他们或许不需要日常中有太多波澜,即使是抚摸着不同的纸张,看着不同的装帧设计,也总能触发对生活的期待。
4月23日,又是世界读书日了。因此,未读君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和“书”有关的书,我们读书人就是要看这些,才能有力气讨生活啊!
01 书怎么读都有趣
青山南|著
阿部真理子|绘
马文赫|译
未读·文艺家|出品
书的N+1种快乐,拥有即正义!
走着读,躺着读,在泳池里读,在公交车上读……书怎么读都可以!(不读也可以)
屯书党、颜值党、读书如抽丝党的福音!著名翻译家/散文家青山南以自己读书、翻译书的经验,细数了读书的种种快乐,更提供了海量阅读书目,让所有喜欢书的读者在这本书发现与读书同好之间的深切共鸣。每一页都让人点头如捣蒜,让爱书人不停high five!
02 唯有书籍
汤姆·摩尔|著
李倩|译
未读·文艺家|出品
爱书之人不可错过的真正宝藏
“书架上的书是堆叠的沙袋,用以抵御遗忘的洪流。”无论何时,书籍都能为我们提供短暂的精神停留,并且有能力改变我们的生活,书远不仅是承载内容这么简单。我们与书相遇,衍生出一系列故事。
从古老的莎草纸到如今的电子阅读器,从书的纸张、气味到书承载的记忆与情感,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资深书虫汤姆·摩尔讲述了与书有关的一切。8大主题,8场精彩输出,当下出版热词+专业知识+行业内八卦,有趣长知识。
03 读书与藏书
绿茶|著
未读·文艺家|出品
读书与藏书,是一辈子的幸事
无论外界多么纷扰,只要还有书房——这一富于智识的精神空间里,我们能够找到属于各自的幸福。那么,你是不是也好奇,那些文化名人、学者的书房都长什么样?有什么感人的故事?
书评人、作家绿茶走访了阿乙、罗新、梁晓声等27位中国当代文化名家,围绕读书与藏书展开了深度对谈。书房主人畅叙个人阅读经历,阐说读书观与藏书观。在内容选择极为分散的今天,书对我们意义何在?从他们的故事中,或许能得到某种解答。
04 藏书·家
尼娜·弗洛登伯格 / 谢德·戴格斯|著
山山|译
未读·文艺家|出品
每一页都让人想住进去的理想书房
精选来自全球32位文艺界爱书人士所有的独一无二的私人藏书空间,一次性为我们带来一场关于实体书的豪华视觉盛宴,听他们讲述藏书背后迷人的历史和故事。
这本书不是关于遥不可及的图书馆,也不是关于装饰完美的住宅,不只有精美的室内设计,更有藏书背后的百态人生。它展现的是书籍讲述故事的力量,感受书籍与书籍空间的人文魅力!
05 文学发明
安格斯·弗莱彻|著
郭澍|译
未读·文艺家|出品
所有的文学,都在帮我们活出自己
文学也是一种“技术”。之所以被创造,就是为了克服生而为人的各种疑惑和痛苦。
从荷马、莎士比亚到曹雪芹等我们所敬仰的作家,每一位都取得了独特的技术突破,完成了伟大的文学发明。从《诗经》《哈姆雷特》,到《权力的游戏》《我的天才女友》,25项文学发明,是如何完成技术上的突破,做到长盛不衰,又怎样提振了人类的心灵和思想?在这本书里你可以找到答案。
06 世界尽头的小小书店
露丝·肖|著
郭澍|译
未读·文艺家|出品
出走半生,唯有书治愈一切
在新西兰最南部峡湾的偏远村庄,露丝·肖开了两家小小的书店,给来来往往的顾客远超出书的愉快和慰藉。而在她的一生,有欢笑,有心碎,也有难以痊愈的创伤。她颠沛流离,航海冒险,甚至还不小心被牵扯进警察腐败案。
「我的生命没有虚度,每一分每一秒我都活过了。」她始终坚韧,不忘给人温暖。这是你一定想去的书店,露丝是你一定想认识的人。
07 葡萄牙的高山
扬·马特尔|著
亚可|译
未读·文艺家|出品
“翻阅群山”,被全网夸赞的书封设计
“人最大的痛苦,来自无法接受命运的无常,以及生而为人的脆弱。”因《少年Pi的奇幻漂流》成名的扬·马特尔,沉寂15年完成的震撼之作,豆瓣近万人打出8.5分。
未读10周年纪念版赋予了这本书全新的魅力。书封设计取自“翻阅群山”之意,书是唯一可移动的山,用模切工艺做出了书封层层叠叠的山形;浮在连绵群山之上的小人等元素则是小说中解锁关键剧情的密钥,读完全书你会明白其中巧思。
08 回声泉之旅
奥利维娅·莱恩|著
何雨珈|译
未读·文艺家|出品
一场跨越北美大陆的文学之旅
翻遍各个作家的传记,不难发现有不少作家的人生里绝对离不开酒精。酒精对于作家来说,究竟是一剂良药还是逃避现实的借口?
作者奥利维娅·莱恩跟随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田纳西·威廉斯、约翰·契弗、约翰·贝里曼和雷蒙德·卡佛六位酒鬼作家的足迹,实地探访了他们与酒的传奇故事,书写文人与酒的不解之缘。
-本期话题-
你认为身为读书人最幸福的事是什么?
留言区分享~
编辑|泰若克塔
图片|《在街上》
☟
【文化评析】
作者:毕明阳(中国人民大学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近日,一年一度的“我与地坛”北京书市(以下简称“地坛书市”)成功举办。这座承载历史沉思的古老坛庙,再度成为书香弥漫、人流涌动的阅读聚集地。
书市的灵魂,藏在地标与文本的精神共振中。书摊前,读者或凝神翻阅,或轻声交流;讲座区,听众与讲者互动热烈,语言交锋启迪人心。从蹒跚学步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者,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们会聚于此,共同展现了“全民阅读”的生动景象。据统计,截至9月22日落幕,地坛书市11天累计吸引读者55万人次。在书市的文化场域中,众多读者感受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思想碰撞,这正是地坛书市最珍贵的文化内核。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阅读是一种从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涉及阅读者的情感投入、认知投入和行为投入。形成阅读的爱好与习惯,有利于促进深度思考、培养学习习惯,从而构建系统的认知框架、培养独立的判断能力。因此,人们来到书市,不仅是为了选购书籍,更是为了寻求思想的指引、技能的提升和心灵的安顿。无论是在名著原典中触摸历史脉络,还是在专业文献中拓展思维边界,抑或是在文学作品中增强美学修养——阅读都为人们提供了一方净土,让疲累的身心从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抽离出来、得以休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当前,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同选择,全民阅读蔚然成风。地坛书市所提供的,不仅是一个选书购书的场所,更是一个让人们静下心来、沉浸阅读、开展讨论的公共文化空间。据统计,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9%,较2023年的59.8%增长了0.1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已有58万余家农家书屋、17.7万家职工书屋,10万余家实体书店、3000多家公共图书馆,城市书房、社区书屋、共享书架等新型空间不断涌现,全民阅读更便捷。各类名家讲座、阅读分享与文化对谈的举办,也将个人阅读体验延伸为集体智慧交流,不仅建立起一个开放、互动的知识共享环境,更为营造全民阅读氛围,共同建设书香社会夯实了基础。
地坛书市的盛况,不仅折射了人们对阅读的真切热爱,也是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生动一景,体现了全民参与、终身受益的学习生态。在信息爆炸、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和认知迭代愈发频繁,科学进步和技术革新交织叠加。在此背景下,阅读的意义显得愈发珍贵。如何更好地在生活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更好地处理学业压力、职场焦虑?怎样做一道方便快捷的美味早餐?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终身学习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生存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正是刷新自己、发展自己的重要方式。当我们每时每刻都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知识,我们就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重新发现自己”的挑战。唯此,一个人的德行、一个民族的品格、一个时代的气质才能在书香弥漫中得到深切滋养,我们才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拥抱更多可能性。
未来,唯有徐徐用力、久久为功,方能将人们的阅读热情从地坛书市的“一时一地”变为书香社会的“随时随地”。一方面,积极拓展实体空间,依托城市公园、景点商圈、街道社区等地,引入公共图书馆资源,打造舒适、悠闲、沉浸式的阅读人文环境。另一方面,创新形式载体,通过数字图书馆、有声书、电子书籍等形式,多维拓展数字阅读载体,覆盖多元阅读需求,平衡数字阅读的效率与纸质阅读的深度。与此同时,不断完善机制保障,健全全民阅读服务体系,深化阅读推广活动。通过组织开展文艺宣讲、主题阅读、科普讲堂等活动,让人们体验到知识“活起来”的乐趣,形成“人人爱阅读、人人传书香”的良好局面。
我们相信,不断宣传推广全民阅读,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定能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良好风尚,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国家注入强大力量。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09日 0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