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3招搞定《卢鹤绂传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10-15 12:26

3招搞定《卢鹤绂传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卢鹤绂传》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情感真挚:
1. "深入理解原文,把握核心内容:" "仔细阅读:" 首先,必须完整、仔细地阅读《卢鹤绂传》这篇传记。不仅要了解事件的经过,更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想要传达的精神。 "抓住关键点:" 明确传记的主人公卢鹤绂生平中的主要经历、重大事件、性格特点、思想转变、取得的成就或遭遇的挫折。例如,他可能是一位在特定历史时期(如文革)中遭遇不幸但保持气节的科学家,或者是一位在逆境中坚持研究并有所贡献的人物。 "分析人物形象:" 思考作者是如何塑造卢鹤绂这个人物的?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来展现他的品格、才能或困境?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明确读后感的核心观点(立意):" "提炼感悟:" 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思考这篇传记带给你哪些触动和思考?是敬佩他的坚韧不拔?感慨他的命运多舛?反思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还是从中获得了某种人生的启示? "确定中心思想:" 围绕你最主要的感悟来确定文章的中心论点或核心情感。这个观点应该是你真实且深刻的

读《书法名家宋世宽题中国科学家(名字)作品欣赏》有感

题:钱学森

题:邓稼先

题:王承书


墨韵载精神

一一读《书法名家宋世宽先生题中国科学家(名字)作品欣赏》有感

作者:罗 辉


上古仓颉造字
开创华夏文明
甲金小隶楷草行
方方正正咸与维新
历史当会铭记
为国家民族谋进步的人
尝以书法之名
向科学致敬

一撇
是龙的脊骨
一捺
是科学精神
一撇一捺
是大写的
中国人
叶企孙、钱学森
于 敏、屠守锷
赵忠尧、孙家栋
李政道、杨振宁
……
共和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闪耀着千百个光辉名字
凝聚起千万颗报国雄心
穿越长江黄河
横见昆仑高擎

因为端墨思齐
所以椽笔豪情
让人情不自禁
那一点呀
是罗阳们的热泪
航空报国舰载纵深
那一横呀
是邓稼先们的忠诚
挑起太行王屋负重前行
一弯勾呀
是屠呦呦们的干净
为国争光创一流埋没身影
还有那一竖哟
是黄旭华们的担当
伸屈自如顶天立地
是迎风的旗杆昂首复兴
……
雁阵惊笔炫目兰亭
墨韵载行科学精神
每一次躬身揖就
每一回庄重严谨
还以科学
最高的礼赞崇敬


宋世宽题中国科学家(名字)欣赏


题:王淦昌


题:王希季

题:钱伟长

题:华罗庚

题:李政道

题:谢家麟

题:吴健雄

题:姚桐斌

题:茅以昇

题:陈薇

题:王大珩

题:何泽慧

题:王振义

题:杨守仁


题:赵忠尧

题:陈能宽

题:任新民

题:周光召

题:吴自良

题:童第周

题:陈景润

题:卢鹤绂

题:师昌绪


题:叶企孙

题:吴良镛

题:高锟

题:李四光

题:钱骥


题:张存浩

题:吴大猷

题:侯德榜


题:欧阳自远

题:林巧稚

题:周培源

题:刘东生

题:黄旭华

题:汤飞凡

题:程开甲


题:陈芳允

题:金怡濂

题:钟南山

题:吴文俊

题:刘永坦

题:顾方舟

题:赵九章


题:南仁东


题:吴阶平

题:裘法祖

题:朱光亚

题:王忠诚

题:李兰娟

题:黄纬祿


题:谷超豪

题:吴征镒

题:孙家栋

题:杨振宁


题:徐光宪


题:吴孟超

题:屠守锷

题:彭桓武

题:王选

题:李振声


题:王晓漠

题:屠呦呦

题:袁隆平


题:郭永怀

题:闵恩泽


题:竺可桢


题:戚发轫


题:侯云德


杨嘉墀

题:曾庆存

题:王永志

题:黄昆

题:郑哲敏

题:王泽山

题:张定宇

题:张伯礼

题:叶建培

题:祝学军

题:庒晓莹

题:郑强

题:王小云

题:杨屹

题:徐颖

题:王曌

题:杨璐菡

题:颜宁

题:白蕊

题:王琳

题:许诺

题:侯静


罗 辉 70后,贵州习水人。1996年毕业于贵州省冶金学校,2007年毕业于遵义医科大学,管理学学士。现居遵义,古诗文业余爱好者,偶有拙作散见于媒体。

宋世宽 1969年生,贵州遵义人,民进贵州省委文化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红花岗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曾任大学书法老师。书法作品被敦煌博物馆、北京通州博物馆、韶山市人民政府等多家单位收藏。应邀参加“中韩国际书法交流展”、“齐文化节”个人书法展览等。

主要获奖入展——
1998年兰亭奖“牡丹杯”优秀奖(中国文联、中国书协)
第三届中国(天津)民间艺术博览会书法“金奖”(中国文联、天津书协)
兰亭——中国书法名家作品征评展(中国书协、绍兴市政府)
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
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大展(中国书协)
全国第二届教师书法大展(中国书协、中国教育学会)
全国第四届新人新作展(中国书协)
中国芮城永乐宫首届国际书画艺术节(中国书协、山西省文联)及贵州省政府文艺奖等。另获书法报书法读友大赛“优秀奖”、燕都“金像奖”、东方红“二等奖”、河套风情书大赛“三等奖”、在全国其他大赛中获30多次奖。媒体曾多次专访报道。

历史名人在西大丨李运华:著名的化学家

九十年来,广西大学栉风沐雨、筚路蓝缕,弦歌不辍,薪火相传,西大今日的办学成就建立在无数先贤呕心沥血砌就的基业之上。广西大学在建校90周年之际,特推出“历史名人在西大”系列文章,介绍不同时期对西大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人物,展现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者为西大发展进步所作的艰难探索。

李运华:著名的化学家

李运华,化学家、教育家。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有十二项成果获美国专利及奖励;回国后,先后任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期间研究发现压力与沸点关系的新规律,并引导出“李运华氏公式”,被国内大学及英国大学教材引用。

1933 年日寇入侵长城古北口施放毒气,他与师生赶制防毒面具八千多套,支援抗日前线,并出版《防毒面具》一书。1936年到1946年,他历任广西大学教务长、代校长、校长。但是,这样一个有作为的专家教授,除了李亚洪先生有《李运华博士传》述之较详外,其生平事迹鲜见报刊,广西大学校史以及一些教授的回忆中对他也褒贬不一。

穷学生接受和尚赞助上海求学

李运华是广西贵县 ( 今贵港市 ) 人,祖籍广东惠州,后迁居广西北流县 ( 今北流市 ) 。祖父李祚有,家贫,常为人挑盐至贵县赚取低廉运费为生,也在贵县天平山银矿做矿工,并积集微资以土法采矿炼银。父亲李文绮 ( 又名李群芳 ) ,一生教书,在乡设校授徒,启迪后进。李运华是其幼子,聪颖善悟,勤奋读书,在严父的教育与好学精神熏陶下,习字、作文及吟诗等,在少年时已颇有根底。

他喜临摹赵、柳字体,笔力遒劲。亲友有嘱其书写对联条幅者,常欣然应命。一日,其父友人为试其学业,口出上联:“蝉鸣高树上”,命对下联,他略加思忖即对答:“虎啸翰林中”。再试其诗词格律,亦能随口对应。某年冬,其父得友人赠画一幅,画中为隆冬景象,一樵夫挑柴循山径归来,另有三人操一叶扁舟,在山间河溪的急流中逆流而上。画中没有题词,父命其即景题句。李运华沉思片刻即挥笔直书:“中原霜雪正交飘,幸有三英识力超,蛮氛双桨拨,华夏一肩挑。”颇受其父友人的嘉许,并称赞:“少小得之童子笔,远胜许多老大人。”

时欧风东渐,新学日兴,为求中国富强,有识之士呼吁实业救国、科学救国。其父亦望其学习格物致知的新学,立志为国效力,便送他到贵县县立振华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贵县县立中学。当时该校为贵县唯一最高学府,他得良师益友的指导与切磋,学业益进,各学科成绩常名列前茅。然而,好景不长,两年后即遭父丧。家素清寒,除父亲遗产水田一亩外,别无资财,家族兄弟又均是赤贫,爱莫能助。幸好他学业成绩优异,素为亲友所器重,当他筹划去上海求学或另谋发展时,得到贵县南山寺住持春崖和尚的赞助,因而考取上海澄衷中学为插班生。

一名穷苦学生在那十里洋场的上海求学,生活的艰苦自不待言。他曾自述富家子弟衣饰鲜丽,他则长年穿蓝布衣服,布鞋粗袜,参加体育运动只好赤脚从事,寄发函信亦常有遍搜行箧凑不足邮资的窘况。但他不以为苦而自馁,反而愈加勤奋,坚信节衣缩食、勤俭朴素是继续求学必须遵循的途径。课余之暇常为人做家庭教师,缮写讲义文稿,或向当时上海的《英文日报》、《英语周刊》等的竞赛题目投稿,所得报酬以补不足。寒暑假期常与友人举办义务补习班,为广西到沪投考学校的学生补习功课,得到广西留沪学生的好评。

在上海求学将近一年,接春崖和尚函告难以独力支持学费,嘱其另作别计。值此学业将有中辍可虞之际,李运华面对将来作未雨绸缪,虽生活更为艰苦,但仍孜孜不倦地攻读,未尝稍懈。不数月,获悉北京清华学校 ( 清华大学的前身 ) 高等科即将招生,他更奋发用功,并商请学校给以证明,以同等学力应试。结果如愿以偿,以前四名的考试成绩被录取入学。上海澄衷中学校园内,曾为此轰动一时。校长叶氏以该校自创建以来历届的肄业与毕业生中李运华是该校考取清华学校的第一人而感到自豪,对其倍加赞扬。

清华学校是半公费学校,学杂宿费免收,膳食文具衣服等由学生自理。且该校是当时留美预备学校,北洋政府及各省政要的子弟视其为出洋留学晋身之阶,考试竞争激烈。李运华一个清寒子弟竟能中选,诚非易事。此乃从勤苦中来,并非幸致,“功夫不负苦心人”的箴言,益坚其艰苦奋斗、努力上进之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李运华作为北京学生会代表,派回家乡广西,会同各地师生宣传“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拒绝巴黎和约签字、废除二十一条卖国条约与抵制日货”等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精神,激发各界同胞的爱国热情。途经家乡宣传,族人嘉其志,变卖仅有水田两亩的族产援助。家乡长老亲友与春崖亦各有馈赠。回校后仍在课余写稿,翻译外文,争取自助。在清华学校的四年,他一直在清贫中度过,所幸各学科均有中外名师执教,学业大进。他参加校内外的英语、数理化各科的竞赛,多受表扬与奖励。他的中外文习作,也常有教师批示贴堂传阅的评语。时值北洋政府统治年代,国内南北纷争,军阀连年混战,他的作文亦常有感时和思乡之作。

如:“切切西风落日斜,每登高处听胡笳。天南塞北风云紧,大局何堪似剖瓜。”又如“名园水木数清华,秋尽寥天散落霞。闲步钟楼数归雁,几回秋月可还家”等,颇受其国文教授的好评。

留学美国,志在回乡报国

1921年夏,李运华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被选派到美国留学,进入威斯康星大学为本科三年级插班生,专攻理论化学。两年后以人造汽油的研究论文获得理学士学位。旋即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应用化学、麻省理工学院研究院攻读物理化学。又两年后,以低温蒸煤的学术论文获得化学工程师学位。1927年春,由于研究化学有所发明,他提出以萘的衍生物及其他有机化合物制革的新理论,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化学工程博士学位。时年二十七岁,为广西早期留美学生中取得博士学位的第三人。

李运华获得博士学位后,受聘为美国罗杰斯化学工程公司总设计师,主持染料化学的研究与设计,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与此同时,他与中国留美学者和学成回国的科技界人士,积极筹组中国化学学会、中国工程师学会等学术团体,自兼部分会务,编辑与撰写学术论文,收集科技动态情报及安排出版期刊等事项,为上世纪二十年代我国科学技术团体的建立、科技杂志与科普刊物的出版事业,做出过贡献。

受聘期满,美国公司以高薪续聘李运华长期担任工作,但他以自己刻苦求学,志在报效祖国,且受国家培养远涉重洋深造,更应在学有所成之后,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而尽力,因而决计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与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于1928年夏登上美国的邮轮,返回祖国。

1933年,日本侵略军进犯我国长城古北口,宋哲元将军的二十九军奋起抵抗,屡创敌军,日寇施放毒气杀害我军民。李运华激于爱国义愤,利用研究成果,制造有颜色烟幕及催泪弹多种,尤其是创制了抵抗毒气性能良好的药剂,使用有效时间均较德、意、英等国的产品超过一倍半到七倍。随即与清华大学部分师生,配合该校的机械工厂,在两个星期内赶制好防毒面具八千多套,捐赠前方抗日将士,军民群情振奋,同仇敌忾,军威大振。当时北平各报及清华大学学报均有报告。燕京大学及其他高等院校请他做学术演讲。清华大学亦已将此事载入校史。而他的专著《防毒面具》一书,亦于当时出版问世。

两年后,李运华受聘任广西省化学试验所与科学研究所所长,首次开展了广西工业试验与科研工作,对广西各种矿产、油料与其他工业资源进行系统的科学试验、研究,鉴定品位与定性定量分析,取得了有价值的资料。其后他先后担任广西大学理工学院院长、广西大学教务长等职。任教务长期间,还兼任广西省工业试验所所长。该所属下的工厂中,较具规模的有造纸厂、酒精厂、纺纱厂、织布厂等。在抗日战争敌伪对我国封锁的艰难岁月中,积极利用本省与邻省地区的有限资源,为后方军民解决了部分日用品的供应难题,也安置了从沦陷区前来的部分科技人员,使才尽其用,免于闲散。

临危受命,执掌广西大学

在抗战最困难时期,李运华肩负起广西大学校长的重任。

李运华的前任校长是高阳。1942年12月高阳校长以病辞职获准,李运华以教务长代校长,1943年7月,高阳在桂林病逝,代了八个月校长的李运华正式执掌西大。其时正是抗战后期,客观地说,也是广西大学历史上最为艰难困苦的时期。从时间上看,他的任期为1943年9月到1946 年3月,而广西大学的校址则是一迁再迁。先是由桂林迁融县 ( 今融水、融安 ),再由融县迁贵州的榕江,三由榕江迁柳州。最艰苦的战乱时期,一校之长并不好当。

高阳校长。

对于李校长的评价,历史上有褒有贬,在此不好一统评价。陈太一院士回忆道:

李校长系留英 ( 应是留美——编者注 ) 化学博士,平时沉默寡言,属于学者型。当时曾做一学术报告:《鸭蛋与鸡蛋营养之比较》,结果似为鸭蛋稍优于鸡蛋,怕也有为广西多产鸭蛋起推广作用。李代校长任职至1944年秋日寇入侵广西为止 ( 时间疑有误——编者注 ),历时三年,为西大第一个黄金时期。那时候,学者云集桂林,沪、港、澳、粤学生都负笈来此,真可谓集一时人才之胜。

李运华校长在任时注重培养良好学风,提高教学质量,聘请品学兼优的教授,争取较多部聘教授到校讲学,任用成绩优良的毕业生为助教等,为办校不遗余力,也不能不肯定。

时广西已成为我国抗战的大后方,桂林成为后方的文化名城,教育、科学技术以及文化艺术界人士云集桂林,人才济济。而广西大学又是当时少数未受战祸的最高学府之一。在李运华之前,学校已聘有著名学者和部聘教授,如刘仙洲、陈寅恪、纪育沣、陈望道、洪绅、李辑祥、沙千里、李四光、千家驹、萧津等。李校长到任后,学校及学院又聘用了一批知名教授,如法商学院的朱蕴山、石兆棠、黄植尧、林伦彦、侯甸、徐坚、孙越、王澹如;理工学院的笪远纶、施汝为、蒋保增、汤璪真、卢鹤绂、彭光钦等。

由于战局的影响,华北、华东各省学生亦纷纷转学来校就读。时学校已兴建了图书馆、物理馆、化学馆、机械馆及工厂、材料试验室、电机室、矿冶室,图书仪器设备亦较充足,因而广西大学的教学水平大为提高,学术研究氛围也空前活跃。陈太一回忆他1941年8月刚到西大的日子,写道:

除了空袭与生活困难外,在西大读书的日子还是十分安全的。其中有一件较困难的事,是找自修的位置,一般都要先到图书馆去占位置。我们数理系人少,教室足够容纳多人,因此,一些来自江浙的老乡都到我们教室来自习......

1942年冬,中国科学社、中国化学学会、中国工程师学会等六个学术团体的年会在桂林召开,并举行全国工业成就展览。李运华是六学术团体年会负责人和宣读学术论文作者之一,故其对广西大学学习环境的建设、延聘教授、扩充图书仪器设备、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科学技术情报等,都做出了很多有益的贡献。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少学生因日寇侵略而失去家庭联系,求学费用与生活甚为困难,李运华校长是穷学生出身,深知其苦,常为争取学生的贷学金而操劳。时物价上涨,教职员工的生活亦极艰苦,但李运华校长能与广大同人共甘苦,使全校师生员工仍能本着艰苦朴素、勤俭办学的精神,把广西大学的各项工作继续向前推进。

彭光钦教授。

广西大学对化学、化工的研究,似有光荣传统。早在李运华先生制造抗日防毒面具的1934—1935年,部分师生结合当时的形势,就组成了“国防化学研究组”,研究各种炸药、信号弹、烟幕弹、炸弹等。尤其是抗战军兴之后,李运华作为一个在国内外卓有成就的化学专家,对我国化学、化工的研究,更是倾注心血。他在任校长期间,虽公务繁忙,但对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未稍忘怀。1943年 5、6月间,他同彭光钦教授等合作研究国产橡胶,在桂林良丰附近发现广西野生植物大叶鹿角藤胶及凉粉果,其所产树汁含天然橡胶成分甚高,其树汁制造的橡胶,曾用以制造汽车轮胎及胶鞋等多种产品。发现此种橡胶后,他们将研究经过及橡胶样品呈报国民政府经济部,以便筹划设厂量产。彭光钦、李运华、覃显明署名关于国产橡胶的论文,在桂林《大公报》以及《中国发明月报》均有报道。这篇论文以及他们的另一篇论文《尿素之大量吸收》,均被选为1943年国防科学促进会“十大获奖论文”。

借用名义,弄巧成拙损名声

在贵州的榕江,学校借用民房、会馆,虽然逐渐恢复上课,但国民党对学校仍实行高压统治,毫无自由、民主可言,师生奋起抗争。这就牵涉到校长李运华。随着学校在贵州榕江住定后不久,一些师生便与西南后方发生了联系,重庆的《新华日报》及各校的宣传品,也通过种种伪装,寄到西大。尤其是1945年4月,中共的七大在延安召开,毛泽东《论联合政府》和朱德《论解放区战场》的两个报告,都传到了西大,学生们互相传阅,情绪顿时高涨起来,于是决定在5月25日召开学生民主大会,发表民主宣言,响应七大提出的任务:

团结全国人民,挽救时局危机,准备反攻,彻底打败和消灭日本侵略者,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

1945年5月25日,西大四百多名进步学生不顾国民党军警的威胁,在榕江县两湖会馆召开“西大学生民主大会”,通过了《广西大学全体学生民主宣言》。中途有三个便衣冲进会场,但宣言业已通过并带出,便衣一无所得。民主大会圆满成功,也引起了榕江当局的恐慌,驻榕江的杨森部队派特务到学校跟踪、监视进步师生,并扬言要抓捕进步师生。

当时校长李运华为了大局着想,以西大全体教授的名义,发表了一个与西大学生民主大会针锋相对的声明。可声明发表后,引起了广大教授的强烈不满,农学院院长汪振儒教授在校内贴出声明,表明自己的立场,指出这份反共声明是违背民意,是盗用教授的名义,压制民主,他在声明中公开支持学生的民主要求。汪教授的声明贴出后,得到广大教授的热烈响应,几位受蒙蔽的教授发表声明,表明立场,校方弄巧成拙,李运华威信受损。

辞职做研究,轻车熟路搞科研

抗战胜利后,李运华因为在榕江反对民主宣言受到师生指责,又遭受榕江洪水灾害的困扰,心力交疲,乃于 1946年3月辞去校长职务,陈剑修接任校长。

李运华辞去西大校长之后,同年仲夏,就任全国救济总署广西分署副署长,负责联合国援华物资救济工作。不数月,调任国防科学委员会常务委员,同时受任考试院考试委员,南京中央大学教授等职。

1949年春,国民党已面临土崩瓦解,曾有人力促李运华去台湾任职或出国讲学。李运华出于对新中国的向往,断然拒绝,决心以自己的学识,给国家民族以报答,满怀信心留在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后,他欣然送子参军。

我国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开始后,橡胶科学研究事业亟待发展。李运华调农垦部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化工部主任兼物理化学研究室主任。该所是我国新建立的专业科学研究机构,从无到有,创建伊始,头绪纷繁,李运华起了重要作用,臂助甚多。其本人负责研究高分子化学,主持天然橡胶的研究,有关橡胶的成分、含量、性质、检验方法与快速测定等,都做了全面系统的试验。在我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天然橡胶的科学研究工作上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填补了我国橡胶科研项目的空白,也培养出众多科研人才。他发表过科学论著多篇,受到国际国内有关学者的重视。

来源丨广西大学

编辑丨陈秋实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为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